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离开原生家庭后,可能会开始产生没有重心的漂浮感;而我们需要找回归属并感到安全,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这三个建议的方向,也许可以给你一些思考与灵感!

文│黄惠萱临床心理师 

“上班时有很多事想做,可回去之后,就窝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做!”应该打扫但提不起劲整理,可以进修但不想看书,需要休息偏偏紧抱电脑和手机,觉得看剧打游戏没有意义,但是其他说得出来有意义的事情,都不想做。

“我是不是应该去找个人来爱,不谈恋爱好像就没什么事情可以做?”单身的独立女子不管是 20、30、40 多岁,来晤谈室时不约而同都说过类似的话,她们之中有人迟迟不敢谈恋爱,有人分手之后还没找到可以信赖的爱,有人虽然在亲密关系里但常常一个人。是不是一定要过着以爱人为重心的生活,生命中才有事情值得去做?

这种“生活没有重心的漂浮感”不分年龄和男女,当我们离开原生家庭,自己搬出来开始新生活时,该如何打造“一个人的家”,找到生活的重心跟规律,为自己建立归属与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事。

“没有地方可以回去的人,无法离开任何地方。”在晤谈室里谈分手和离职议题时,常会发现比较缺乏安全感的人,比别人更难下定决心结束一段受害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帮自己建立安全感,有另一层重要意义。

帮助自己建立归属感,逐渐养足自己的安全感,让自己落地生根,具体来说可以从哪些小事情开始呢?分享一些我在晤谈室里常建议的方向:


图片|来源

一、培养经济的安全感

很多人从小讨厌数学,更多人长大后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即便经济独立多年,还是搞不清楚自己每个月的开销,更有许多人仍靠父母规划才储蓄。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恋爱对象的选择、婚姻中的互动、职涯的规划等,都和经济安全感息息相关,对金钱缺乏安全感和规划,常是让一个人无法离开坏情人或转换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找适合自己的方式练习记帐,是开始思考自己的财务状况的第一步,等到能够规律记帐半年后,再试着做一到三年内的财务安排,像是一年一次的旅行,或是三年后的停职进修之类。在对自己财务状况没有基本认识之前,不要企图一步登天,像是规划十几二十年后的退休金,或做超过负担的理财规划,这只会徒增焦虑而已。

二、打造空间的归属感

很多人在离开原生家庭熟悉的房间后,花好几年都难以适应自己住的地方,选择居住的地方要具备基本的安全性和舒适感,这点是需要经济能力支持,会回归到上一个功课,为了让自己居住的条件有所提升,是一个为自己打拼很好的方向。

很多人也会觉得“人和”是提升归属感很重要的因素。找一个好室友,或是与原本的好友比邻而居,只要住得够近,那种可以“互相分享和照应”的感觉,也会大大提升归属与安全感。

还有人跟我分享过,他们会在住的地方为自己安排一个舒服安心的角落,可能是沙发的一隅,有舒服的抱枕,看书或看电视的好角度,也可能是阳台上的一张椅子,可以放松看看天空抽根菸。

空间或物体需要我们赋予心灵上的意义,才会变得独特且属于你。

三、学习好好照顾自己

很多人觉得都已经出社会多少年了,我当然会照顾自己!事实上不管离童年或原生家庭多远,只要没有加以觉察并持续练习,埋藏在心里的自我照顾模式还是会深受过去经验影响。

从某个角度想,你现在的生活习惯是过去与父母角力的产物,你可能不想被迫做家事,你可能不想被绑在厨房,你可能不愿意去碰垃圾;你可能不敢为自己买适合的好东西,你可能不敢断舍离地打扫房间。所有阻碍你生活得更有品质的习惯,可能都是过去关系里的遗毒。

自我照顾需要不断练习,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用心培养。当自己称职的内在好妈妈,对那些可以让自己健康舒适的事情,要学习“哄自己做”,而那些会让自我伤害慢性自杀的事情,要练习“劝自己停”。

在马斯洛的需求阶层里,安全跟归属感位于金字塔底端,换句话说,当我们有所归属并感到安全,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不要忽略这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从今天开始,好好在自己的生活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