追求别人眼中耀眼的名利,不一定能带给你幸福。追求在你眼里看起来耀眼的事物,才是快乐的泉源。

近来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弥漫一片惨况,许多人们因此面临变故,瞬间失业或是投资巨幅亏损。人们突然因为疫情,难以逃到庸碌的生活节奏中而不去面对人生的基本面向。

疫情这颗强迫中止键,让我回想起前几年的庸碌人生。从大学时期开始,一离开了父母的庇荫,就像只脱笼野鸟,开始雄心勃发地想要各种尝试,除了渴望成为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名)以外,还希望可以赚到无数的金钱(利)。18 到 26 岁的这几年,基本没有停歇的时候。当时正走红的脸书,也成了我“临摹成功”的参考来源。许多人上传了自己的功绩,美其名分享的炫耀。浏览过后,我便想要尝试每种令人称羡的事情。当时以为,我拥有的头衔、名号、经验越多,我可以越成功、越幸福。

因此,那段时间,我也成了不断在脸书上炫耀自己一切事迹的人,极尽所能地将自己美化成绚丽的个人品牌。中间也不断遇到挫败,但想要的还很多,那些挫败并没有让我因此遏止无尽的追求“拥有”,依然不断庸庸碌碌地在想像中通往成功的路上奔跑着。我曾以为脸书粉丝专页的追踪数、贴文赞数、薪水位数、车子拉风度等,才是真实的富有,才能让我十足自信。

直到前往上海工作的第二年,因为连续的感情挫败,这才停下向外追求的脚步,开始向内的探索之旅。这才使我有了机会,静下来,除了审视自己的情感关系问题外,也得以专注听取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开始探索:“什么是我人生的想要,什么又是需要呢?”

推荐阅读:若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你是否还会继续做现在的工作?


图片|来源

我们在追求物质与名利时,可以停下来扪心自问:我是否真的为此感到幸福?

随着自己体会到脸书粉丝专页的追踪数、贴文赞数、薪水位数、车子拉风度等地逐渐达成,我惊觉,面对外在的质疑、批判,那些“指标”并没有使我不再迷惘、自卑,我也总是觉得自己的指标们与他人相比不够杰出。这些外在物质的“拥有”并没有让我满怀热情地拥有自信,充其量只是不断戴着虚假的面具诉说着自己看起来的风光,实际上内心的匮乏丝毫没有改变。

社会鼓励人们做一个“有用的”“有效率的”人,也鼓励人们经常把东西填塞到满溢出来,但鲜少让人意识到整个容器内可能已经污浊、闭塞了。我们不喜欢单纯和简朴,因为不符合主流的审美与成功哲学。但单纯与简朴,正是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沈静与开阔的关键。留白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单纯。只有沈静与开阔,才有机会聆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含纳新事物,更有机会跳脱持续使自己痛苦的旧有模式。然而,与我前几年状况一样,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知道不断执取与拥有,认为执取与拥有才是幸福之道。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从舍弃不是必须的事物中找到自由

舍,使我们的内在因弹去粉尘,开始散发清澈的光芒,并得以觉察自己当下地所做所为、审视自己的人生。有一种珍贵的自由是,不论外在环境如何对待一个人,一个人都能平静面对、不躁不慌。纵使贫穷、富达、顺遂、逆境都无法撼动自己的稳定状态。站在比自己富有的人面前,不感到畏缩。反而,会使人震惊的是遇见那些比自己拥有得更少,却总能在单纯和简朴中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纯真的人,他们显现的自由,可能比财务自由都来得美丽可贵,是内在心灵的自由状态。

逻辑智力的过度使用,使我们难以真切地感到幸福

但为什么明明单纯与简朴就可以让人达到幸福的状态,多数人依然对各种物质的拥有汲汲营营呢?因为人们太过依赖头脑的运作,而头脑对于社会灌输的概念不疑地吸收,使那些概念成了众人脑中执取的标的。

人类不能仅仅靠智力存活。只注重头脑的运作,世界将会越发冷酷、人类将会逐渐麻木。如果人们只注重智力,人的心将会失去让温暖能够注入的空间,因为智力将会不断充填我们的外在时间、内在空间,使我们失去感受自己的能力,仅能担当社会中的冷酷机器。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关键并非建立在头脑上的,现代人类的大脑由抽象的思维和概念垄断,总是在计较和猜疑。不过一但敞开心胸,打从心底互相信赖,我们就能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一窥真实的自己。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否定、诽谤、欺瞒以及尔虞我诈,不都是奸巧的智力在起作用吗?智力替我们谋来的那些,增加了多少幸福感了呢?


图片|来源

无法独处、无法不做事的人,是难以感到幸福的

那,幸福的条件是什么呢?幸福就藏在静谧、独处之中。当一个人,进入一段没有声响、干扰的独处时光中,不感到千头万绪、忧心焦虑,也不焦躁于拿出手机娱乐自己,那也表示这个人“内在的幸福感”是踏实的。简单来说,一个没有能力独处,也无法接受冗余无用的活动,那这个人是难以具备内在的幸福感的,可能拥有很多外在物质,但却缺乏真切的幸福感受。在日常生活里,只要静下心,时时刻刻应该都能感受到幸福。

推荐阅读:疫情蔓延时:光靠追剧,只是消磨时间,无法消除焦虑

明白想要与需要的差异

我们必须明白“想要”与“需要”的差异。“想要”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拥有后可以让人感到暂时的膨胀感,给人一种自己是重要、有价值的感受,但时效是有限的,需要一生不断的反覆追求,这样的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上瘾。“需要”则是生活的基本条件,给人一种单纯简朴的感受,满足后,便可延续生命。

当一个人没有找到人生的重心、生命的意义时,想要与需要特别容易混淆。缺乏重心与意义,同时又面对生命的变化无端时,人们习惯利用不断做事、执取来逃避人生的匮乏感,因此可以看到许多的人看似忙碌以及拥有许多,但却难以打从内心感到满足的社会常态。

推荐阅读:他的成功哲学,可能刚好是你的毒药:为何麽励志故事帮不了你?

谁都无法避免生命中的苦闷与变化,那是本具有的人生色彩之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孓然一身,即使是生活单纯简朴,又有什么损失呢?死亡来临时,一件东西也带不走,家财万贯地赴死又有什么意义?关键是探索生命每个当下的重心以及意义,有了它们,不需拥有,不论疫情不疫情,也可以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