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冰雪奇缘》,从电影中人物的背景到性格设定,每个细节都有巧思。


图片|《冰雪奇缘》剧照

我记得那时看《冰雪奇缘 I》的海报时,还想说“啧,又是两男两女的配对”,但结果完全不是这样啊!

应该说,注定不会是这样。因为《冰雪奇缘》有一个“3+1”的角色配置,三个孤儿(Elsa、Anna、Kristoff),和一个有很多兄弟的非孤儿(Hans)的组合。

俗话(?)说得好,很多英雄要成为英雄之前,都是从“孤儿”的起点开始的。Elsa 和 Anna 在电影开始没多久就失去了双亲,即使剩两姐妹相依为命,但实际上到 Elsa 加冕典礼前,两个人都没有接触对方,所以是“孤儿模式”无误。

虽然生长环境相近,都很孤独,但有没有“因为怪魔法被监禁”造成的结果差很多,你仍可以在 Elsa 和 Anna 身上看见截然不同的特质展现:


图片|《冰雪奇缘 2》剧照

Elsa 因为有魔法而从小被过分关注(爸妈总是将重心跟担心放在她身上),因此表现出理性、冷淡、回避的特质。

Elsa 有个非常渴望抛弃的东西——她的冰魔法,因此她的人生重点都摆在魔法失控会带来的“恐惧”上,很希望自己不要被注目,是个倾向跟人疏离、闪避他人目光的孩子,害怕与人接触会为他人带来伤害。

和有魔法的 Elsa 不同,身为凡人的 Anna 表面展现出来的个性感性、热情、大胆。Anna 乍看之下好像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什么都没在怕。

Anna 相当渴望别人的关注跟在意,是个倾向跟人亲近、追随别人目光的孩子;她唯一害怕的大概就是被别人拒绝、被阻挡,还有害怕孤单。

不晓得可不可以说 Anna 和 Elsa 分别是“焦虑依附”跟“逃避依附”的代表,一个拚命追着别人跑,一个则拚命从别人身边逃开,其实两个人都很需要亲密的情感关系,但出于恐惧(Elsa 害怕跟别人待在一起,Anna 害怕跟自己独处),所以没办法好好停下来跟对方并肩站在一起。

因为第一集的 Anna 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所以她可以不害怕。

—Jennifer Lee(导演)


图片|作者提供

其实 Elsa 跟 Anna 的名字本身也带有一些意涵,可以展现她们各自的个性特质。

Elsa 是英文名字 Elizabeth(伊丽莎白)的简化版。Elizabeth 有“神的誓约”之意,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使用这个名字。若以古北欧文来看,Elsa和古北欧文的“Isa”也有些关联,Isa 在古文中指的正是“冰”(Ice)。

Anna 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希伯来文中 Channah(汉娜)的拉丁文版,意思是优雅的、甜美的、坚韧的、带有恩惠的;圣母玛丽雅的母亲就是圣安娜。

Kristoff 与 Hans

再来让我们看看男主角们,Kristoff 与 Hans。

先以成人姿态出场的 Hans 是个来自南方小岛 [注 1] 的王子,有 12 个哥哥。在剧中我们得知 Hans 经常被忽略,除了继承王位的序位列在最后之外,Hans 还有好几年常被几位哥哥无视。但无论如何,我们知道 Hans 是在“一大群人”的环境中长大,并且也没有失去父母任一方的迹象。

Hans 在整部电影的前 2/3 都维持着正派好人的形象,只有在电影最末才露出真小人的嘴脸,而且相当无情、没有人性。

从小在如此大家庭打滚求生存,让 Hans 深谙怎么与人应对进退,如何戴上无懈可击的面具扮演别人期待的样子;而缺乏关注的环境,也让他习惯隐藏自己真正的需求跟声音(因为讲了也没人理),转而用间接、迂回、谋略的方式,来争取自己想要的事物。

Hans 对人没有信任跟情感交流,他只相信自己,即使有个大家族,他却没有选择和他人诚心交流的路,因为只有实质的利益跟权力是扎扎实实可以相信的,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不会无视他,也无从拒绝他。


图片|《冰雪奇缘》剧照

而在电影最开头就已经露面的 Kristoff,则是一个从头到尾“路人甲”味道都很重的男配⋯⋯男主角。从第一幕我们得知 Kristoff 也是从小混在一群男人(凿冰工人)中长大,但似乎没有父母,只有一只驯鹿 Sven 陪伴他,而后被地精妈妈收养。

换句话说,Kristoff 的生长环境几乎跟泰山没什么两样,不是跟动物就是跟精灵相处,相当缺乏和人类相处的经验,且极不信任人类,这从 Kristoff 跟 Anna 的对话中可以明显看出。(比方说 Kristoff 吐槽 Anna 竟然要和初见面的人结婚)

