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成功是可以一分一分去累积的,不需要要求自己一次就要做到一百分。豁出去踏出第一步吧!

完美主义,是在探讨典型星座人格时总会被提起的,也是不少人会以此为行事准则,甚至在工作面试时会将此做为竞争优势,认为完美主义有助于表现优秀并达到成功。然而,比较在与有此特质的人共事后的经验,却让人感到拥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难以合作,而这样特质拥有的大量执着也可能使团队氛围或是人际关系陷入僵局。

那么,完美主义背后,隐藏了些什么呢?在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的人类的 16 种性格中,便有提到完美主义,根据他的定义,完美主义有以下特点:

  1. 行事与思想有组织性
  2. 容易沈迷
  3. 自我约束
  4. 社会性强
  5. 意志力坚强
  6. 喜欢控制感

加州大学戴维森分校的心理学教授 Patricia Schuler 一篇关于完美主义对资优人士影响的论文中也提到,完美主义有以下六种常见的特定行为:

  1. 情绪上抑郁
  2. 总是苛责自己“应该这样做”
  3. 充满羞耻与罪恶感
  4. 要面子
  5. 充满恐惧且犹豫
  6. 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图片|来源

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往往无法妥善推动事务,而仅是填补自己内心的匮乏而反到是阻止事务进行

从两位心理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完美主义虽然对生活有些正向的价值,但概括起这些特质,却很容易使得拥有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在生活中陷在很多痛苦中,背负大量的焦虑感,同时拥有很多无形的压力。

在关系中、工作中难以信任伴侣、孩子或是同侪,无法放权,背负很大责任,但总难以取得真实的满意。而积累的压力让下一次的互动合作无法保持清晰的头脑,与稳定的情绪,使得状况更加混沌。而这样的困境中,完美主义者也同时希望拥有完美的人际关系,但因为自我的执着,反倒使得关系一团糟,花费更多精力处理人际问题,使得焦虑的状态更加恶化。处理工作问题已使完美主义者分身乏术,埋头解决钻牛角尖的问题,更大大影响了他们处理社交问题时的精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然不太可能。

推荐阅读:“总是不停回想丢脸时刻”为什么女生容易想更多?

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典型的完美主义者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他们变得缺乏耐心、暴躁与易怒,而做出的行为却又往往远离自己的理想。这一切的背后,是鲜少真实关注自己需求的低自尊感以及害怕失败与不被认可的自我否定。

对完美主义的鼓吹,正是社会认为失败是极其羞耻的

在社会上,人们一提到商业精英,都会联想到完美形象与高度成就。而完美主义者总希望成为领域菁英、得到认可,便要求自己不断工作,力求与社会的价值合流,害怕丝毫的失败、错误就会使得自己难以挤身菁英之流。

因此,尽其所能达到“完美的状态”成了完美主义者的日常,这个日常同时也渐渐的让完美主义者忘掉了自己是谁、为何工作等初衷,日日勤勤恳恳都仅只是想要取得他人认可、远离引发羞耻感的失败们。这样总是讨好外在的循环中,始终难以填补完美主义者内心深处的匮乏,因为低自尊与自我否定,只能靠自己与匮乏和解。只有自己才能探索真实自己是谁,只有自己想得起被遗忘的初衷。


图片|来源

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是与完美主义和解的第一步 

在知名的心理治疗中,有个派别叫做认知行为治疗,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概念为下列 3 种:

  1. 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来自错误或负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2. 患者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可能来自过去习得的负面行为模式。 
  3.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过学习更好的应对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各种症状,并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我们若能藉由认知,来调整日常对完美主义行为的看法,对于离开完美主义的枷锁便有了曙光。完美主义者心中可能有些认知扭曲,例如,认为事情只有自己办得到,难以相信他人;认为工作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满意的程度,不能达到满意程度就难以被人接纳。这些想法可能来自于过去遭遇过极度不被认可的情境中衍生而来,虽然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对该事情的认知与想法是可以改变的,尝试跳出惯性的思考模式,避免用有色眼镜去看这个世界。接着,减轻焦虑、压力,重新找回“自己”,找回生活的真谛可能就不远了。

推荐阅读:“总觉得自己很糟”如何透过每天一个行动,练习肯定自己?

一篇文章难以瞬间扭转完美主义的惯性模式,但是若能开始意识到“完美主义并没有带给我完美的生活”、“完美主义让我更加对生活感到迷惘”时,我们便可能有勇气开始寻找书籍、社群、朋友、谘商师等资源来支持自己超越过去的模式了,渐渐的就有机会开始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生活、关系、工作可能就开始萌生变化了。

因为意识到时,和解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