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梦到兄弟姐妹转身就走留下自己,甚至梦到他们死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手足之情”呢?让心理师为你解梦!

在之前的拙文〈心理师梦境解析〉里,我介绍过精神分析观点下诠释梦的步骤,且梦的内容常常只是其真正动机的伪装,即梦到 A 但可能与 A 无关。然而,在不少案例或我的临床工作中一再看见一种典型的梦,它的情感对象就是梦到的那位对象本身──对兄弟姊妹的梦。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手足之情”呢?

今天,同样以三个梦例做说明。

手足情深?那到底是爱还是恨⋯⋯

案例一:一名叫 Annie 的四岁小女孩,她平日是个乖小孩,但更多时候是难以管教,她对母亲有过度依恋,同时又会对母亲有突然的愤怒。摸不着头脑的父母只好带她去看心理师。她告诉心理师一个梦境“几位哥哥和姐姐或都长出翅膀飞走了,地面只剩下她一个人,很孤单”。

在西方社会,长出翅膀(往天空)飞走,常常在小天使飞在天空的影像中可见,代表着小孩子对“何谓死亡”的认知,而事实上,家长也会用“长出翅膀,成为天使”向小孩解释死亡一事。在华人社会中,我们对也有类似向小孩解释何谓死亡的说法:上去天堂了、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飞到云那边了(这是我妈给小时候的我讲解爷爷去世的说法)。

无论如何,Annie 梦背后的欲望十分明显,就是希望几位哥哥姐姐都死掉,如此她就能够独占母亲。诚如佛洛伊德指出任何与性和攻击有关的欲望都会受到良心责备而需要被伪装 [1],因此不只是死亡的内容被伪装成“长出翅膀”,在情感上,Annie 是被惩罚地感到“很孤单”,即这个梦是以惩罚的方式来掩饰她的攻击冲动。如是,对自己的潜意识欲望没有意识的 Annie,便藉词孤单的不安感,更强烈地依恋母亲,同时又对她表达愤怒:“妳怎么生这么多哥哥姐姐,瓜分了对我的爱?!”

让我们承认一点,即父母理想中互相友爱的手足关系,很少存在于世界上;在大部份的家里,手足间的敌意是一直存在,主题不外乎“爱”与“竞争”,长大后则延续成为八点党的“钱”与“权力”一类的家族争拗。因此,如果读者觉得“你们精神分析师怎可能把四岁小妹妹诠释成邪恶的魔鬼?!”那请记得两件事:

第一,相对社会化的成人,我们每个人在小孩子阶段都是自我中心,强烈地感到自己的需要,不想跟别人分享父母的爱与手中的玩具;但我们不会说他是自私或邪恶,因为这是成长的必然。第二,小孩子对于死亡的观念与成人不同,他们甚么不懂得死亡所表代的恐怖为何;对他们而言,“死亡”(being dead)更代表着“走开”(being gone),不要“亡者”干扰自己的满足。

手足之间,一种爱恨交战的微妙平衡

案例二:当年十八岁的 R 小姐,从小跟妹妹分开两张单人床地住在同个房间。某天晚上,R 小姐梦见“自己在床上醒过来,看到妹妹的床是空的,这时候心中有个声音:她死掉了?”后来 R 小姐为自己有这种念头而感到十分羞愧与罪疚。

了解过后,我发现做梦之前,原来两姊妹都同时喜欢上某位男士,知道一切的男士则选择了跟妹妹在一起,而且以带点羞辱的方式告诉 R 小姐“你没机会了!”因此,这个梦表达了 R 小姐对妹妹的恨意,“十分羞愧与罪疚”只是梦中伪装的情绪──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事实上,梦者在梦的当下已经意识到希望妹妹死去的念头,所以很难说梦有甚么伪装。且现实中,从小就十分疼惜妹妹的 R 小姐选择原谅二人,自己则默默退场。可以说,梦中以“空的床”和“她死掉了?”这个疑问句,回避了妹妹真的死去的可能,也默许了她“只是去了男士家睡觉”这个欲望,以作为梦者既爱又恨她妹妹的一种妥协,反倒呈现了她有怨不能申的压抑感。

佛洛伊德强调,任何人曾梦过亲人死去且心中充满伤恸,也已经是过去的欲望,这最多反映出梦者于某段时间有过亲人死去的念头。这更反映了手足之间,经常是处于爱恨交战的微妙平衡状态之中,且这种彼此强烈的爱恨情绪会在心中展开各种剧场,或成为梦的动机性欲望。

推荐阅读:在梦里操控梦:你是“清醒梦境”者吗?