或许也因为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与信任,Kristoff 有个很特别的习惯:和驯鹿 Sven 对话,并帮 Sven 拟声。

常常 Kristoff 会担任问出心中疑惑、表达愤世嫉俗想法的那个人,描述多为理性逻辑的发言,而且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功能在,然而“Sven”却会讲出似乎是 Kristoff 内在的感受跟真正想法,给予 Kristoff 答案。

在童话分析中,动物经常象征人的“本能”、“本我”,也就是卸下常理规范的真正想法与渴望。因此 Kristoff 和 Sven 的对话就很有意思了,其实 Kristoff 心意早有答案,可是他无法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总是要把讲出真心话的角色丢到 Sven 身上,才能彷佛隔一层保护般地间接承认。

例如,在 Anna 和 Kristoff 为了逃开狼群追杀而将雪橇摔毁后,Kristoff 很不爽想要直接离开,但内心又担心 Anna、不放心放她一个人。于是他转身自言自语说他要回去不玩了时,又自己拟声 Sven 说出丢下 Anna 这样一个弱女子,那她很可怜诶的心声。

这个行为模式,世俗有个简单的名词描述之,就叫做“傲娇”;根据维基百科说明,傲娇同义于口非心是、外冷内热,指一个人“平常说话带刺、态度强硬高傲,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害臊地黏腻在身边”的性格

也因为 Sven 代表 Kristoff 的内在真心,因此当前几幕他和Anna遇上狼群追捕,前方有悬崖,而 Anna 告诉 Sven“准备跳过去”时,Kristoff 立刻厉声禁止 Anna“你不准告诉它该怎么做!”,雪宝想要亲近 Sven、说 Sven 是只可爱的小驯鹿时,Kristoff 也生气地说“别把它当三岁小孩!”、因为那将使 Kristoff 丧失尊严跟主导自己的力量。

若要说 Hans 跟 Kristoff 有什么相同之处,大概就是两个人的生长经验中都充满大量的男性,而缺乏与女性相处的经验,因此有过剩的阳性特质(独立、疏离)、却缺乏阴性特质(依赖、亲近)。

而相异之处,则是 Hans 的家中有一大群家人(真的人类),而Kristoff是个孤儿,生长在野外,只有动物和地精家族与他作伴。

阴性特质与阳性特质

什么是阳性特质和阴性特质?

“阴阳性”这个概念不只在荣格心理学中扮演相当核心的角色,在命理(紫微斗数、西洋占星、塔罗牌)、哲学(例如道家思想)乃至语言(拉丁文)也都很常出现,我们之后会大量提到。

阴性和阳姓不直接对应到女性和男性,但在刻板印象中,阴性特质被归属在女性身上,而阳性特质被归属在男性身上;不过实际上每个人内在都有阴阳性特质在,当内在阴阳性达到平衡时,人就会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我用下表简单整理说明阴阳性的差别:


图片|作者提供

四个主角的对应关系

我后来才注意到,不管是在电影剧情中、还是剧照海报,Hans 和 Kristoff 从来都没有站在一起或有任何的互动对话过。

即使是 Kristoff 冲下山把快冻僵的 Anna 送回城堡,也都只有跟侍从们说“快带她去见 Hans,好好照顾她”而已,最后 Hans 被发现是大反派,Anna 送他一拳入海时,Kristoff 也什么话都没说,只是站在旁边看而已。

这让我不禁想问,为何剧情要让 Hans 和 Kristoff 如此隔离?

将这个问题扩大,我做了一张很像八点档世间情角色关系的图,来比较 Elsa、Anna、Kristoff 和 Hans 四个角色的相同、相异和对应关系。


图片|作者提供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四人之间有许多呼应之处:

  • 两位女生在没什么家人的环境长大,是相当纯粹的孤儿;两位男生则在“大家庭”长大,只是 Hans 长于“人类家庭”而 Kristoff 长于“非人类家庭”(地精家族)
  • 两位女生的情绪表达外显且强烈;两位男生的情绪表达则不明显
  • Anna 和 Hans 的“处境”相似,都受到忽视且缺乏周遭人关注,对人表现热情友善,愿意亲近接触人
  • Elsa 和 Kristoff 的“处境”相似,从小到大皆封闭、很少跟人接触,因此对人冷淡疏离,不喜欢也不习惯接触人
  • Anna 和 Kristoff 的“表达方式”相似,都很直率、开放,虽然 Kristoff 不善言辞,但基本上他们两个都愿意跟他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或羁绊(他们两个的衣服都是偏暗的大地色系)
  • Elsa 和 Hans 的“表达方式”相似,都很间接,需要隐藏、修饰、压抑自己的黑暗面,而且不愿意跟人在情感上产生连结或羁绊(他们两个的衣服都偏洁白、缺乏温度和彩度)

电影中我们明显看到姐妹俩无法接近的课题,源自于姐妹有不同的个性与经验,因此难以理解对方。而两位男角被隔离、毫无互动,不晓得是不是出于“虚伪断连(Hans)和真实连结(Kristoff)是不能交杂、必须分清楚”的理由?

