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不准,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让一位有过亲身经验的妈妈告诉你!

图、文|陈怡萱 (台中平日团 团员)

上礼拜四共学遇到一位妈妈,她的先生是美国人,我好奇询问他们觉得美国跟台湾的教育有哪里不一样?她说在台湾不太重视情绪情感教育,但是他们非常重视!


图片|作者提供

聊着聊着她的孩子想溜滑梯,但阿佐在滑梯下面不愿意离开,此时这位善良的妈妈叮咛她孩子不要溜下来会撞到人,我请她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试试看,如果孩子需要大人帮忙时,我们再介入就好(两个年纪差不多、个头差不多),眼看她的孩子溜下来,阿佐也没有离开,两个撞在一起,阿佐抗议着很痛,她的孩子笑一笑又再爬上溜滑梯跑走了,从头到尾孩子都不需要妈妈做些什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游戏跟认识彼此。

她说她其实想这样做,想要放手让孩子尝试,但很少有父母能理解,所以为了不面对后续可能引发的冲突,为了不让对方父母觉得自己没在教小孩,都选择在事前先阻止孩子,扼杀每次孩子可以练习的机会。

推荐阅读:你如何爱自己,孩子也会模仿你:小 S 的家庭教育学


图片|作者提供

我们的社会不止不太允许孩子犯错,还不太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发展游戏,总是“应该这样玩,你那样不对”、“你已经玩很久了”、“你应该分享,大家一起玩”,特别要求孩子展现高度社会化,不能坐地上不能尖叫不能动手,却很少愿意陪着孩子一起经历这么做之后得到的反应回馈,很少愿意了解孩子为什么选择如此行事,整个文化大部分都期待对方父母在孩子引发冲突之前、让自己不舒服之前先“教导”孩子不可以或应该要!这会让孩子损失学习冲突协商表达自己的机会,损失自己体验、感受、思考并勇于面对承担的机会。

我们想传达的价值(不是简化而来的空泛规定),通常在孩子一次次经历后,在我们当下的陪伴与事后偶尔的聊聊后(聊事件本身,聊自己与对方感受,不评价不控制),孩子会更深刻全面的了解(累积再累积,生命才能逐渐厚实),如果只听大人说应该怎么做,孩子除了缺乏实境体验之外还学习到服从跟听话,可能还会觉得大人不够理解自己,而这样权力不对等的剥夺竟时常被包装成好听的教养啊!

推荐阅读:小孩跌倒爸妈却在旁边笑哈哈?“不怕失败”的法式滑雪教育

觉得孩子游戏权被严重控制的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