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会无意识地形塑性别刻板印象。拿“受精”来说:精子常常被讲成向前冲的夺冠跑者,卵子则是赢得赛跑的那一只精子的胜利奖杯⋯⋯

性别平等议题无所不在,曾经以为性别平等倡议者如我,都曾用刻板印象来跟五岁的孩子讨论月经过,后来阅读《科技渴望性别》一书才恍然惊醒。显示出,到底要怎么样不带任何性别偏见地叙述任何一件人事物,其实颇有门槛,但是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及知能,就也能去促使社会中形塑成意识形态,影响着结构里的每一种性别的人们。无论在生活或是专业领域,事实上都或多或少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言语叙述,语言即文化,语言即性别,使用中性且平等的语言,才能逐渐造就多元且平权的文化。

“性别化创新 (Gendered Innovations)”,是一个“利用性别分析达到科技的创新发展,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纳入生理性别 (sex) 与社会性别 (gender) 的分析视角,促成科学技术与知识的革新”研究领域,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再用“古时候、旧印象”的性别刻板来阐释中性的各科知识,因为这样其实是将“有毒性”的性别偏见去置入行销给代代相传。

举例来说,洗衣机品牌取名字叫“妈妈乐”,餐厅主打“妈妈味家常菜”,刮胡刀广告里的裸上身男人都健身得香汗淋漓,或是英国精子库广告男人捐多量多质好的精子就是国家队英雄之类的,潜藏着整个社会仍然期待女性担任母职,就得主责家事洗衣煮饭,而男人味和男子气概,就得展现在肌肉厚薄和精液多寡之上。

刚刚一开始提到的《科技渴望性别》一书,有一篇〈科学如何建构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别角色为本的罗曼史〉,提到例如“精子追求卵子、卵子被动等待精子”的描写,精子常常是被讲成向前冲的夺冠跑者,卵子则是赢得赛跑的那一只精子的胜利奖杯,所以我们也如此跟孩子讨论“受精”过程,用拟人故事描述:卵子在子宫里,等着一群精子奋力上游,如蒋公在家乡河边看到的小鱼,游得最快的,就是那万中选一的菁英,冲刺、奋力冲破、钻入到卵子里,啵吱地完成受精的大业,妈妈爸爸完美地结合,就变成了“最棒的你”⋯⋯明显的例子,就像是儿童绘本《Where Willy Went》被翻译成《小威向前冲》,而不是单单就字面翻译成《小威去哪了》就好,就能警觉到“性别”作为观看所有知识的视角,影响多么深远。

但是,不是这样的。有关于这一个过程的科学观察,是:卵子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一只只精子也不是拖着长长尾巴往前冲的竞争者,它们甚至是被观察到是螺旋向右转动缓慢徐行,而不是秒速奔向前方游动,而卵子甚至并不被动,而是释放出特定化学物质的激素,引导着、诱行着其中较适合、能适应的精子,到它的透明带。

延伸阅读:还在精子是白马王子、卵子是公主?你的自然课本该丢掉了

也就是说,卵精之间,是有机互动的,而不是套入我们文化中的性别二元刻板教条: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男性要竞争、要得胜,才能获得女性青睐;女性无需求、要等待,并且是男性竞争得胜之后的奖品,才符合社会接受的“得来不易”形象。

对照社会上所谓的“两性互动”,其实以上的叙述,就仍可以和性别刻板印象几乎画上等号,像是男性主动追求女性是“正常”的,如果女性“倒追”男性就代表自己很哈对方,非常地“掉身价”;而当卵子没有遇见精子时,状况更加难堪了,因为月经就像是没人要的剩女,因为“等”不到精子,所以成为身体的废物剥落,被排出体外。

而我们有一群性别自学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也能听懂中性平等的叙述,想出了一些描述的小故事,像是精子是有男有女的,而他们和卵子相约在输卵管的某处,卵子能决定是否行使积极同意权,来选择适合的结合对象,而生出不同生理性别的孩子;或是,告诉孩子,妈妈输卵管里停着一个小螺,然后小旋们会来找他,小螺也会慢慢寻觅,希望遇到一个适合他的小旋,若是双方彼此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免疫系统过敏),就会拥抱在一起就变成 DNA 小螺旋,一起往新家子宫移动,长居至少九个月。有时候最适合的小螺和小旋,是在子宫之外相遇而成功相拥而结合的,也就能谈到人工受孕的例子。


图片|Pixta

而一颗受精卵,在传统的说法之下,就必须是“最优秀”的那一颗,但是这样的叙述,就让母职从此刻就开始负上千斤重担责任,一定要安胎,一定要孩子长得健康又美好。若是,能用持平的描述来阐释卵精,才能够让怀孕的女性,不需要牺牲尽自己的所有,只为了保有一个“最棒的你”,才能将所谓“障碍”和“非障碍”、“正常”和“残病”的二元,跟着“性别去除二元”一起,被破除。

2017 年 10 月号的《科学人》更明确地提出,别只看 XX 或 XY,因为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是女性、男性或介于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人类受社会制约,以二分法看待生理性别 (Sex) 与社会性别(Gender)。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甚至在更早之前,就被贴上“男”或“女”的标签。然而,研究显示,情况其实更“暧昧不明”。判定生理性别其实无比复杂,不只考虑解剖构造,也要考虑基因和化学因子,随着时间的逐渐复杂展现。中性人的性发育历程,与常人不同,且情况各异。曾经在教科书中被批判的性别光谱,不只是社会学,其实有“科学依据”的样貌,个人认同的社会性别,不一定符合生理性别,也不一定完全是男性或女性。情况怎么随着科学研究发现,变得更为复杂,若我们能陪着孩子,更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我们就能在性别光谱中看见各种不同孩子的真实特质。

甚至,有家长希望用更宏观的方式和孩子解释性别,跳脱人类本位,多认识一些生物性择的架构,就能逐渐习得“性别其实非常的多元繁复”,比如说猫是诱导性排卵,母猫发情后才吸引公猫,交配数次后才会诱发排卵,这种状况就能说是雌性准备好了才开始物色雄性。许多鱼类的小时候跟长大后是不同性别的,蜗牛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鸟类婚配模式的多样性是世纪奇观,有终身一夫一妻、也有整个林子都是后宫但是妻妾的蛋都是别人的。或是,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只交换基因,根本没有性别概念。

因为,生命有各种不同的模样状态,它只是刚好变成了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曾经人类建构世界的方法太单一或二元,但察觉这一点的我们,则要努力把世界变成“越来越接纳生命多元模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