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现实似乎不是如此。我们社会,何时才能容许大家犯错?

文|Lisa 

折射了人们所努力追逐的“完美”,其实是浮华泡沫,它既远离了真实世界,与内心脱钩,也和表面的字义恰恰背道而驰,凸显了让人更无法摆脱“自己不够完美”的自卑、不安和恐惧。


图片|来源

任教于英国政经学院,专研完美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家汤玛斯.库兰 (Thomas Curran)在一场 TED 演讲中表示,将“完美”视为卓越和成功的象征,成为近代社会和年轻人个人认知的主流价值,在此价值的基础上,鼓励人们只要透过不断努力就可达成目标,实现卓越的完美人生,而所谓的目标又与物质品味、生活风格和社会地位等外在的价值紧密连结。

“看起来完美”成为一种价值视角

依据美国民间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调查,1980 年代末期出生的美国青年(目前年约 30~35 岁)较他们的父母辈花更多的心力专注在上述的外在价值,并且透过各种社群媒体无所不在的炫示与众,所呈现的视角都是“看起来完美”,是否真实并不重要。

推荐阅读:多肉植物教我的事:换一个角度看,练习接合缺口

库兰教授和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不约而同意味着,过去所谓的“有图有真相”已成为“所见不为真”,折射了人们所努力追逐的“完美”其实是浮华泡沫,它既远离了真实世界,与内心脱钩,也和表面的字义恰恰背道而驰,凸显了让人无法摆脱永无止尽的“自己不够完美”的自卑、不安和恐惧,而临床上的研究也的确证明“完美主义”助长了焦虑、忧郁、厌食及其他等身心症。

文琪拥有两家咖啡店,从小是人们口中的“完美小孩”,个性温和有礼、外型甜美高挑、课业表现优异,从来不需要父母和老师操烦。求学时期是校园锋头人物,人缘好,高中开始追求者众,也毫不意外地在大学毕业第三年,便和同系上的伟杰步入婚姻。

他人的理想小孩不该是你的完美

婚后文琪陆续生了两个孩子,做完月子立刻顶下住家附近的小型社区咖啡店,照顾小孩的同时也发展自己的事业,在结婚的第六年和伟杰两人拿出积蓄,合力买了 3 房新成屋。外人看起来婚姻与事业平顺美满,却在第二家店刚开幕不久,一天下午忽然“觉得自己快要死掉”,呼吸困难、心脏乱跳、烦躁不安,紧急送医后,诊断出是焦虑症。除了服药,也在医生的安排下,接受心理谘商,打开心里的潘朵拉。

安琪说,家里有四个小孩,自己排行老二,父母做生意忙碌,大姊负责照顾底下的两个弟妹,知道要乖、照顾好自己,不要和弟妹吵架,也不要给任何人增添麻烦。慢慢地,大人和师长也总是夸奖自己是“完美的理想小孩”。

延伸阅读:“所谓妈妈罪恶感,都是屁话”为什么母亲该停止凡事感到内疚?


图片|来源

允许不完美是一种生存人权

“人们认为我乖巧、美丽、独立,也能完成大人对我的期待,我也努力满足大家的期待和需求,其实从小我的内心很孤独,有时候会问自己‘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反而会自我要求更努力。”文琪常有莫名的不安和恐惧感,觉得能力不够,不知道天亮后的世界自己是否能力所及?不知道问题是否可以顺利解决?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自己的努力?常常深夜翻来覆去,尤其是第二间咖啡店营运后,开始失眠睡不好。

允许不完美应该是一种生存人权和普世价值,因为正如库蓝的比喻:“完美主义是一场自我挫败的循环过程,让人难以脱困”。像是“成就之山”的攻顶之旅,当人们将完美巨石滚到山顶的那一霎那,赞美和荣耀加诸于身,瞬间大石又坠落,回到没有安全感和低自尊的山谷,完美主义者于是周而复始的被囚禁:“我越完美越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