老么无法体会的:不情愿,也得抱

当哥哥姊姊们的,或只要不是独子及老么,都应该有被父母要求过“你去帮忙抱(照顾)一下弟弟妹妹!”但人们又真的情愿吗?有些人终其一生都记得小时候抱着婴儿弟妹时,心里泛起的可怕感受,这些感受会延伸至恶梦之中,Winnicott指出 [2]──

他们梦见弟弟或妹妹从自己的怀里掉到地上,顿时心中的恐惧如同真实的伤害一样。这将使得他们后来抱弟妹时,会抱得过紧。

“抱得过紧”一事,可能会演变成鼓起父母的模样来严格对待弟妹,或他们只是不情不愿地抱着父母也不管的弟妹,然后只命令他们不要哭闹。到了青春期阶段,这些哥哥姐姐们则开始觉得他们很幼稚、屁孩、爱哭鬼,对弟妹抱有一定距离感,简言之:不想再抱了!

手足之间,除了竞争与爱恨,也常常存有一种亏欠与无力感──爸妈说我一定要照顾好弟妹、凡事都要礼让弟妹,但我有能力做到吗?最心爱的玩具可以不给出去吗?但弟妹哭闹的话,爸妈一定会对我生气的吧!?⋯⋯因此,我们不必把“把弟妹掉在地上”诠释作一种对弟妹的恨意,反之,问题的根源是在于把弟妹丢到他们手上的父母。

理想上,母亲只会允许让她安心的人来抱她的小孩,或当小孩被别人抱的时候,她的光目仍然不会离开,随时把哭闹的小孩抱回来,即稍微明智的母亲们都不会把照顾弟妹的重担全交给年纪还小的其他小孩手上。所以,从极端的例子中思考,如改编自 1988 年的日本巢鸭儿童遗弃事件(巣鸭子供置き去り事件),由是枝裕和执导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Nobody knows)[3]:离家寻找第二春的母亲只留下一点费用,便(抛弃)让四手足之首、才十二岁的阿明独力照顾其他弟妹。最后的结局,是小妹妹过世了。而我们一如片名“无人知晓”,永远不知道没有被母亲好好抱住的阿明,得靠甚么能力才能抱住三位弟妹,以至于他未来有没有拥抱自己的希望。


图片│《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剧照

最后:从梦境背后,看见孩子的心

在第一个梦例里,Annie 对母亲的过份依恋与愤怒,其实多少是客观地反映了母亲已经生太多小孩,没有心力关注她,加上哥哥姐姐们也不愿意照顾她所致。第二个梦例里,其实也凸显了 R 小姐从小被父母要求凡事都要先照顾妹妹那种不公平与自我压抑感,以及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心中冲突的感受。最后,配上抱弟妹的恐惧及《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悲剧,我们都能够瞥看一连串常见的家庭问题:

1. 女性(母亲)只被定格为生育者的角色,且被理所当然地认为要负责把屎把尿,独自处理及照顾小孩

2. 父亲或其他家庭成员并不认为需要帮忙,或不享受共同带养小孩的工作,甚至远离亲职

3. 妇女们在分身不暇的情况下,没有感到情绪与社会的支持,致使身心太过疲累,对“抱小孩”一事感到无力

4. 无力的母亲们把照顾小孩的重担交付给较年长的孩子,同时渴望他们能自我照顾,不必再跟她要求甚么

5. 小孩们被迫长大成为“小大人”,但内心是充满各种恐惧、焦虑、罪疚感的,或至少在人际相处上出现情绪不成熟的问题

佛洛伊德曾在诠释家庭的梦境时感悟到:“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和,却不知道原因为何!”他说的正是父母常常忽略了小孩子的心智状态,他们所经历的是甚么、他们能作的处理方法、留在心中的影响等等。

推荐阅读:梦境分析:经常梦到自己飞翔或坠落,是什么意思?

是的,养大一个小孩不难,但站在小孩心理成熟健康的角度而言,父母的亲职则是艰辛但十分重要的──让我们从小开始聆听小孩不和的原因、看见自己童年的手足梦境背后的故事、回望故事背后,家庭的有限与独特。如此,我们才能够重新为自己的生命──尽管它十分不尽人意──做点甚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