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达成自律,逼自己是没有用的。首先,你要先问问自己:我想偷懒的理由是什么?再来斩草除根!

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人纷纷转远距工作。还记得那时候年后聚时,几个暂时回不了大陆的朋友扛着笔电出门,一边吃饭一边待命;也有些公司改成视讯开会,甚至弹性调整成在家上班。

变成弹性工作模式之后,这些朋友多半很开心,像莫名获得自由的笼中鸟,时间多到不知道怎么花的兴奋。其实我很能体会这种感觉,从我离职成为自由工作者至今,算算也有五年的时间了。刚离职的那一刻,就像平常被困住的学生忽然放了寒暑假,每天只想睡到自然醒,大把大把的花时间,到处找朋友玩。

但是当开始接些文字工作、心灵工作之类的案子之后,想这样大把大把的花时间也不行了;更别说当工作上了轨道,身上有书稿合约、专栏截稿压力、演讲活动、心灵谘询等工作,明明应该是“自由”工作者,却在“工作”和“休息”之间拉扯,不像以前当上班族,打卡下班就没我的事,其中的平衡,我也是花了好几年才摸索出来。

推荐阅读:日本环岛大叔教我的事:完全的自由,意味着完全的责任

随着远距工作的朋友越来越多,我摸摸自己的锦囊,整理出三个“远距工作的心灵法则”,让我们把握这难得的机会,从内在开始调整,拥抱工作/生活巧妙平衡的日子!


图片|来源

远距工作的心灵法则之一:是在家工作,不是边休息边工作

我开始“自由工作者”生涯初期,最不能调适的就是“休息”和“工作”的界线。

当时对我而言,早上起床不用刷牙洗脸,不用赶着出门,可以一边煎荷包蛋,一边等电脑开机,再捧着早餐坐到电脑前,先滑一波脸书、回个 Line 讯息、看看新闻,再懒洋洋地打开 Word,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打文章草稿,没有主管盯人,没有要达标得 KPI,就叫做“自由工作”。

听起来很梦幻不是?现在回头想想,不,这不叫自由工作,这叫“懒散工作”——效率超级差,成品花三倍时间,品质却打折扣,工作没享受到,休息也没休息够。如果是上班族放假在家,这样远距工作是种慵懒的奢侈,但工作量一大,或是真的以自由接案为业,这种“懒散工作”的模式,会造成巨大的效率耗损,最后变成工作时不想工作,休息时又想着工作,生活品质不会比上班族还好。

远距工作要能和生活平衡,一定要有一个意识:“我是在家工作,不是边休息边工作。”

我们可以用当红的“番茄钟工作法”划分工作/休息时间:设定闹钟,25 分钟认真工作,5 分钟休息。工作时间内,请关闭会干扰注意力的电子用品,禁止分心滑脸书、起身泡咖啡、顺手去点朋友的讯息。以我自己而言,当我需要认真赶稿时,我会把 wifi 直接关闭,手机调成飞航模式,电脑只能开 Word,其他网页全部关掉,一次只做一件事,忙完二十五分钟之后,才会休息喘口气,把 Wifi 打开五分钟,收收讯息。

同场加映:你该会的番茄钟工作法:要专注也要休息,才能高效率

当“工作”和“休息”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划分,产出效率会更高,更早完成事情,我们也能更早休息,好好生活。

远距工作的心灵法则之二:划分工作/休息场域

除了“时间”上有明确界线以外,“场域”的切割也非常重要。

为工作、读书、运动、娱乐与烹饪区隔出不同的空间。我个人觉得很有用的一句口号是:“一个空间,一个用途。”——《原子习惯》

《原子习惯》的作者提到,创业初期,他常常在沙发或厨房餐桌上工作,到了晚上,就发现很难让自己下班,因为在工作时间结束与私人时间开始之间,没有明确的分野。“厨房餐桌到底是办公桌,还是吃饭的地方?沙发是放松的地方,还是发电子邮件的地方?所有事情都在同一个空间里发生。”

我对这一段非常心有戚戚焉,因为这也是我五年来惨痛的体悟。刚成为自由工作者的时候,会觉得工作和休息都能在自己房间,好自由好舒服。但是当时间慢慢拉长到数个月、一年,我发现自己一进房间,就要在“躺在床上滑手机”和“坐在书桌前写文章”之间痛苦拉扯,而后果也像作者说的一样,几乎都是“比较轻松”的那件事获胜。就算坐在书桌前,也有“上网浏览网页”、“看影片”和“认真工作”等不同的选择,打开电脑之后,依旧是“比较轻松”的那件事抢下了我最大把的时间,之后才因为罪恶感赶快工作。

