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可逆的遗憾,懊悔似乎也没有意义,只能思考接下来的未来该怎么度过。

文|谢旭如/癌友有嘻哈 谢采倪

她是陈慧翎,金钟奖导演,执导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广大讨论——在反应热烈的背后,来自癌症复发后的反思。

第一次检查就发现异常

一向对拍片要求完美的慧翎导演,已拿下多次金钟奖,在外人眼中,拍摄对她而言应该游刃有余——但实际上,她经常在执导过程中,将手指抠到流血,每次拍、每次都紧张。

因为数次于非生理期出血,慧翎导演渐渐察觉身体的不对劲,到医院做了子宫颈抹片检查,结果发现高度细胞病变。切片后,确诊为子宫颈癌。

准备进行子宫根除手术时,由于医生从 MRI 影像中已看不到癌细胞,因此手术临时喊卡,变为定期追踪检查。

推荐阅读:更了解自己的身体!进行子宫抹片检查前,你该注意这些事

妳的身体不是妳的身体

对导演而言,拍片是快乐的泉源,不是压力的来源,于是她马上便重回工作岗位,继续节奏紧凑的执导生活。

三年后,当导演开始着手拍摄新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时,又发现开始有非经期出血的现象,明知身体有状况,但她仍选择继续投入工作。

后来回医院追踪检查,发现肿瘤已逼近 4 公分,但无法立即手术,于是医生决定以化疗、放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


图片|来源

癌症复发后的反思

当初自己的父亲就是罹癌过世的,也曾因为工作在安宁病房拍过片——所以导演大概知道,“癌症”整个治疗过程,是怎么一回事。

那是导演第一次放下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

“如果生命只剩下九个月,是不是应该要为自己做点什么呢?”

以前的她,总是为家人、为团队、为别人做事,却从来没有好好重视过自己内心的声音。

“如果我只剩下这一部片可拍,我想要说什么?”

“我还要妥协吗?我还要讨好别人吗?”

推荐阅读:被忽视的女性医学!健康生活新提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

慧翎导演提到,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善待自己”,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除了学业分数的压力外,还要时时刻刻对自己打分数,总是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在台湾普遍的教育观念下,小孩是没有发声权的。即便发言,也会得到“我是为你好,以后你长大就知道”的结论。

慧翎导演知道,较年长的的父母辈已很难改变。但她期盼,透过戏剧,可以让年轻一辈的父母产生共鸣,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环境。病情稳定后,导演重回剧组——这次,她将罹癌的经验与反思,融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重新定调了整出戏的调性,成为最后大家看到的样貌。

更乐观豁达的人生

2018 年 7 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公视上正式开播,网路反应热烈。但在 10 月,慧翎导演却又迎来了癌症第二次复发。

提到复发,日前刚完成化疗的导演,淡定的说着:“已经发生了,所以不可能不接受,只能面对。”

过去很执着和要求完美的慧翎导演,现在已学会放过自己。开始透过瑜伽调整呼吸,在过程中了解自己身体的极限,探索内在的改变,不追求外在的虚像。

“因为不可逆,不能交换,只能面对。”

“如果你开心也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那何不开心一点呢?”

这样说着的导演,眼里闪闪发光。我们知道,这就是导演对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快乐,永不妥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