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一件事,感受到的不安比成就感还要深⋯⋯。你也是只看得到自己的缺点的完美主义者吗?

事情交给别人做总觉得不够好,来回要求、东改西改,最后干脆自己重做。

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极度沮丧、甚至一蹶不振。

旁人不解:“这样不累吗?”

“没办法啊!毕竟我就是完美主义嘛!”完美主义的人说这话时可能会苦笑一下,但语气隐隐带些自豪。

过去,完美主义被视为一种优点,人们认为想要更高的成就,就不能轻易满足于自己眼前的成就。但心理学家发现,追求完美的心态有时候没有大家以为的那样正面。原本应该为人带来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完美主义,却似乎让某些人陷入负面回圈:难以满足于自己的成就、只要没按预期达到目标,就容易陷入“我永远不够好”这类的想法中。

推荐阅读:专访海苔熊:我曾经觉得,自己是个不值得过生日的人


图片|来源

英国两位心理学者 Andrew Hill 和 Thomas Curran 针对 1989 年到 2016 年间就学的大学生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发展出不健康完美主义心态的人比率在近年大幅增加,特别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学生。这些现代年轻人展现出完美主义的负面倾向包括:怀抱过高的个人期许;认为别人(社会)对他们有极高的要求;同时也会较严苛地审视他人。

其中,“认为社会对他们有极高要求”的人数又占最大宗。而这样的想法也更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像是:恐慌、忧郁症、社交恐惧症以及自杀倾向。另外,西维吉尼亚大学研究学者 Katie Rasmussen 也发现:“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每 5 人中就有 2 人是完美主义者”。当完美主义心态逐渐深植在越来越多现代年轻人心中,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分辨怎样才是健康的“追求卓越”,而非陷入完美主义的负面心理?

Hill 和 Curran 就认为,完美主义背后很大的动机奠定于“避免失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跟我们这个世代所身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联。Curran 解释:“在一个市场竞争为导向的社会中,失败显得特别严重。”,而竞争心态也从学生时期就开始深化在人心中,从入学考到各种评量用成绩去衡量年轻人。自然而然地,父母会给子女更多压力让孩子适应竞争、用尽全力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随着社交软体的普及,脸书、Instagram 上的点赞数,也逐渐助长人们互相比较的心态。而快速传播这件事,也让人更害怕犯错,只要出一次糗都很可能被放上社交平台广为流传,这些环境变化都在在加重失败在人内心的份量。

同场加映:“日常的小挫折,都需要好好疗伤”给家的四个创伤修复方法

但该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处于健康的追求卓越心态,还是已经掉入完美主义的负面陷阱?

重点在于你把“焦点放在哪里?”。

假如,你能够接受挫败、不轻易批判自己、有点小成果时也能让自己放心庆祝一下。这样表示你的心态偏向健康、是追求卓越者会有的。

但倘若你会反覆想着自己做不够好的地方然后自责不已,即使别人称赞你也很难相信,而且老想着“早知道我这么做就可以完美了”。那很有可能你已经卡在负面完美心态的惯有模式了。

同样面对上司的批评,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他可能会想:“哎,工作上难免会遇到不同的意见嘛!这个做法行不通也没关系呀,我再想想可以怎么做来完成这个计画。”而一个落入负面完美心态的人,则极有可能陷入“我好糟糕、好没用”的自我批评心情中。


图片|来源

既然知道不健康的完美主义会带来种种负面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停止设下超高标准、害怕失败、时时自我否定、而且还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的轮回?

想要缓解负面完美心态的症头,关键是:“意识到失败不代表天就要塌下来了”。简单来说,就是允许自己有失误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有失足的时候,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是个彻头彻尾失败的人。分辨清楚“你是在某件事犯错”,不代表你这个人是失败的。我们必须体会到错误只是待解决的问题,而我们不应该因此贬低自我价值。

摆脱完美主义包袱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焦点转移到实现目标的过程,而不是目标本身。在过程中,不妨试着改变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练习找出 5 个值得鼓励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将它发展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习惯。

至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以怎么做呢?专家建议多赞扬孩子在过程中的付出,像是“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为你感到骄傲”,而避免用“如果考 100分就带你去游乐园”等结果导向的鼓励。让孩子从小认知到,只要过程中尽其所能,就算最终没能达成目标,一样能获得肯定,这样的环境中反而更能教育出能适当调适自己心态的孩子。

同场加映:遇到一点小事,就开始紧张:如何与高敏感的“兰花型”孩子相处?

人生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完美。所谓的完美仅仅是人们各自主观的定义罢了,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不如去找出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而只有在我们如实面对自己的错误与失败之后,才可能碰撞出属于我们的真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