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精神分析看过年问候,其实,人们越是厌恶过年问候,越是认同问候背后的价值观;人们的厌恶与对立,背后可能是逃避面对自己而造成的无意识行为。

一年一度的过年交锋即将到来,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将各就各位、各司其职,长辈们准备掏出尘封一载的陈年问题,晚辈们准备拿出建设一年的防御心理,将合力兴起年夜饭主桌战场上的第一场腥风血雨,是除了红包习俗外,中国年节间的另一番奇景。年轻一辈往往对这些刺探隐私的问题感到反感,并千方百计设法避开问答。过年成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红色梦魇。

笔者在去年过年时,创作了一篇从亲戚朋友的发问看发问者的意图与状态,可以了解到问出这些制式化、千篇一律且看似刺探隐私问题的长辈,是鲜少对晚辈带有真爱的,或仅只是为了填充过年相处的尴尬空白,抑或下意识地认为晚辈理应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过着生活。因此在饭桌上,不是洋溢着新年希望,而是弥漫着新年恐惧。

然而,从发问者的角度分析完问题后,新的一年,笔者将从被问候的晚辈视角开启新一轮的分析。因为一个普遍社会现象的因素,并无法仅归咎给单一的因素。究竟在新年恐惧背后,年轻世代自身的问题又是什么?

触发年轻世代神经的问题,往往与所谓的个人隐私有强烈关联。

这些过年问候无非是与婚姻状态、感情状态、工作状态,收入状态、外在状态有关。一但这些问题的光影浮现于饭桌上的觥筹之间,便轻易挑起了年轻一辈强烈且负面的情绪。然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宗师弗洛伊德的着名观点之一说道:“所有的情绪都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和内在个人的,而不是心理间和人际间的。”若弗洛伊德坐上过年期间的餐桌,便会观察到年轻一辈面对侵犯隐私问题的情绪,是由他们自身心理所滋长的。激发的直接因子并非来自他人的问题,而是源于自己认识不清的自我阴影。

简单且残酷的来说,我们的厌恶是源于自身的问题,而与他人无关。

纵使那些问题是众人一致认为是侵犯隐私、不尊重他人的,但相同的过年问候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激起反感的,部分人拥有的是平常心甚至愉悦的感受,由此便可以窥见问题可能来自于那些感受到反感的人们自己心中,而非源自于过年问候以及给予问候的人们。


图片|《俗女养成记》剧照

人们的问题乘载着自身的价值观,而人们的行为、语言则映射出各自的世界观

就让我们逐一从几个经典过年问候来分析,问题们是如何追溯回自身的。

1. 什么时候要结婚呀?

2. 交男女朋友了没? 

3. 年终奖金有多少?工作怎么样呀?

4. 是不是变肥胖/苍老/憔悴了呀?

首先,这些问候的背后显现了提问人心中的价值观、世界观,认为结婚应在既定的年龄段中完成、每个未婚的有为青年都应该有一个异性亲密伴侣、年终奖金的多寡与工作头衔的响亮程度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伴随着身体肥胖与衰老是众人的正常现象。

一一分析对经典问候产生厌恶、平常心与喜爱情绪的族群

1. 什么时候要结婚呀?

产生厌恶情绪的族群:到达自己认为的适婚年龄但却还没有结婚计画或适合结婚对象的人、选择不结婚但还没有办法坦然面对社会眼光的人

产生平常心的族群:选择不结婚且可以适应社会眼光的人

产生喜爱情绪的族群:决定近期结婚并等待宣告婚期的人

2. 交男女朋友了没? 

产生厌恶情绪的族群:希望有稳定且理想伴侣却没有的人、性向不符合传统社会认知且无法感然面对社会眼光的人

产生平常心的族群:认为有无伴侣都可平静接受的人、接纳自己性向并坦然面对社会眼光的非异性恋

产生喜爱情绪的族群:有稳定且理想交往对象的人

3. 年终奖金有多少?工作怎么样呀?

产生厌恶情绪的族群:工作状态不符社会与自己期待的人

产生平常心的族群:工作状态不符社会期待但可以坦然面对的人

产生喜爱情绪的族群:工作状态符合社会或自己期待的人

4. 是不是变肥胖/苍老/憔悴了呀?

