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我们不能同时把很多事都处理好,却忍不住增加了手边的工作,可能是怕无聊、怕拒绝、或是怕失败。

文|柚子甜

当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就是无法专注?”的时候,回想起那段参加十日内观后的日子。

那段精神的高峰期,跟现在的心神散乱相比,其中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多工”的严重程度。精神状态极佳的时候,身心频率较高,很容易就察觉到“多工”造成精神的巨大耗损,因此会排斥多工;然而当俗事缠身,不知不觉又养成“多工”的习惯后,频率慢慢变得低落,连带也难以觉察它的影响——反正本来就很乱了,散上加乱,好像没什么特别不同。

但为什么明知“多工”如此耗损,我却无法抗拒呢?科学早已证明,人脑其实无法“多工”,只能在任务中迅速“切换”,而在这样的切换中,精神品质会因为压力而不断下滑,跟我的观察正好不谋而合——但是为什么,“理智”知道,多工的“行为”就是停不下来?

我已经不只一百次,注意到自己会一边写稿,一边开网页回讯息;一边低头吃饭,手又控制不住点开萤幕;或是走一小段路,也要三番两次地掏出手机。当下即使理智想阻止,逼迫自己重回专注,却发现行为难以控制,要不就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喊停,要不就是十五分钟后,又毒瘾发作般的想分心。

推荐阅读:就算工时长,也不一定能做完?你需要的六个提升生产力秘诀

经过多次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人,我终于发觉“多工”之所以难抗拒,在于它对不同的“心灵脆弱点”产生拉扯。而从这个角度分析,我把多工概略分为两种:“无聊型”多工以及“恐惧型”多工。


图片|来源

“无聊型”多工: 逃避无聊, 无法深化滋味

“维吉尼亚大学的一项实验,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受试者单独在房间内无所事事,除了可以按一个会对他们发送电击的按钮。六分钟后,大多数的受试者觉得,与自己的想法独处非常不愉快,所以选择对自己施予电击。但是同样的受试者先前却表示,他们会付钱来避免受到电击。”——《专一力原则》

我们人类是一种会下意识寻求“快感”的生物,不断想从精神或物质上寻找刺激——甚至就算是“痛苦”也无所谓。更不用说在手机普及的现代,“快感”是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无穷尽的海量资源,而且还免费。

正因为“快感”如此容易被满足,人类“逃避无聊”的程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高:吃饭好无聊,顺手就拿起遥控器;搭车好无聊,下意识就掏手机;运动好无聊,不如放个平板来追剧。如果拿走手机、关掉电视,很多人会感到如坐针毡,就像维吉尼亚大学的实验一样,

面对事情本来的面目,就已经枯燥到令人无法忍受。

这样的人,心灵的脆弱点正是“刺激上瘾”。一旦养成这样的惯性,对任何事情就只会停留在浅薄表层,只要快感消失,就会飞快地去找其他刺激,接着又迅速感到无聊,不断反覆折腾。

其实很多事情都跟感情经营一样,快感消退后,要有耐性继续深化,才会越来越有滋味,心也会越来越定。但“无聊型多工”的人,

疏于培养这样的耐性,吃饭对他们而言就是无聊地进食,通勤就是无聊地移动,运动就是无聊地锻炼身体,只要这件事的刺激消失,马上就想转去做其他事,或是不断拿起手机找乐子。

延伸阅读:分心才是专心的表现?你在拖延时做了什么,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

刺激上瘾,失去深化滋味的耐性,“无聊型多工”的人们,最终就只能在“无聊——找刺激”、“无聊——找更多刺激”之间疲于奔命,一点一滴折损自己的精神。


图片|来源

“恐惧型”多工: 害怕说不, 忙于应付别人的需求

相较于“无聊型”多工,“恐惧型”多工的人并不是为了逃避无聊,而是为了逃避“恐惧”。

什么样的恐惧呢?回想一下,我们有没有看过有些人,做事像个木偶一样,谁瞎扯一条线,都能让他乱了手脚。典型的“恐惧型多工”者,工作时会一次开很多视窗,这边忙老板早上塞的工作、那边应付同事寄来的邮件、主管问一声等等开会的报表呢?就马上忙着找档案印。客户发信来要报价,隔壁同事问之前的订单资料,他又马上放下手边的事情,急呼呼地去找。一转眼开会时间到了,手忙脚乱地冲进会议室,才发现主管要的报表根本忘记印⋯⋯。

“恐惧型”多工的人,心灵的脆弱点是“害怕说不”。无法对别人说不,无法对过多的要求说不,才会手忙脚乱地多工,没有委婉拒绝,或至少说“等一下”的勇气。

最麻烦的是,“恐惧型”多工者,往往不会意识到内心的源头是“恐惧”,还以为真的是事情太多,才必须三头六臂地救火,甚至往往有自己很能干的错觉。

你会喜欢:健康职场学:你能够做更多,不代表你就应该这么做


图片|来源

还有另一种特别的“恐惧型多工”,会被错当成“上进青年”。

这种“恐惧型多工”者,所有的空档都是在吸收知识、骑车在听英文频道、通勤看很艰深的书,如果真心乐在其中倒也无妨,但深入探究原因,往往发现背后的心灵脆弱点是“害怕失败”的恐惧。

“如果我不这样做,很快就会被竞争者淘汰”、“我朋友比我用功多了,输给他太没面子”。恐惧型多工的学习者,他们疯狂吸取新知的动机,并不是源自于对知识的热爱,而是太害怕失败。

但遗憾的是,“怕落后”、“不想输”的恐惧型多工,总是被当成“上进青年”而倍加鼓励,这又更加重他们“绝对不能输”的焦虑感。于是硬邦邦、用来跟别人一较高下的知识,摇身一变成了“上进青年”的抗焦虑剂,每日和水吞服,压下对“落后”的恐惧,并且持续喂养匮乏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