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惠文专文,我们都理解爸爸育儿很重要,但要如何让父亲参与亲职?从人格发展角度看,父爱有以下两种重要的功能。

传统的父亲被框在一个严肃的角色中,他们负责指责是非、惩罚,教导人伦义理,而没办法柔软、亲近、玩耍,但大家都知道,父亲对我们的爱,不只是那样。

第一次在欧洲长住,最让我悸动的一个画面是星期天在公园,看见爸爸们推着娃娃车,牵着小小孩在公园玩。我常驻足,有时还偷偷拍照,并不是说真的迷恋这些爸爸,而是内心一股暖流,彷佛看到了具体的父爱。

前阵子“北欧丈夫”掀起话题。据说挪威爸爸是牛津大学调查十二国爸爸中,最完美的爸爸。挪威的爸爸几乎都会做家事,跟孩子相处时间非常非常多。星期六到咖啡馆,你会看到爸爸坐在那边跟孩子玩,妈妈在旁边看报纸。我很羡慕,跟英国同学提起时,他们撇撇嘴说:“现在欧洲离婚率太高,你看到的可能是没分配到监护权的爸爸,在公园演出一周只有一次的亲子天伦乐。”没有进行田野调查,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倒是真实看见,这几年台湾爸爸也不同于昔日,几乎都在第一线把屎把尿,真是可喜!

女性朋友说:“为什么看到平时很坚持自我的男人,为了孩子丢脸出糗、把屎把尿,会让人觉得特别容易被触动?”为了孩子丢脸、出糗,让人看到可亲近的柔性特质,甚至看到一点点无助。有时候太完美、没有瑕疵的东西,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或许因为如此,当坚持自我的刚硬男性,表现出人性或女性的一面时,会让爸爸的存在有了立体感,而不再只是一副面具。当我们看到父亲照顾小孩的画面,每一个人都会有共鸣。

如果一个传统上代表权威、力量、稳定、秩序的父亲也会失序,而且是为了心疼他的孩子,这个角度让我们想起那个从小跟我们一起玩的父亲,会出糗、犯一点小错,我们对父爱的内在渴望会被唤醒。这种渴望常被压抑、无法述说,人们无助时哭喊妈妈,但极少哭喊爸爸。传统的父亲,被框在一个严肃的角色中,他们负责指责是非、惩罚,教导人伦义理,而没办法柔软、亲近、玩耍,但大家都知道,父亲对我们的爱,不只是那样。


图片|来源

童年记忆中,一个有趣、调皮,一边讲故事、一边玩蠢游戏的父亲,可以是孩子成年后,面对困难时刻的深厚支持。一个好玩的父亲,连结内心的创造力跟自信。

在人格发展上,父爱有两种重要的功能:

第一,父亲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攻击性。父亲常能让小孩放心测试,并调节自己的攻击性,不会因为害怕被制止,而一味否认自己的攻击性。

例如,很多爸爸抱着小孩玩,可以容许小孩踢他、打他,跟小孩假装打架的可能性,比妈妈高很多,妈妈比较不习惯这样打闹。爸爸跟小孩玩打仗时,让小孩在发展阶段认知到:我有邪恶、有调皮,但在一个安全保护之下,这些东西不会造成毁灭。于是,孩子有机会去调节自己的力道,从中认识力量与攻击性。

“你对我太过分的时候,我对你是会有愤怒的。我承认我会愤怒,我们可以靠比赛或者公平竞争的方法,决定怎么办。”缺乏这种经验的人,特别是女性,长大后往往没办法正面认识自己的愤怒,常用扭曲的方式,比如自虐、装可怜、过度管束或牺牲,试图控制对方。她们说我对你没有愤怒。事实上,对方都知道她满腔怨恨。

追溯这种女性的童年,常缺乏一个安全的探索经验,让她去测试自己的拳头有多强,所以她害怕自己的愤怒。或者压抑,或者被虐,变得很扭曲,用不健康的方式控制别人,而不认识自己的愤怒,导致人际关系的问题。

第二,父亲与母亲共同带给小孩在性别特质上的肯定。

这当然可以有很多种组合,但一般而言,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你以后会变成像我一样有力、可信赖、足以保护家庭的典范角色;而父亲对女儿可以展现的是:我从一个男性角度,非常欣赏你将长大成为一个令人欣赏喜爱的女性。

在这样父女关系下长大的女孩,多半能拥有稳定的自信,她不害怕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但她也不需刻意展现。成年后与异性的关系,也比较不会出现“被抛弃恐惧”和“讨好人格”。

当妈妈看到爸爸跟孩子,边玩边打架时,不用急着制止,那是男性特质的愉悦经验,孩子从中会学到男性世界的很多道理:他要去体会,永远有拳头比他粗的人,他会有现实感。心理治疗师多建议,不要过度保护小孩,但是身为妈妈,难免担心,常常出手阻挡他们。可能妈妈们也不太喜欢,自己的男人看起来像个小男孩,老公不见了,变成两个幼稚的儿子,这是妈妈们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