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1950 年代,一封来自根西岛的信,开启女主角茱丽叶的自我认识旅程,她热爱写作、向往性别平等的爱情,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

《真爱收信中》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它的原文是 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2008 年问世的小说,台湾的翻译是《亲爱的茱丽叶》;2018 年上映的电影,则翻作《真爱收信中》。两者间看似有落差,却都选择呈现“书信”的特质,而非直译,让读者与观众自行探索原文所蕴含的历史与情感。

电影《真爱收信中》乍看之下,或许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但它其实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爱情故事。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并穿插二战期间的往事,让片中的爱情与友情更具时代性。由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饰演的女作家茱丽叶艾许顿(Juliet Ashton)在偶然的情况下,收到一封来自根西岛猪农达西亚当斯(Dawsey Adams)(由 Michiel Huisman 饰演)的信,开启了她对根西岛的好奇,以及认识自己的旅程(电影与原着原文中的 Guernsey 即源自根西岛的英文 The Guernsey Island)。


图片|《真爱收信中》剧照

原着《亲爱的茱丽叶》在美国出版时,大获好评,位居独立书商协会排行榜前三名长达半年。该书的作者之一、高龄 74 岁的玛莉安薛芙(Mary Ann Shaffer)花了 20 年光阴研究这个小岛,2006 年,《亲爱的茱丽叶》的文稿便已卖出 10 国版权。眼看作家梦近在眼前,玛莉安薛芙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修稿进度一再拖延,最后,在外甥女安妮贝罗斯(Annie Barrows)的协助下,才终于完成。不过,玛莉安薛芙却没等到书出版,便过世了。

虽然玛莉安薛芙没有机会看到这本小说的畅销佳绩,或许更没想过,十年后,会有一部改编自该小说的电影上映,但她想传达的爱与勇气,尤其是对女性的鼓励,我们会好好记在心里。

从假冒男性到畅销作家,女性书写的力量终获肯定

《真爱收信中》曾提及三位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作家:19 世纪英国着名小说家勃朗特三姊妹之一的安勃朗特(Anne Brontë)、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本片女主角茱丽叶,以及在 21 世纪出书的原作玛莉安薛芙。

延伸阅读:艾米莉 · 勃朗特:以不留后路的姿态,拥抱生命

在安勃朗特的年代,“女性”与“作家”是缺乏交集的。女性当然可以写作,勃朗特三姊妹的作品在当代更是家喻户晓、广受肯定,但在那个年代,“文学无法成为女性人生中的事业”。要想将自己的作品获得出版商的重视,甚至是有机会被翻开阅读,许多女性作家都取了男性笔名,安勃朗特也不例外。在文学界,她是安可顿贝尔(Acton Bell),只能依靠名字的缩写,偷偷保留一丝自己的痕迹。

茱丽叶虽然毋须隐瞒其女性身份出席新书宣传活动,但她的畅销书却是以一位男性的笔名出版——意斯比克史戴夫(Izzy Bickerstaff)。而当被问起为何不用自己的本名出书时,茱丽叶只是尴尬地笑称“不知道是他的名字,还是他的声音,先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含糊带过。然而,茱丽叶的眼神透露的,却是以“茱丽叶艾许顿”被肯定的渴望。

玛莉安薛芙是一位美国人,1934 年生,曾担任过编辑、图书馆员,也在书店工作过。有一次,她前往伦敦旅行时,原本打算顺道前往海峡群岛一游,却因天候因素受困于根西岛,而展开她与根西岛的一世情缘。她一直怀有写作梦,将此生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根西岛,更将一位热爱写作的女性作为故事主角。


图片|《真爱收信中》剧照

《真爱收信中》可以说是这三位女性作家藉由书写,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们谈女性写作、谈婚姻、谈对自己生命的体认:茱丽叶崇拜安勃朗特对两性平权的想法、对传统婚姻概念的打破;玛莉安将自己对写作的热情,投射在茱丽叶身上;安勃朗特在文学上的隐姓埋名,则由“玛莉安薛芙”烫印在一本本《亲爱的茱丽叶》上,宣告女性书写不再需要躲藏。