Olaf 的角色与功能

剧中讨喜的吉祥物、雪人 Olaf,是个明明没有生命,却又展现出生命的存在。他在 Elsa 和 Anna 表面上情感无法连结的时候,扮演了姐妹情感的“暂存空间”。


图片|《冰雪奇缘 2》剧照

Olaf 最早诞生于 Elsa 和 Anna 幼儿时期一起玩雪时,Elsa 变出来的产物之一,因此储存了当时姐妹还没分离时温暖、快乐、情感相连的记忆。

后来 Elsa 跑到北山大解放盖冰宫时,Olaf 成为 Elsa 潜意识抽取情感回忆而再造的创造物,暗示了 Elsa 心中仍有与妹妹连结的存在,只是这不在她的意识之中。

而当 Anna 和 Kristoff 爬上北山、接近冰宫时,已有生命、和他们打招呼的 Olaf,则成为 Anna 对姊姊情感的寄托,与替代姊姊陪伴 Anna 的存在,就好像幼儿用毯子或玩偶来取代妈妈的怀抱一样(这在第二集更加明显)。

Olaf 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德语区与荷兰语区是常见的名字,Olaf 是他的变体,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Anu-Laibaz”;Ana 是祖先、祖父的意思,Anu-Laibaz 的意思就是传家宝、遗物。

Olaf,是 Elsa 给 Anna 的“传家宝”,也是姐妹无法连结时,将他们的关系牵连在一起的、桥梁一般的存在。

作为一个非人的“生物”,Olaf 和 Sven 一样代表着“真实”、“本能”。Olaf 常常不受常理常识规范,纯真如孩子般地讲出某些真话,而且他的身体可以上下颠倒、错置重组,再再显示了他不受世俗二元对立的观念局限,是个充满弹性跟可能的象征。


图片|《冰雪奇缘》剧照

实际上,Anna 和 Kristoff 可以得知 Elsa 的方向、找到 Elsa 的冰城堡,都是 Olaf 给的答案;在故事最后 Elsa 抱着 Anna 痛哭、让 Anna 复活的场景,也是Olaf 说出“Oh, a true love act”(喔,一个真爱的举动)这句真话,确立任务的解答。

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话,在电影第一幕中 Anna 出事后,Elsa 的恐惧让整个房间都结了双,而 Olaf 应生原地崩解倒塌。后来成年 Elsa 逃去北山后,无意间创造了 Olaf,但是是没有鼻子的“纯黑白”版本,一直到 Olaf 碰上 Anna 一行人,Anna 才从包包中拿出一根橘色(象征温暖、生命、食物)的胡萝卜给 Olaf 当鼻子。

Elsa 创造了 Olaf,但是是 Anna 给予了 Olaf 与他人的情感连结。

男人必须让开?

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发现,《冰雪奇缘》里面的男性角色某种程度都必须被“排斥”开来?

从一开始国王挂掉(当然皇后也挂了),到士兵们杀入 Elsa 的冰宫却差点没命、Hans 被捕入狱、邻国机车的老头萎缩顿被赶回自己国家,这些男士们要嘛没命,要嘛被驱逐出境。

就连男主角 Kristoff,都几乎没有存在感地被路人化,所有焦点聚集在姐妹两人最后相拥而泣的感人画面,以致于后来 Anna 跟 Kristoff 相拥而吻的一幕,被相当轻松、船过水无痕地带过了。(这还算是男主角吗喂?)

不只如此,你还可以发现,小时候的 Hans 被自己的哥哥与爸爸们排除在外、小时候的 Kristoff 和 Sven 也被采冰人(一群大男人)无视跟排除在外,构成一个“成年有力的年长男性,排斥年幼尚弱、还不具备明显阳性特质的小男孩”的局面。

我的诠释是,艾伦戴尔王国是一个过往阳性能量过剩,所以需要大量补齐阴性能量的场域(这在第二集较能详加说明),因此代表阳性能量的男性角色,都需要被“削弱”甚至“排除”,就好像 Elsa 要学会从“攻击”这样的阳性能量身边离开,改用“接纳”这种阴性能量来操控冰魔法。

总之,在这个“女性内在分裂为二、需要再次整合为一”的故事和任务中,编剧用“边缘化男性角色”的设计来告诉我们:阴性特质整合时,阳性特质不用做什么,只要让开别挡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