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见你》中,陈韵如不断向他人讨爱,却又伤害自己。为什么他会这么做?或许,我们身边可能就有许多“陈韵如”,她们是一个个被家庭绑住的“小大人”,在亲密关系中找自己。

文|张芷晴、制图|黄佩甄

“在黄雨萱出现之前,从来没有人真心关心过我...”
“我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为什么大家都还要叫我再努力一点...”
“如果我说黄雨萱不会再回来了,你还会跟我说话,陪在我身边吗?”
—— 《想见你》陈韵如

偶像剧《想见你》故事视角虽放在黄雨萱与李子维之间的穿越与爱情,但将镜头转到陈韵如身上,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为何她不断对李子维讨爱又伤害自己?其实,这和陈韵如的成长背景可能有关,甚至我们身边可能就有许多“陈韵如”,一个个被家庭绑住的“小大人”,在亲密关系中找自己。

推荐阅读:教养心理学:早熟的孩子,会活得比较辛苦吗?


图片|《想见你》剧照


图片|《想见你》剧照

照顾家人的情绪,是我的日常-亲职化如何形成?

“陈思源起床了”、“妈你又宿醉?又睡在客厅⋯⋯”
—— 《想见你》陈韵如

韵如每天上学前,不仅要打理好自己,还要叫醒弟弟、准备早餐,甚至还要照顾酒店上班晚归的妈妈,打理好家里的一切,才能出门上学。因为父母不在岗位,韵如不仅要照顾家人生活作息,同时也要关照家人的心理状态,“姊代母职”就是韵如的日常。

这种在家庭中担任“伪家长”或“小大人”的模式,心理学称为“亲职化(parentification)”,原因通常是因为家庭中父母争执、忙碌、离异等,渐渐造成“父母缺位”的状态,此时通常由长子女补位担任替代家长。尤其是许多人直觉认为女性是照顾职务的“优先人选”,因此很多时候会由担任此角色。

这样家庭间互补角色互助的状态,乍看是孩子孝顺、能够为家庭带来好的影响,但很可能造成孩子承担过重的压力,因而形成亲职化子女“自我分化”不足。也就是说,在未来成长过程中,与原生家庭界线不清,一直纠结于自己父母的关系,难以活出自己。久而久之,亲职化子女(就像陈韵如)会逐渐把自己协助父母的态度,带入自己的亲密关系中。

小大人长大后,要如何得到爱?

研究发现亲职化子女发展亲密关系时,常因为在原生家庭中习惯为别人付出,把伴侣的需求放在前面,容易以讨好的方式满足对方的需求。渐渐地亲职化的孩子成为一个不敢要求甚至忽略自己需求的人,在这样的想得到爱,却不知道如何诉说的循环中,渐渐产生自责、内疚与负向情绪,变得忧郁。

就如同陈韵如在家庭中负担了照顾妈妈、弟弟的职责,自己渴望被爱被在乎的需求从未被满足,性格逐渐压抑、郁郁寡欢。在她爱上子维后,以及看到雨萱与自己被爱程度的强大对比后,变得更加渴望得到子维的爱,也濒临崩溃边缘。

推荐阅读:《想见你》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的追求,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亲职化听起来很宿命论,充满被伤害的童年与失望的亲密关系,好像无能为力去改变。然而,其实也有学者用正向观点看待,如果亲职化孩子在长大后具有自我觉察、并有相应调适技巧,则会因为体贴、善于观察需求和乐意帮助的个性,在职业上乐于担任助人工作者,同时在人际觉察及同理支持的能力上有显着的帮助。因此,如何觉察与因应变得相当重要。

如何在亲职化后仍保有自己?-自我觉察与调适之道

不论我们是否有亲职化的现象,或多或少在家庭里我们都承接了一些重量,需要担待责任与期望,这时不妨利用以下几点,瞭解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步骤一: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检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回头往过去看,不论是瞭解或是谅解与家人的关系,都助于我们逐渐茁壮,走出自已的路。试着先瞭解小时候自己是否有承接过多的家务,或是时常需要分摊父母的情绪,这些任务对你过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是怎么面对这些困境的呢?

步骤二:尝试原生家庭画出界线

即使提早成为“小大人”,有可能长大后反而很难“转大人”,因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让我们难以切割过往,试着与原生家庭画出界线,从中找到喘息的空间,才能更活出自己。可以试着拉出与父母“物理与心理上的距离”,例如:搬出家里、经济独立,甚至是努力厘清父母对自己的情绪勒索,设定自己帮助家人的底线,让自己可以尝试画出界线。

回头看过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同时可以检视自己在亲密关系里样子。或许也曾像韵如一样假扮着雨萱,在做自己与扮演别人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在索取爱的过程里,弄丢自己。但都可以在面对与瞭解过往后,慢慢找回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