她们展现的女性力量,不是对男性的掠夺或攻击,更像是一种自我绽放。女性对书写的热情、对爱的渴望及认识自我的能力,本都在那,她们做的,只是说出了过去被忽略的部分罢了。

真正的爱情,是独立与分享共存,一起度过宁静的时刻

虽说《真爱收信中》不是普通的爱情片,但也少不了爱情。与其说这部片讲的是茱丽叶与达西的爱情,倒不如说是藉由茱丽叶认识自己的过程,谈何谓爱情。

茱丽叶与男友马克(Mark)的相处是快乐的,他为她带来欢笑、惊喜,甚至是未知的兴奋感,但这就是爱情吗?马克积极地带领茱丽叶进入他的生活,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合,为战后的生活带来欢愉与新鲜,然而,我们却没看到马克进入茱丽叶热衷的写作当中,他不理解茱丽叶为什么需要在外地待上好几天,只为写作。

有一次,茱丽叶的出版商悉尼(Sydney)问茱丽叶:“马克会让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吗?”茱丽叶的回答不是“会”或“不会”,而是反问“让我?”

对她而言,谈恋爱没有隶属关系,她或许会与另一半讨论心中的想法,但这个决定必须出于自己,而非任何人的允许。在这段感情里,茱丽叶保有独立,也打破女性的隶属地位,却无法分享她对写作与文学的热情。

茱丽叶对达西,则仿佛在还没见过之前,就认识彼此。阅读是他们共同的兴趣,文学是他们共通的语言,书本则陪伴他们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光,达西对茱丽叶而言,更像一个能够理解她的热情与悲痛的知音。如同玛莉安薛芙写道:“我不想因为结婚而结婚。我无法想像有任何事比此生与一个无法谈话的人度过,更加孤独,或更糟的是,与一个无法共享宁静的人度过。


图片|《真爱收信中》剧照

电影的最后,茱丽叶开口问达西:“你愿意和我结婚吗?”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样展现女性自主的方式太过浅白,但是,如果不用一记直球,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句话女性也可以说呢?茱丽叶的问句不只给女性,也给男性,她要让所有人知道,爱情不需受限于性别框架,也不需要隐藏情绪,当你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在幸福来临时,好好抓紧。

战争时期的勇敢也有很多种,可以阳刚,可以阴柔

《真爱收信中》的故事背景虽然设定在二战期间与结束后的年代,却处处令人感到温暖。在茱丽叶的爱情故事之外,根西岛上的居民也为整部电影增添趣味与温馨,尤其是茱丽叶没能见着的伊莉莎白(Elizabeth),更展现了浓厚的爱与勇气,似乎在冥冥之中,引导茱丽叶踏上寻求自我之路。


图片|《真爱收信中》剧照

如果说茱丽叶是整部电影的主角,那伊莉莎白就是故事的核心。她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在战乱期间,创造最难能可贵的陪伴与欢笑;她追求所爱,相信即便在敌对阵营中,仍有善良存在;她的爱需要勇气,却也因为爱而勇敢,无论是对身旁的熟人、偶然遇见的陌生人,她都用尽全力保护,甚至在自己身处险境时,仍挺身而出。当茱丽叶一步步认识伊莉莎白,她不自觉地被感动,并且在自己身上,找到属于她的爱与勇气。

在过去,战争多是属于男人的事,他们是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雄,而勇敢的形象是铁与血。然而,以战争时期为背景的《真爱收信中》所谈的勇敢,却是另一种勇敢——爱的勇敢。

伊莉莎白让我们知道,勇敢可以阳刚,也可以阴柔。她给予勇敢不同的型态、场合与拥有者:拿枪的人需要勇气,挡枪的也需要;在战场上杀敌需要勇气,在战场外救俘虏也需要;男性可以是勇敢的,女性也可以。

《真爱收信中》不只是一部爱情片,它更蕴藏历史与文学,是一趟女性认识自我的旅程,一出打破性别框架的剧本,以及一个展现女性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