台湾的居住空间比较小,没办法像国外作者一样,一个空间一个用途。但作者也说了,在不同的“物品”上设定不同用途,也是一个方法,比如说“阅读专用的椅子”、“写作专用的书桌”、“进食专用的餐桌”,或是“电脑只用来写作”、“平板只用来阅读”。

就在看了这本书的同时,我刚好租了一个工作室,专门用来写作、做心灵谘询、能量疗愈,恰好印证了作者“人会被环境影响”的理论。以前我坐在家里电脑前,很容易脑袋糊糊的,做事不太甘愿。但只要在工作室打开电脑,我很自然地就会集中起精神,坐直身体,在键盘下飞快地敲击文字。在这个空间,我也很容易就能沉淀身心,即使在案主还没来的空档,我也不会上网闲晃,而是练练太极、练练气功调整身心,跟在家里容易东摸西摸,开冰箱,泡茶,上网滑手机的闲散样,有十万八千里的差别。

你会喜欢:让工作更专注!3 个方法打造干净整洁办公桌

为什么呢?当然可以说,这个空间磁场适合我;但如果以书上的理论来解释,我内心里已经设定“都已经来工作室了,就认真工作吧”的意念,于是我在这个空间,不断进行的都是工作模式,之后第一百零一次坐在桌子前,内心也会自然启动“专注工作”模式,久而久之,不需要去“对抗”,而是环境自然就“暗示”我现在是工作时间哦!


图片|来源

远距工作的心灵法则之三:自律力,是自由工作的成功心法

自律力,来自比别人还容易觉察“欲望”——《专注,是一种资产》

我在《专注,是一种资产》里提到,很多人很好奇我从上班族转职自由工作者的经历,因为我简直活出了人生的奇迹:从职场离职后,一年内就成了两个知名平台的专栏作者;不到两年就跟出版社签了合约,三年内陆续出版两本书,心灵工作也逐渐上轨道,开始能靠自由工作养活自己。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我并不是有计画地进行这一切,当初离职本来是要找下一份工作,却误打误撞走上这条“超展开”的道路。

“是不是因为你很自律,才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比别人还妥贴顺利?”不时有人这样问我。

其实我天生是个很懒惰的人,“自律”这两个字绝对写不进我的性格分析里。但单看结果,但其他作者三催四请还开天窗的时候,我总是能准时交稿,甚至还自己润了两遍;别的部落客爱更新不更新,我却可以每两三天就发表一篇长文。该开的课没有少开,演讲没有少接,经常去旅行,每年甚至在国外短居一个月,如果不是“自律力”,我是怎么做到的?

我后来发现,那是因为我比一般人还容易觉察“欲望”。


图片|来源

“自律”,跟“逼自己”有微妙的不同。我是活生生的人,还是个懒人,写作时间到了,也会下意识地想东摸西摸,躺在床上滑手机;该上健身房时间,我也很想偷懒假装忘记。但我不会“强迫”自己做事,也不会“纵容”自己偷懒,我会在中间取个微妙的平衡——先用“觉察力”观察自己:我怎么了?为什么我会抗拒做这些事?

从这股清晰的觉察中,我会看见,拖拖拉拉不想写稿,是因为最近事情塞太多了,我因此心生抗拒。又或者,明明三天后就要上台演讲了,却一直拖延不肯准备,是因为太害怕表现不完美,才会逃避面对。身体抗拒运动,是真的累了,应该做的不是勉强自己,而是好好休息;又或者刚好相反,是身体久坐缺氧,才会有偷懒的欲望,这时候反而该鼓励自己:好啰,你今天也坐很久了吧?我们出门跑步让筋骨活动一下,帮自己换换气吧!

当一个人能够“觉察”自己偷懒的真实理由,就不需要“逼迫”自己做任何事。

知道自己是太忙在生闷气,就帮自己把事情排开,脑袋好好养神两天,双手自然而然就乐意打字;知道拖延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就顺着自己的脾气安抚:“没关系,你先花半小时列个大纲就好,轻松分享你的感觉,演讲会很顺利的。”

人都是循着“最小阻力”做事的,一个真正懂得“自律力”的人,通常也是最了解自己,因此会学习把“懒惰的诱因”清空的人。

推荐阅读:“总是三分钟热度”自律心理学:因为你还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收到这份〈远距工作的心灵法则〉了吗?祝福你在这波剧变的潮流中,能抓到属于自己改变的能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