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拒绝与他人交流,却喜欢和宠物相处?用心理学带你一起看,那些不信任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身处在人群中,你会否有一种莫名的厌恶感或畏惧感?与其跟人见面聊天,更多时候你选择跟自己,或者跟宠物相处,觉得这种状态最为理想?而问题在于,那种即便在渴望,却无法跟他人好好亲近的异化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发展心理学家会解释说,有些人属于低社交性(sociability),他们不愿投入跟他人的互动,从中寻求关注与认同。用人格心理学家的角度,有些人天生的特质是低外向性(extraversion),不热衷于社交与交谈,对他人的亲切度不高。甚至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心理能量的流向分为外/内倾,而属于内倾(introversion)者,会比较人际退缩、容易害羞与在群体中感到不适。

上述都是对“逃离/厌恶/畏惧人类”现象,所作出一些分类性质的描述,却未回应除了遗传的性格因素以外,这现象在成长过程中的可能根源为何。

推荐阅读:“越来越难轻易相信别人”六个迹象,判断他可能不值得信任

最早的安全感:没有它,我便不信任世界

让我们从生命诞生开始谈。记得小婴儿是对父母绝对依赖的 [1],于这种无助的处境中,他的生命、安全与情感,完全依赖于照顾者。不给予食物,他就无法生存,不给予抚摸,他就感受不到爱。因此,在生命之初,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便是他与“世界、环境、所有除他以外的人类”的(社会性)关系基础。这就是精神分析师 Erikson 指出“婴儿藉着嘴巴来生存与爱”的意思 [2]。

要是父母或照顾者能够适当回应婴儿的生理与情感需求,也就是带来“世界的安全感”,他便会发展出“信任”的感觉,他能够去信任别人的好也是一致、持续与相同的,不会突然充满敌意与背叛。

也可以想像,如果一个婴儿的早年照顾是被拒绝、忽略或不稳定的,好比母亲一时很温柔,一时很抽离,在情感的供给上视她喜恶而定,那么,小婴儿便倾向发展出对世界的不信任,他多疑、害怕与焦虑,甚至像我从好几位个案口中听过的,觉得世人与社会都是恶心的。

有一位 K 女士个案,自小时候因为父母在城市忙于工作,便不定时的将她送到乡下,让外公长时间照顾,然而当她跟外公的关系建立以后,又突然被带回城市,转而交给个案眼中那些陌生的叔叔阿姨们托管。这些从小根植的不安全与不信任感,在日后只要遭逢挫折或生活上的危机时,便于 K 女士心中引爆:她需要以一直吃东西,来缓解各种焦虑不安(也就是佛洛伊德说的口腔期的意义),或是,即便她做了再多防范措施,却仍然觉得无力于控制灾难的降临。

无法相信自己?因为魔法失效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追问,为何人们除了不信任世界,却同时不信任自己?在各种心理学的研究上,我们知道婴儿大约在出生后半年,才真正意识到一个完整的他人存在,并与之建立起具特定情感意义的依附关系(attachment)。

那么,在意识到他人真实存在之前呢?婴儿其实活在一种尤关生命需求的依赖状态(dependence)之中,他并不觉察到外界真实的存在,亦不会觉得母亲是独立而与他有分别的个体。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婴儿以为食物是自己创造的,“我饿,它就来了”[3],是婴儿有全能的魔法般喂养了自己。

但是在不适当的早年照顾中,魔法就会失效!婴儿可能是因为饥饿、生病、坏心情而一直哭,却没有得到照顾者的回应与照顾。因此,他会持续感到世界在伤害自己、环境变成坏的、他人是不可信任的,但与此同时,魔法失效的自我弱小、无能、也是不值得信赖的。

如此,我们便进一步体会到 K 女士的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即她不只不相信他人──就像内建又删不掉的原厂手机的的烂软体一样──也不信任自己能保护自己:

由于依赖/依附关系出了状况,人们无法发展出对自己、世界与世人的原初信任,我们才一再对他人与人群,感到害怕、难以忍受、厌恶,并选择从中退缩。

而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他们也常常进入了一种高度依赖,但往往充满痛苦的关系中。换言之,因为内心对自我与世界的不信任,才使得依附、或恋爱一事变得痛苦难堪。

宠物的潜意识意义

幸运的是,潜意识知识因应这种痛苦的解决方案:宠物,它发挥了一种依赖/依附关系的弥补作用。就像 K 女士总是说:“毛小孩永远都对着你笑,不管你打它骂它,它还是会回来你的身边”。


图片|来源

正是这种带有情感回应,不离不弃,总是能让人类信任(或反过来,宠物总是相信主人,象征着一种个案无法对别人做到的信任)的关系特性,使得宠物常常成为人们重要的感情对象,发挥其潜意识意义。

我曾听过一位个案,他从小就在父亲外遇、母亲生病早逝的破碎家庭中长大,被双亲打骂是家常便饭,他无法感受到人们的爱意,同样,他也无法真心去信赖他人,但是,他有一条陪伴了十多年的小狗,它的存在与去世,在他的生命中,是极少数充满了真实情感的回忆!

在与宠物的相处中,人们能够扮演年幼时得不到、很少得到、不稳定的母爱给予者,去照顾毛孩;或是被宠物磨蹭时,人们扮演起婴儿的自己,把宠物想像成具情感回应的照顾者,让自己享受被爱的愉悦。

结语:让我们鼓起信任的勇气

对世事万物的不信任感受,可能因着早年不当的教养,根植于我们的人格之中。不过,在日后的生命中遇上值得投入与可信赖的朋友或长辈,常常是改变的契机。

推荐阅读:“只要认识真正的我,他就会变心”为什么有时你会害怕“被爱”?

不过我们还可以反问,在这个契机来到之际,我们又会否被心中的不信任感压倒,而不愿意作出尝试与投入的勇气呢?

当然,对学习谘商心理学的哈理斯我而言,当然会鼓励人们去找一位心理师,从长期治疗(如精神分析取向)的关系层面,慢慢重拾对世界的信任。

※下一篇,我将会继续这个主题,继续从成长的角度,谈“不信任”以后可能发展出来的“控制与强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