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父母扶养我们成人,对我们有恩,也不代表我们需要无条件地回报他们。当自己有困难时,要如何开口拒绝?

文|李雅雯

责任原则:先为自己负责,再满足他人

三年前,我在上海遇见台干 S,她告诉我,三十二岁结婚前,她爸爸突然签下一笔房贷,头期款、贷款,都要她出钱,房子登记她的名字,但弟弟、妹妹、弟弟未过门的女朋友,都住在里面。

S 说,房子登记她的名字,但地点、房型、居住环境,都是为了其他人打造的,她估计自己不会去住,弟弟、弟妹住在里面,即使未来父母过世,她也不敢把房子收回去(显得不近人情)。S 说,这种“家庭责任”,不答应显得“无情”,背上了又气喘吁吁,很有压力。

就在去年,S 怀孕了,先生却被裁员,一时失了业。

S 是个负责任的女儿,但是她看着先生愁眉苦脸,心底感到愧疚,于是开口,请爸妈暂时接管房贷,让弟弟、妹妹,一起还钱。

她一提出来,家里就炸开了锅。爸爸在饭桌上,第一个跳出来,愤怒地咆哮:

“我养你这么大,妳就这么回报我们的吗?”

“还不起?还不起什么意思?你不是上个月还去日本玩了吗?没钱能去玩什么啊?”

“妳怎么可以不负责任呢?房子是妳的名字耶!以后也是妳的耶!妳要存钱,这房子不是帮妳存了吗?”

吃完饭,S 落荒而逃。她抽抽噎噎,极度委屈地告诉我,她搞不清楚,自己自食其力,花钱去日本犒赏自己,到底有什么错?S 哭着问我,是不是收入比较高,就要背负其他人的生活?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我听了,只能拍拍她的手,安慰她,不是她的错。

推荐阅读:“我爱你,但我也想过好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好有感觉的三个“孝顺”迷思


图片|来源

责任是什么?责任像河流两边的堤岸,引导着水流,灌溉田地,生养果实;它是行为和欲望的界线,领着我们做“应当做的事”,扛“应承担的任务”、达成“应完成的使命”;责任,就是指示。

很多年来,是父母告诫我们责任的内容——好好工作、自食其力、奉养父母、维持稳定的婚姻、生养一两个小孩——父母以喝斥、命令、威胁的姿态,像在河边筑起两道堤岸一般,引导我们的能量,去往他们指向的田地,灌溉成林。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感到好奇。“责任”像块匾额一样,挂在每个人的头上,为什么却从没有人,提出这些问题:

  1. 背负责任的目的是什么?
  2. 背负责任的对象包括了谁?
  3. 背负责任的顺序是什么?

想到这三个问题,让我陷入沉吟⋯⋯。

责任的目的是什么?责任的目的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过得更快乐、更有目标——比如说,我想学会理财,于是我决定记帐。当我决定记帐的时候,我对每天记录开支、搜集发票这件事,就有了“责任”。责任,让我“受力”,让我“承担”;我必须耐着性子,花时间、花力气,不断给自己打气,忍耐枯燥,维持纪律,达成目标。最终,我因负起了“记帐”的责任,存住钱,过得更好——这是责任的目的,责任,是为了让自己幸福。

那么,责任的对象包括了谁呢?

首先,我们第一个该担负的责任,就是自己——自己想买的房子、想做的职业、想拥有的生活节奏、休闲方式、自己的成长、自己家庭的开支、自己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要为自己,负重、承担、受力、前行。我们活着,首先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背负自己的背包,为自己的欲望、理想,奋斗推进。  

其次,我们该担负的责任,包括家人、亲戚、朋友,以及地球上,与我有连结的“其他人”,都是我们的责任。

但是,首先背负自己、其次背负别人;别人首先背负自己、其次背负别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每个人背着自己的背包,手拉着手,向上攀登,直到登顶⋯⋯这是爱,这是连结。

人跟人之间,第一个责任,也是唯一的责任,是爱,不是钱。爱是一种绝对的自我中心,是一种被满足、被保护、被包围的状态下,沉稳、安定地行动着。你一定要先承担自己的责任,让自己满足,充满了爱,才能去满足别人,这时你才是给予者,不是乞求者(乞求别人关注我、重视我)。

人与人之间、家人之间,要爱对方,不是成为对方——我们不能代替家人思考,代替家人实现愿望(你有自己的愿望,不是吗?),代替家人还房贷(你有自己想买的房子,想过的生活,不是吗?),代替家人承担他们人生的失意和失望(那是他们的经历,不是吗?)⋯⋯ 爱你,不是成为你。

如果我是 S,毕业那年,我会拒绝背上房贷,那是别人的背包、别人的责任,S 不是耶稣,S 不该背着十字架、手镣脚铐、负重前行;那不是爱,那是顺从、也是扭曲。

我能想像,S 如果说出“我不还了!”的时候,她的心底,一定会很有压力。那是一种“愧疚感”,一种“内心的定罪”,像惩罚自己似的,说自己“很无情”、“很坏”;承受那种压力,一定非常痛苦。如果爸爸妈妈再跳出来,跟着骂“你不孝!”、“你自私!”,S 的内心,一定承受更大压力。

推荐阅读:“我人生最后十年,是女儿最精华的十年”于美人谈长照:别拿“孝顺”来霸凌你的孩子

愧疚感,大概是世界上最难处理的情绪。

愧疚感来自内在,来自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规则、教条,要抵抗它,得很有决心。因为它根深蒂固,来自内心。

我自己生长在“没有界线感”的家庭,对S的处境,感到同情。我能理解S的难处,理解她承受的压力,但我始终觉得,我们能坚持住,为自己做点努力。

我们应察觉自己的愧疚感,察觉自己脑子里“你很差!”、“你很自私”、“你不孝!”的声音,然后退一步,像旁观者一样,看待自己的处境,检查自己的“声音”;辨认出爸妈、亲人的“操纵语言”,试着在内心底,为自己打气。

我相信,如果我们不能控制愧疚感、察觉愧疚感,安顿自己内心,我们面对这种情境,就会陷入挣扎、愤怒、纠结里,最终破坏爱与信任感,得不偿失。

我们该让别人知道,你是你,他是他;由你控制自己。即使一切并不容易,也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