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急着吃棉花糖的人吗?马来西亚创业家昱树觉得,虽然幸福路上并不轻松,但比起瞬间的快乐,更能带给你富足。

大二的时候,我上了一门《社会研究方法》的课,当时有一个作业,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出一个现存的概念,从现有论文中找出既有定义,并且比较不同的定义,最后提出自己对于该概念的解释。

在没有限定概念的选择下,我记得当时的我,以“贫穷”作为作业主题。

之所以会选择“贫穷”,是因为高中毕业时曾赴海外做志工服务,发现偏乡的孩子尽管贫穷,却每天活得快乐,看起来相当幸福。于是当我有机会定义“贫穷”时,我给予贫穷的定义是“主观认知的匮乏”。那时候的答案其实也反映了当年我对于幸福的理解,“幸福”是一种感受,与“拥有多寡无关”,只要能够感受我拥有足够的事物,我就是幸福的,白话文即是“知足即幸福”。

推荐阅读:对你而言,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大人小孩都能在家上的五堂课

然而当时的我没有更细致地问自己,为什么每个人的知足定义落差如此之大?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别人增进幸福呢?如果知足即幸福,那是否只要“调整心态”,我们并不用有任何作为就能永远幸福了?这些问题累积到了十年后,我依旧在思考,并且试着从身边的朋友身上寻找任何可能的答案。

昱树,是我一名认识多年的马来西亚好友,在台湾读完大学以后,便回到马来西亚白手起家创业。


图片|作者提供

上一次见到昱树,是我因为转机关系飞过吉隆坡,他得知我会在吉隆坡转机约一天,特别开车到机场接我去吉隆坡走了一天。他告诉我,那天是他过去一年中,唯一的一天休假。作为多家餐饮事业的负责人,我看到的他总是早上六点起床工作,一直到凌晨三点回家,日日夜夜,为了理想从不耍废。对这样每天奔波的人来说,“幸福”会是什么呢?

“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短期的快乐,一种是横跨人生长河的幸福。短期的快乐,就是那些所有能刺激我们感受到正向情绪的元素,一杯咖啡、一颗馒头,配上一本诗集就是当下的快乐,它有些像是现在台湾所说的小确幸。我成长的环境,经济并不优渥,每每只要能吃上糖,我都能感觉短暂的快乐,但长期来说,那不是我追求的幸福。”

我追问他,“如果感到快乐并不等同于人生幸福,那究竟什么是所谓的人生幸福呢?”我很好奇,如果不把短期快乐当做幸福,昱树又在追求什么呢?

幸福是在群众中完成自己

“我的幸福是在群众中完成自己。”昱树因为经营餐饮业,有相当多的员工是来自更多贫穷村落的年轻人,创造好的工作机会给这群年轻人,对他来说是他存在的价值。群众的意思并不是很宏大的事业,或者是做政治人物那种群众,他指的群众是家人、工作上的夥伴,群众是离他很近的一群人,有直接关系的一群人,在群众中完成自己,即是透过他的努力,带动这些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人拥有更好的生活。

同场加映:现场直击|2019 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你不用等到很厉害才开始,要开始才会很厉害

在他的描述中,追求幸福与感受快乐是分开的两件事。追求幸福,不一定让你当下感受到快乐。好似苦行僧,他说要追求在群众中完成自己,他必须得做到一辈子的修炼,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追求到前两项,而这也已经需要他一辈子不断精进自己,才有机会达成。

他说,“小确幸是一个元素,是幸福的添加剂。小确幸因为是短期性的刺激,出现一两次很开心,但是久了会没有意义。而幸福相较之下更像是人生的长期使命,你不会感到厌倦,而能够感到意义。”


图片|来源

正向心理学的领袖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曾经提出幸福理论,他说当人们认真赚钱买到第一栋房子,他们会感到快乐,但不会一直快乐下去,原因是因为幸福并无法透过完成单一事件而永远拥有。我们可以努力工作赚钱,让我们可以买下梦想中的豪宅名车,购买的当下确实会很快乐,但是那样的快乐会因为大脑的“享乐适应机制(Hedonic Adaptation)”而逐渐消退,享乐适应机制让我们可以不要因为突发事件而感到过于崩溃,却同时也抑制了我们因为单一事件而感到永久幸福的能力。

