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目标若是“和谐”,那么在说话之前,千万别被惯性牵着跑,尽量让自己的话语放在“核对”的脉络里,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情绪波澜,也会更贴近孩子的内在。


图片|来源

文|李仪婷

一日,我开车带全家人出门。路程中,二女儿川川突然煞有其事的叨念着:“我好想要有个姊姊哦!”

我在开车,没听懂川川话中的意思,困惑的说:“你有姊姊啊。”

川川这时又重申了一次:“我是有姊姊没错啦,可是我不想要这个姊姊,我想要一个会疼我又爱我的姊姊啦!”

透过我的解读,我猜川川的意思是:大姊三三对她不好,所以她很希望姊姊能对她再好一点。

于是我核对川川内心的想法,再次提问:“川川,你想要一个怎么样爱你、疼你的姊姊呢?”

川川:“就是会送我东西,不会骂我的姊姊呀!”

我再次核对:“原来川川要的是一个会送你东西,而且不会骂你的姊姊呀!可是我怎么记得三三姊姊昨天才送你好多东西……”

川川:“对呀,姊姊昨天送我好东西,也是好姊姊啦,但是姊姊会骂我……”

我又一次核对:“噢,原来姊姊有骂你呀。那昨天姊姊送你东西时,也是一边送你一边骂你吗?”

川川:“没有啦,昨天姊姊很棒,送我很多东西,也没有骂我,昨天姊姊是好姊姊,可是后来姊姊还是有骂我……”

我几次核对,为川川带来了省思,让川川重新审视姊姊的行为,进而欣赏姊姊好的一面。

我:“我也有看到姊姊骂你,但是川川,我想请你记住姊姊对你的好,并且给姊姊多一点时间。姊姊很聪明,她学得很快,我相信只要给她时间,我想她应该……”

就在此时,爸爸插话了。他对川川说:“嗳!这个姊姊不爱你,你就不要认她当姊姊就好啦。你之前不是有遇到很爱你的‘可爱’姊姊吗?你就认那个‘可爱’姊姊做你真正的姊姊啊!”

我一边开车,一边瞪大眼睛看着先生。

先生这番话是激将法,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一旁的姊姊听了内伤,甚至演变成严重的情绪问题。果然,姊姊立刻在我身后崩溃爆哭,大声嘶吼:“爸爸好坏!我讨厌爸爸。”

先生自以为正在“解决”两姊妹的问题,希望藉由话语的刺激,能激励姊姊做个符合妹妹期待的好姊姊。然而这些话听在姊姊耳里,除了“指责”,没有别的了。任何人听见自己被指责,心情都是愤怒的,面对愤怒的情绪,大人都无法适时安顿内在,更何况是孩子。想将愤怒的情绪转为奋发向上的努力,先生想得太美好了。

然而面对姊姊的崩溃,爸爸忘了先“核对”姊姊的感受,继续以自己的惯性回应:“我又没说错,你不喜欢川川,每天都骂她,不把她当妹妹来爱,那就让喜欢川川的人来当她姊姊就好啦。”

这种压迫式的对话,姊姊会因此自我反省?学到对妹妹好一些?结果正好完全相反。爸爸惯性的对话,如同一只拳头,重重压在三三的胸口上,三三果不其然哭得更崩溃了。

我拍了拍爸爸,说:“对话的目标是为了和谐,你这番话比较像是挑拨离间呢。”

爸爸辩解:“我又没说错,妹妹被姊姊这样对待,都想换姊姊了,我当然要……”

爸爸的话还没说完,姊姊号哭未止,妹妹突然愤怒相向,竟然对着爸爸嚷嚷:“爸爸坏坏,我要三三当我的姊姊啦!爸爸坏坏!臭爸爸!”

先生听蒙了,他没想到自己帮妹妹出气,得到的却是被两姊妹讨厌。

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目标若是“和谐”,那么在说话之前,千万别被惯性牵着跑,尽量让自己的话语放在“核对”的脉络里,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情绪波澜,也会更贴近孩子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