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担心自己无法到达完美而伫足不前。但有时候完美并不重要,而是你有没有尽力、享受这个过程。

文|张以昕 Phoebe Chang

瑜伽练习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长期养成的习气。举例来说,生性急躁的人,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加快速度,做出超乎自己能力的动作却毫不自觉;而固执保守的人拥有高度的自我要求,能保持规律练习,但却难以接受他人建议及改变既有的行为模式,也较不愿探索未知领域。

所有的人格特质皆可能造成练习的阻碍。然而凡事皆有正反两面,当我们能够保持觉知,持续在练习中认识自己,并在反省后尝试改变,那么瑜伽便成为一帖量身打造的良药,无论是急躁、固执、怠惰或恐惧,都能够慢慢被改正,逐渐彰显出特质中好的面向。当体位法有了进步,心性也同时被磨砺得更为醒觉而透澈,再无棱角,如此的瑜伽练习才是真正的修行。


图片|来源

追求完美的拜日式

我曾经在低潮时畏惧瑜伽,甚至逃避瑜伽。

当时经过数年的密集练习,也完成了瑜伽师资认证,刚开始踏入教学领域时,常深陷于自我怀疑的泥淖,并沮丧于身体的限制而无法完成诸多高难度动作。我强烈批判着自己,耽溺在追求完美的囹圄之中,不可自拔。

此时,我遇见廷宇老师。那时她教我的是瑜伽睡眠(Yoga Nidra)与静坐,上课内容几乎没有体位法。

某次下课后,她突然说很想看我做拜日式。

我犹豫了起来:“不要啦,我会紧张。”“不要怕,又不是考试,轻松做就好了。”她鼓励着我。

那时我很清晰地感受到,恐惧在练习里慢慢浮现,并在串连的动作中渐渐扩大。我就像一个动作标准的机器人,竭尽心力达成每个细节,同时充满担忧,深怕做不到位。

几个回合之后,廷宇要我再放松一点,随着呼吸去感觉身体的流动,不调整、不停留、不思考。

完成后,我紧皱眉头:“原来,我对拜日式有这么深的恐惧,好怕做错、做不好。”

“妳已经做得很好啦,比我做得还要标准。不过,我希望妳在练习中,跟着呼吸,找到放松、流动的感觉。”廷宇微笑道。

一周之后,我们开始练习“流动拜日式”。廷宇示范时解释,练习过程中不需要停留,要做得柔滑而平顺,让移动成为圆融的曲线,避免太多的直线和锐角。因此动作不需做得太准确,身体爱怎么摆动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不停顿的呼吸。

我试着让身体松懈下来,但很快又想起那些“应该要”达成的标准动作,害怕做不好的忧虑感,随即淹没了我。

于是廷宇温和地说:“现在正在批判妳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啰!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妳要试着去面对、克服内心的恐惧。”

当时我领略到,琢磨细节是必要的,但实际练习时,就要把所学到的全都放下。若仍有太多的顾虑和思考,便会造成干扰,让身体难以放松延展。毋须设定任何目标,只求回到当下,单纯感受每个动作即可,如此才能寻得安稳的呼吸及平静的心。

推荐阅读:瑜伽治疗 Ujjayi:如何好好睡一觉,并且舒服地醒来


图片|来源

仿效孩子们的快乐瑜伽

当天下课之后,我跟廷宇聊起近来教孩子们做瑜伽的情景,以及如何将体位法动作唤作不同的动、植物名称。她听完后提出建议:“妳可以回想一下教孩子们做拜日式的情景,然后再试试看。”

独自在教室大休息一会儿,让心静下来。此时,小孩们在脑中登场了,他们纯真灿烂地嘻笑着,对于什么也不计较的孩子而言,在瑜伽课变成太阳、猴子、小狗、小蛇⋯⋯无关完美技巧,纯粹只是快乐的游戏。

在教小朋友做拜日式时,我告诉他们:“让双手变成太阳,让太阳慢慢升起。好,我们一起抬头看着太阳。”

“老师,太阳好亮,我的眼睛睁不开了。”四岁的翔翔彷佛身历其境。

“没关系,翔翔把眼睛闭起来,我们马上要变猴子啰!”我安慰他。

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我重新开始做拜日式,学着跟孩子一样地活动身体。在流畅的呼吸中,终于一点一滴地松去那些握得好紧的执着和规则,在拜日式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而我知道,只要继续练习,我将能体验到更大的自由。

身体自由了,心也自由了。我轻快松软地做着,一个接着一个。结束后,从里到外都松脱了,如沐浴在阳光之中,浑身舒畅,心也充满力量。

《瑜伽经》告诉我们:“勿用劲,心处于无尽,(式子因而完善)。”(pra-yatnashaithilya-ananta-sam-a-pattibhyam)意思是愈放松、不费力地完成动作,不只是身体,就连心也愈能处于稳定、舒适的状态,就能成就一个完美的姿势。

“完美”的定义并非是能做到很复杂、高难度的动作,也不是比别人能前弯、后弯、扭转得更深、更多,而是能秉持着对自己“非暴力”的原则,放下想要超越自己与他人的念头,只是在当下平顺、安定的呼吸,充分享受每一个动作带给身心的舒畅愉悦,与自己和平共处,那便是独一无二的完美动作。

同场加映:现代人的练习|两招身体瑜伽,释放累积一年的压力与恐惧


图片|来源

在教学中挥别完美小姐

不只是瑜伽练习,登台教学更是磨练心性的最好方式。

刚开始教课时,最大的恐惧便是“怕学生不喜欢我”,心也常随着每周的上课人数起伏跌宕。在与学生建立默契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课才上到一半,卷起垫子便走掉的学生。我总是不慌不忙地继续教学,看似气定神闲,心却已乱了起来。不过在下课后,总有学生上前提问,并表示他们很喜欢上我的课。

这些学员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明白,或许课堂途中有些人离开了,但台下还有二、三十个人等着我带领他们持续练习,怎能就此动摇、泄气?

师生之间确实需要相互沟通、磨合,有的人喜欢我,有些人难以欣赏我。老师永远无法讨好每一个人,也无从掌控他人的喜好。唯一需要的只有专注在教学的每个当下,问心无愧地完成最好的分享。

最初我也曾模仿教过我的师长,不仅是教法,还有口条,希望能成为一位“完美”的瑜伽老师。但那却让我倍感压力,也教得绑手绑脚,因为我永远不可能变成他们。

当学生来到我的面前,是因为喜欢我的课,而不是喜爱我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终结了自我批判的状态,逐渐认识自己的特质,最后接受并喜爱自己本来的面目。无关完美,只是觅得当下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台上展现最自然的样子。当师生间的连结更为紧密、融洽,我也能充分享受每堂课互动的乐趣,获得从所未有的喜悦与自信。

当我从完美小姐的束缚中破茧而出,才真正得以开始教学。而今,我仍常提醒自己放下追求完美的心,如此的特质是双面刃,在每一次的教学与练习中,我都得重新学习使用这把刀的方法,斩断每一条期待与控制的绳索,不再总是挂心他人的眼光,让心能更自由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