塞利格曼说,幸福需要长期保持多个核心元素出现在生命中,其中一项是意义,其他则是正向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成就感。生活有“意义”的人,他们能解释每天的行为最后如何带给他人价值。比如昱树,他能看见自己每天孜孜矻矻、早出晚归地打拼事业,为的是让他的员工们能满足生活所需,同时也让他自己的家人能拥有更有品质的生活,这是他人生的意义。

你听过富人与渔夫的故事吗?当有一个富人在海边遇见一名渔夫,富人看着渔夫自在的样子后,试着教导渔夫如何透过提升技术以及投资而赚大钱,渔夫却反问富人赚大钱的目标是什么,富人说自己赚大钱的目标就是能够很优闲自在的生活,但富人的答案就是渔夫当前的生活。我第一次听到这则寓言故事,认为寓意是拼命工作赚钱却忽略当下的人不会感到真正幸福。

但是听完昱树的故事以后,我看见了不同的角度。相比渔夫,或许富人正在透过他的努力工作,创造更多人能够取得稳定生活所需的价值。有看过二战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会知道,德国人辛德勒之所以拼命投资当时生产枪炮的工厂,便是因为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工厂能成为犹太人逃离种族屠杀的避难所,每创造一份职缺就是拯救一条犹太人的性命。

如果辛德勒只追逐渔夫所享受的闲适生活,辛德勒便一生不会发现他生命的意义-以一人一辈子的闲适,拯救 1100 条人命的机会。

同场加映:默剧大师马歇马叟真实经历《无声救援》:拯救上百位犹太孤儿的艺术家

幸福,即是实践人生的使命,在日常的生活中看见自己的行为如何让他人受益。

追求幸福并不代表你会一直感到快乐

19 岁的时候,看着偏乡孩子快乐的模样,我很直觉地联想“幸福”就是能够一直感到快乐。但是昱树说,他的幸福不是永远快乐的,幸福必然与遗憾相伴。


图片|黄昱树 提供

“我的员工有些人从偏乡来到吉隆坡,他们不愿意回去小乡村,因为那边对他们而言,生活很不方便,也没什么资源。但是你问他们说在大城市有比较幸福吗?大城市最直接给这群人的是压力,城市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大城市创造了无数的比较。”城市里生活的我们,是被设计成要永远匮乏的,否则,没有匮乏,何来消费?何来城市?每天生活中的广告、社群媒体让我们永远感到自己还少了一些东西。每当有新商品出现,我们很快地被给予了无数的理由要去购买,却鲜少被给予足够的时间去辩证为什么我们不需要。

“既然你清楚看见在大城市追求幸福并不容易,你为什么还要选择在吉隆坡创业呢?”我很疑惑地问。

“如果幸福很容易得来,真的会有很大的幸福感吗?”昱树反问我后说,“幸福感也是成就感转变而来的,我清楚知道这里有多难,所以我才选择这里。”

我很喜欢 4THINK 部落格作者杨大辉给予“成就感”的解释:成功完成自己觉得应该做的,或想做的事情。因为困难,所以选择,那与之相伴的生活可想而知是一连串的挫折与遗憾。对于昱树来说,他的人生充满了对于自己能力不足的遗憾。第一次创业就失败负债,主因是自己的经验不足。爬起后再次投入,几年过去已有 17 间店、200 多名员工,却又在此时迎来疫情的冲击。很有可能刚刚爬起来的事业,又再次因为疫情而失败。

推荐阅读: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我们永远觉得自己没准备好

但是他已经从过去面对失败的经验中学到,面对挫折,他需要的不是转换目标(因为困难就是幸福的来源),而是让自己安静一阵子以后重新面对问题。作为选择要带着一大堆人开上月球的火车头,他的目标很远、很大,在这一连串的颠簸之路中,他与遗憾相伴,继续往幸福前行。

在昱树身上,我得到了两点关于幸福的学习。

  • 幸福是在群众中完成自己,看见意义,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 幸福并不代表会永远快乐,懂得与遗憾相伴,才会成就更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