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台湾罹患人数最多的癌症,但你知道吗?一部分的大肠癌早期筛检进行治疗,存活率会大增,是最好预防的癌症!

什么是粪便潜血检查?

粪便潜血检查和大肠镜都是全世界用来筛检大肠直肠癌的第一线工具,目前台湾就是采用粪便潜血检查当做第一线筛检的检查。

因为粪便筛检的效果良好,从 2004 年开始,在台湾进行全国性筛检后,约花了五年的时间,让参加筛检民众和从未参加筛检民众比较,其大肠直肠癌死亡率有显着下降。由此可以知道参加大肠直肠癌筛检的重要性,以及粪便潜血检查的效果。

为什么粪便潜血检查可以检查出大肠直肠癌与癌前病变?

在大肠直肠癌的形成过程中,多半是从正常肠黏膜先长出小息肉,小息肉变大之后便成为大肠直肠癌,整个过程依不同的致癌机转,可能需要 3~8 年的时间。

息肉和大肠直肠癌都是属于肿瘤组织,组织通常比较松散,表面的血管也比较丰富,因此,当粪便在大肠里通过息肉或大肠直肠癌时,粪便与肿瘤之间产生摩擦,造成肿瘤出血,血液会伴随着粪便排出肠道。因此,我们就可以藉着检验粪便有无潜血反应,间接诊断是否可能罹患大肠息肉或大肠直肠癌。


图片|来源

粪便潜血反应有几种检验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根据检验方法,粪便潜血检查可以分为化学法与免疫法两类。化学法是过去筛检大肠直肠癌的主流,主要侦测对象为侵袭性大肠直肠癌,对于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敏感度不佳。

此外,因为其侦测的标的物为粪便中血红素的分解产物,检验的原理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化学法在收集检体前必须进行严格的饮食与药物控制,以免造成伪阳性或伪阴性的结果。又因为其单一次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必须采取多次粪便样本送件。

反观,免疫法因为侦测标的物为粪便中的人类血红素,因此即使食物中有来自动物的血红素或是具有氧化还原作用的成分,也不会影响检查结果,而且单一次采样就可以达到相当的效果。此外,免疫法对于下消化道的出血有非常好的专一性,因为上消化道出血产生的血红素经过消化液作用,到了下消化道就已经被分解,因此免疫法作为作大肠直肠癌筛检的工具是非常理想的。

如何作粪便潜血反应的检查? 一旦检查结果为阳性,下一步该怎么办?

以免疫法的粪便潜血检查为例,目前需要做大肠直肠癌筛检的对象,无论男女都是从五十岁开始,每两年接受一次粪便筛检检查。接受粪便检查前,不需要调整饮食或药物,请依照说明书的指引完成采检,然后在避免日照的状态下,尽快将收集的粪便检体送回检验单位。一旦粪便潜血检查呈现阴性,此阶段筛检即告一段落,等待两年后再接受筛检。

若检查呈现阳性,先不用紧张,粪便潜血阳性并不代表就是得到大肠直肠癌,一般而言,一百位粪便潜血阳性的民众,约有五位是大肠直肠癌,约四十位是大肠腺瘤,其他五十五位则可能是痔疮、发炎或是伪阳性。

为了厘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粪便潜血阳性,粪便潜血阳性的民众,就必须接着接受大肠镜检查,才能知道造成潜血阳性的原因,也才能进一步接受适当的处置,目前台湾粪便潜血阳性民众,转介大肠镜的比例约六至七成,仍然未竟理想,未来需要针对医师与民众提供更多相关的讯息,以期可以再进一步提高转介大肠镜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