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5 年至今,强尼戴普与前妻安柏赫德的家暴事件,风波不断。最初以受害者身份现身的安柏赫德,如今反而被指控为加害者。藉此事件,让我们来讨论男性受害者困境,以及怎么看待 #MeToo 运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吧!

美国好莱坞影星强尼戴普 (Johnny Depp) 与安柏赫德 (Amber Heard) 于 2015 年结婚;接着,又在 2017 年离婚,结束关系。 当时,安柏赫德对外表示,自己屡遭强尼戴普家暴,也出示瘀伤照片来证明自己所言非假。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然而,事情却在今年有所逆转,实情似乎不如原先外界的想像。

2020 年初,外媒公开一段录音档,是两人在 2015 年的口角过程,其中安柏赫德承认自己对强尼戴普施暴,包含揍对方、朝对方丢掷利器等等。 4 月 6 日,英国媒体 Daily Mail 释出另一段录音档,透露强尼戴普当时未能闪过前妻安柏赫德扔过来的酒瓶,遭削断手指。

2015 年至今,这起家暴事件与后续引发的讨论仍在持续中。许多人将此视为事情的翻转,并且改指责安柏赫德,但我们希望邀请大家退一步来看,在亲密关系暴力中,男性与女性都可能是受害者,而这也是 #MeToo 运动存在的价值。

“你可以还手,为什么不做?”男性受害者的困境

联合国妇女署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曾经遭受暴力对待。将目光放到台湾,根据卫福部 2018 年统计, 在“婚姻/离婚/同居关系暴力”项目中,女性受暴者占 82% ,男性受暴者则占 16% ,其余不详。

当提及家暴或性侵,大众第一反应常是加害者为男性、受害者则为女性。就统计数字而言,受暴者确实以女性为多,但不表示男性受暴者不存在。

在既有的性别框架下,相较女性,男性更常被要求独立、坚强、有力,强调“阳刚且具备男子气概的男性,才是正常的男性”。在这种社会氛围里,当男性成为受害者,可能因为不愿示弱、丢失自尊,或担心自己的遭遇受到质疑,而不敢求助或揭露。

“男加害、女受害”的二元对立假设,某种程度,也让男性求援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在过去专访城男旧事心驿站主任黄重仁,邀请身为社工师的他,与我们分享男性困境。

“许多男性,对于亲密关系暴力的察觉意识非常低,也相对不愿意求助。”黄重仁提及,男性多被认为要压抑情绪、彼此竞争、靠自己生存,这是社会赋予男性的“社会责任”,因此他们是相较女性而言,是更孤独、疏离地成长的。

推荐阅读:专访城男旧事心驿站主任黄重仁:至少别让男性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国外 YouTuber MoeAndEthan 曾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当民众看见街上“男性殴打女性”和“女性殴打男性”时,反应截然不同。对于前者,多数人见义勇为,愤愤不平;对于后者,多数人却只是瞄个几眼,不以为意。

无论性别为何, #MeToo 鼓励“所有人”站出来

先前,安柏赫德以家暴受害者的身份受到关注,也常为受暴女性发声。因此,在事件翻转后,有人开始检讨 #MeToo 运动,认为这是当初大众一面倒相信女方说法的原因。

#MeToo 运动,起于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而后让更多性侵受害者或幸存者愿意站出来,诉说自己的遭遇,原先无处伸张的苦痛终于有了另一种解方。当 #MeToo 从美国好莱坞延烧到世界各地,我们于是看见,这些性骚扰或性侵害并非纯然的个案。

【延伸阅读】

对于受暴事件与受害者,不该仅有单一叙事与想像。 #MeToo 进行至此,早已是时候看见更多“非典型受害者”。

台湾男性协会理事陈柏伟即言:“以固定性别区分加害者与被害者,不只降低了广泛男性参与运动的可能性,更让男性受害者感到无比矛盾,因为自己的受害经验又再次遭到忽视,甚至因为生理性别被划入了加害者的行列。”

#MeToo 运动的本质与初衷,是鼓励受害者或幸存者拿回话语权,为自己的经验发声。

其实,让男性受害者现身,与 #MeToo 运动所要提倡的核心理念,并不冲突。 #MeToo 运动之所以重要,在于鼓励“我”勇敢说出来。或许可以做得更好的是,理解“男加害、女受害”并非绝对,在鼓励女性受害者发声的同时,也不漏接男性受害者。

亲密关系破裂,暴力绝非解方

我们看到,强尼戴普和安柏赫德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然而,暴力不仅无益于沟通,甚至会造成双方精神与肉体上的伤害。

当关系出现裂痕,需要伴侣一同理性面对,且以不伤害到对方为前提。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强尼戴普与安柏赫德的家暴案,至今未有结论,相关官司也仍在进行。在评断谁是加害者、谁是受害者之余,更重要的是去看见,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问题。

透过这起事件,除了看见男性受害者的困境,大众也对 #MeToo 运动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性别平权,本非一蹴可几,在寻求最佳解答的路径上,思辨或碰撞在所难免,也是必经过程。

你的想法又是什么呢?欢迎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