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祥与周扬青的分手事件,邓惠文医师的逆风发文引起网路争议。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事件之后的网路公审与性别问题?

罗志祥与周扬青的分手事件,全网沸沸扬扬,掀起了女性主义圈子里的意见分歧,也连带引出网路上不同的评论观点与角度。

邓惠文医师,hashtag #逆风发文,于脸书上呼告:“诉诸网路公审的情爱报复,不该被津津乐道”,并提到自己的担心,“不要等孩子成为恐怖情人,再来抱怨教育少了什么。”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指认对方是恐怖情人,不是预防情杀的唯一办法

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邓惠文对于罗志祥事件评论背后的担心与呼吁——我们这一辈人,如何看待信任破灭的亲密关系;如何处理一次分手;如何在挑战单偶婚家制度之际,又看见自己对于亲密关系背叛的难以谅解;如何在网路世界成为刷屏看台,人人买爆米花入场观战点赞之际,意识到语言的力量,意识到意识形态的对局,去忠实地表达自己,去选择自己怎么处理再见,将会成为很重要的课题——邓惠文在意的是,怎么避免让一次个人的分手,不会成为一种集体的暴力。

而同时,我也想提出讨论,我清楚意识到,这样的评论,没有把性别位阶与角色差异纳入考虑,忽略了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对等。

无条件包容的女性,与改过自新的男性

当女性长年在亲密关系中被期待站在“无条件包容”、“温柔同理”的被动角色——几乎每个出轨记者会,都配上一个一起泪流满面并决定选择原谅的女性;当男性一次次躲在“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的保护罩里,选择“改过自新”,重回家庭与关系。周扬青的现身,其实点出许多女性/人已经无法再忍受的事实,甚至她有更强烈的意图,在于避免类似事件一再重演。

我也看到,很多人在这样的讨论里,其实想起来的是自己的创伤经验。那么,这样的现身,应该被称呼/理解为恐怖情人吗?

当女性长期被要求着,绕过处理自己的情绪,优先关照全局的和平,以大局为重,而忽略在意自己的不满与委屈,我们是不是让女性难以拥有其他更心理健康的选择?是不是也变相地支持了藉口保护罩的牢不可破? 所以如果要教育孩子,会不会这其实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现场?

如果可以教育孩子,那么告诉他,尤其告诉女孩,你要先从“尊重自己有情绪”这件事开始,去理解自己——你可以愤怒,你可以生气,你可以不满,你的感受很重要。

尊重自己感受的最大用意,在于真正有机会可以处理自己的内在冲突,有机会不按照社会的指导棋形式,有机会去扰乱既有的性别秩序,找到一种新的互动可能——一种鼓励揭露,鼓励讨论,鼓励建立的未来可能。

延伸阅读:“无论有没有做错事,总之先说对不起”为什么十年之后,女人还在跟社会道歉?


Photo by sankavi on Unsplash

网路霸凌的现在进行式:伤害女性最快的方法,就是性羞辱她

当邓医师发出贴文后,引起不同角度的回响与评论,有的欣赏这样的解读,认为加入了家长的思考角度;有的从女性主义立场,提出新的讨论空间;其中有人指称“她也曾有过感情问题,所以没有资格评论”,接续,在 PPT 环境中,有人开始揭露她过去的私密照片,有人排队索照求上车。

我们不能不谈,目前网路对于评论的“资格论”,挖出发言者的“黑历史”,对其道德审查,诉诸群体攻击的暴力,正在发生。这其中,当然也存在着性别问题。

我们会清楚看到,今天一个社会想伤害女性最快的方式,就是性羞辱她,公开她的裸照,对她道德审查,津津乐道地广传,让她永远闭嘴。

请不要加入这样的共犯结构。不认同言论那就讨论,撑出一个更好的空间与解法,但永远不要建立在恶意伤害之上。因为那个伤害,就像顽劣低级的连锁信,有一天,会回到我们身上。

如果可以教育孩子,那么也记得告诉他——告诉他单一价值/叙事的危险。

我很喜欢的奈及利亚作者 Chimamanda Adichie 提过,“当我们抗拒单一故事,当我们了解,世上没有任何地方只有单一个故事时,我们就会重拾心中的乐园。”只容许单一故事存在,只容许一种真理存在,背后往往是失衡的权力关系。

事实上,不管是顺风跟逆风,有人讨论,有人重视,有人去拓宽看待一件事情的各种面向与维度,有人吹起不同的风向,只要不建立在恶意伤害之上,基本上就是好事。

海苔熊更温柔地提到:“面对新闻事件,比起跟着八卦,更重要的是这些新闻扰动了我们内在的什么。”当你看着这样的新闻讨论,如果你感觉受伤,请优先照顾自己的心情与状态,照顾自己内心的火焰。


图片来源:海苔熊脸书

这是一次社会很好的集体经验——我们正在暴力的漩涡与核心里,如果可以,请优先观照自己,回到自己的生活重心;也尝试在每一次讨论里,去提醒与分辨,不认同一个人的言论,或是想对一个人言论提出讨论,不需要与人身攻击连结,不需要去做资格审查与道德审判。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协助终止我们无法也不必再忍受的网路霸凌,都可以为这个时代建造一个更好的讨论空间,做出贡献,而这就是我们想扩充的,多元共融的真正意涵。(推荐阅读:D&I 多元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