产生厌恶情绪的族群:拥有社会认知负面变化且自身厌恶如此变化的人

产生平常心的族群:拥有社会认知负面变化但可以坦然面对变化与评论的人

产生喜爱情绪的族群:拥有社会认知正向变化的人

人们厌恶的究竟是什么呢?问题本身吗?还是背后搭载的价值观?还是自身受到问候激起的羞耻感?

藉由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相同的问题却可以触发不同状态人们的情绪,那我们便可以排除这些过年问候拥有普世、所有人皆厌恶的可能性,更可以应证弗洛伊德的学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和内在个人的,而不是心理间和人际间的。”问候千篇一律,每个面对的人内心却滋生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也说明了根源的问题,是源于每个人们自己心中,而非外在的人事物。

那,人们是厌恶这些问候背后的价值观吗?深入探索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藉由前面的分析发现到,产生厌恶情绪与喜爱情绪族群的状态是截然对立的。状态符合社会与自己标准时,人们将会喜爱这些问候,因为可以期待他人赞美将伴随着回答后产生。反之,若状态不符合社会与自己的期待,人们将会厌恶这些问候。产生喜爱与厌恶情绪的人们,实际上是认同这些问候背后所搭载的价值观的。

然而,究竟人们厌恶的真正根源是什么呢?是羞耻感,无法达成问题背后价值标准所生成的羞耻感。人们拿起这些问题背后价值观代表的社会标准来衡量自己,一但不满足,人们便升起油然的羞耻感,这样的羞耻感是过年期间痛苦的根源。


图片|《俗女养成记》剧照

接着使用精神分析的两大理论之一的投射理论,更可以得到结论:“人们厌恶的不是问候本身,是厌恶自己内心的羞耻感。”

“投射Projection”,是当人们面对极度厌恶、不愿承受的感受,大脑为了逃离这些感受,出于自保,将感受压抑入我们的潜意识阴影之中(Shadow)。然而,我们阴影并没有像我们想像中的一样变成我们的身外之物,只是被我们逃避、忽略了。既然是我们的一部分,且是暗潮汹涌的强大负面能量,便需要有处可去,这样的阴影将会尽快找到标的,将感受转化后投射到标的之上。人们因不愿承受因问题忆起的羞耻感而压抑它们,而当找寻投射对象时,显而易见的代罪羔羊--提出问候的亲戚,便成了由羞耻感转化而成的愤怒最合理不过的着陆点。

强调隐私的背后,可能是深深地对羞耻感与恐惧感的厌恶

表面上,我们很轻易地归咎愤怒来自于缺乏爱与尊重隐私的亲戚身上。隐私固然是社会赋予人们的天生权力,用以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一些伤害。但,当人们大量使用“隐私权”来自保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可以看到对隐私权的执念背后,是不愿面对的羞耻感与恐惧感。这样的逃避行为,隐微、难以发现的。

人们越是厌恶过年问候,越是认同问候背后的价值观

人们厌恶一个现象,但同时拥有镜射出此现象的价值观,如此看似矛盾的情形,在一步步分析中将可以被观察出来。人们讨厌着亲戚的问候,却同时无意识地深深认可亲戚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厌恶问候的人们,也将在自己满足社会的期望后,无意识地变成自己原本厌恶的亲戚们,开始使用相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去关心他人,人们如此轻易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与自己的恐惧、羞耻、情绪充份的相处,是消融它们的不二法门

当人们开始体认到一个事实:所有问题的根源是来自于自身,需要为自身情绪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残酷且难以观察到的事实,将可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一味厌恶,反映着潜意识中认同亲戚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一再制造着对立与仇恨。而盼望超越新年亲戚问候的恐惧以及其所带来的人际影响,仅有充满耐心而坚定地面对自己的恐惧感、羞耻感,将自己情绪的责任温柔地一肩挑起。

而与自己的恐惧、羞耻、情绪充份的相处,是消融他们的不二法门。过年将由爱与温馨取代愤怒与对立,闪耀着美好的家族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