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一直歌颂妈妈对小孩应该存在“无私的爱”,但我们常常忘记,妈妈的生活因为孩子而被打乱,是不能存在的事实。因此妈妈其实会对小孩有一种“客观的”、“合理而正常的”恨或厌恶。

人们常说“人越长大,越怀念过去的美好”,这是因为身边的事物都随年月变更?抑或者只是我们逐渐发现许多人事物以往不为所知、陌生、意外的一面?我倾向相信后者,尤其实是当最亲爱的家人拥有着跟我们截然不同又无可改变的观点与价值⋯⋯我们又能够做点甚么呢?

一定要小孩听话,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好妈妈”形象

在社会一直歌颂妈妈对小孩无私的爱之下,我们常常忘记了生活被打乱,连睡一觉好的也无法的妈妈,其实会对小孩有一种“客观的”、“合理而正常的”恨或厌恶。

推荐阅读:“我养你长大,这是你欠我的”家庭内,到底是谁欠谁?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小孩只能依赖于她的照顾,在晚上无情地使唤她起床喂奶、哭了要抱抱、拉了屎要清洁、清洁完又把刚刚吃的吐出来、弄乱的要去整理⋯⋯母亲完全是个免费奴工,她们在照顾小孩一事所受的苦,产生出一种“客观、合理、正常的恨”。

理想上,妈妈们面对天真无邪的小孩,都能够把这种客观的恨处理掉,或不难想像的是,它会转变成一种“当年我怀胎十月,给你饭吃,给你房子住,供书教学⋯⋯所以你要(怎样怎样)”的要求。

换言之,妈妈们为了克服客观的恨,为自己没日没夜的付出找到合理回报的方式,便设想小孩未来得长成她心中的理想模样(听话、自立、会读书、考上 T 大、给孝亲费⋯⋯),而一旦小孩长得不像她的理想,潜意识里就迸出“主观的”、“也许不合理,但合情的”恨。因此相对地,“主观的恨”是指那些对已经长大的小孩的各种抱怨,这些抱怨源于小孩不符合母亲的理想下的投射,在某程度上,是忽略了小孩的个体性,却把小孩视为自己的附属品。

然而,即使是想要当“严母”或“虎妈”,几乎每一位妈妈都希望小孩把自己视为“好妈妈”。


图片|《妈妈我可以不做你女儿吗》剧照

就像一位女性个案 Jesscia 在治疗中说到 [1]:“在我怀孕之前,我常常想像自己能够把该做的都做好。我会是一位好妈妈,比我自己的妈妈更好,甚至比所有妈妈朋友都做得更好。而且,生了小孩,我跟先生的关系也会更亲。”不过这种“好妈妈”的想像,常常只是一种伤口的补偿──

Jesscia 的心理治疗师 Grosz 回应她:“彷佛你希望藉由生个小孩,来解除自己不快乐的童年。”Jesscia 回应说:“我想我是想在小孩身上,找到一种我从未经验过的爱,一种分享的温暖与理解…只是我不知道原来一个小孩(吵着喝奶,或在公园的沙地上跟别的小孩争吵)也会让我这么生气。只要他一大嚎,就像是指责我是个可怕的坏妈妈,而我的确想要掐他抓住他。直到有了小孩之前,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

由此案例中推演,其实很多妈妈们,都是在压抑客观的恨,并在童年伤口之上,努力撑起与维持一个“好妈妈”的自我(门面)认同。然而,由于潜意识已经把“客观的恨”转化为“主观的恨”,或是说,她以为自己在恨小孩不成材,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在恨自己的坏、失败与中心的父母。所以很多时候,妈妈们在保证自己是“好妈妈”时,就必须把“坏”投射到小孩子身上,以挑剔任何她看不顺眼的地方,怒骂任何小孩反抗她的意志而有机会指责自己是“坏妈妈”的举动。

直到发现跟父母的价值观不同之前,我都认为他们是“好”人

接下来谈小孩的部份。我们可以想像,绝对依赖、还分不清何谓爱恨的小孩,只会把父母当作心中的巨人,自己的世界。即便从小到大,小孩有过各种“恨”(妈妈怎么不问过我就把我的小被被拿去洗、把同学送我的东西掉丢、帮我挑了很丑的衣服、强逼已经高中的我要晚上九点前回到家、对我们念甚么科目都要指指点点),但是,只要妈妈说一句“当年我怀胎十月,给你饭吃,给你房子住,供书教学⋯⋯你还有甚么不满意?不满意去当别人家的小孩呀!”,小孩常常会因此压抑情绪,并想到“客观上”真的没有甚么可恨可抱怨了,而“主观上”的都仅是“合情却不合理的”投诉,再苦也只能自己承担。

因此,从小时候跟妈妈就小事情而吵架的“妈妈总是对的!”,到长大以后有了自身的认同与主见,却发现跟家人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与价值之际,小孩都会发生一种认知失调与错愕:我能表达吗?能够或应该指责吗?我能够因为价值观(如政见)不同,而承认讨厌自己的父母吗?也就是,小孩可能经历着一种:

“直到发现(爸爸)妈妈的价值观跟我如此不同之前,我都认为他们是个‘好’人(因为坏的是我),或认为自己是个‘顺从’的小孩。”

如此一来,争拗便开展了!父母顽固地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指责想法不同的子女“不孝”,而作为子女的,一般都不敢正面反驳,只得唯唯诺诺,面对每天在家族 LINE 群看到的资讯,也只能气在心头,才刚把写好的讯息又删掉,不敢发出去,因为一旦反驳,关系便会不和。

而让小孩不解的是,为何父母如此顽固?又把抱持不同价值观的自己视为仇人?按照前面说到“妈妈们为保证自己是‘好’,就必须把‘坏’投射到小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的价值是坏的,那我所相信的便是好的,而我就是一位好父母──因此,即使面对家庭冲突,很多时候父母就是需要把坏、罪、错都怪责到孩子身上(如同反送中事件里,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的“母亲论”),任何开放的聆听与调整,都暗示着自己(潜意识中)在“好妈妈”认同背后的伤口、恨意、自责与“坏妈妈”身份。


图片|《妈妈我可以不做你女儿吗》剧照

面对不同,让我们在忍受与表达之间学会客观的恨

如果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去爱”(to love)是那么重要的事,那请记得“去恨”(to hate),尤其是能够对我们的父母表达客观、合理且正常的恨,亦是必须学习的课题 [2]。

推荐阅读:我一定要喜欢回家吗?离家作为希望,并不可耻

我想起一位个案 Brian,他的童年有许多主观及客观的情感剥夺,或时至四十岁的今天,父母的一些反应仍然像利刃一样刺透他的心,然而,当我提醒:“也许你心里有很多说不出口的恨”,他却以罪疚感痛苦地回应我说:“其实,我从来没有用过‘恨’这么强烈的词去形容我对父母的感觉,我只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而已。”

我想,在椅子上撕裂地哭着的四十岁的他,要开始成长了,终于要试着合理地“恨一下”他的父母。而在更深的意义上,亦象征着一种家庭中未好好发展的合理恨意,从中,家庭能够发现重新组织与重新安放的契机。而在契机把我们带向成长之前,请记得,面对家庭中的价值不同与争执:

我们要学习“忍受”家庭的不适,及同时学会“表达”自己,是重要的“客观的恨”的成长课题。

而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明白,所谓“小孩对父母客观的恨”,不过就是允许和正视自己内心产生的主观的恨,试着不再用社会目光、罪疚感来自我攻击,从而跟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