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心理学,你进食的方式,其实与你想被爱的方式有关。于是,好好对待食物,好好进食,你也才能慢慢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

你是这样的人吗?

  • 压力大的时候就会情绪性进食,吃到一个美丁美当?
  • 常常因为工作忙压力大就不吃东西,回过头来,一整天可能只喝一杯咖啡
  • 买一个午餐要纠结半小时,选择障碍发作
  • 总是在减肥节食,斤斤计较食物的卡路里,害怕自己会变胖,但隔一阵子就破功。
  • 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不配”吃到好的食物,或是刻意“等到别人都吃完了之后、确认每个人都有东西吃之后”再吃

前阵子参加心理治疗年会“瘾蚀人生”,才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其实选择食物,某种程度上面也是选择自己被爱的方式然后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双关,“瘾蚀人生”,也是“饮食人生”。

我们对待食物的方式,某种程度上面也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我们觉得自己目前爱与被爱的方式。所以不论是恶性减肥、节食、暴食、催吐、吃超级快、吃超级多、对吃上瘾,在底下的都是同一个议题——你渴望被爱,可是又害怕受伤害。


图片|《一起吃饭吧》剧照

食物,其实就是你和爱的连结

还记得糖果屋的故事吗?在这个故事里面,韩赛尔与葛丽特其实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窘境:家里面的后母没办法再给他们滋养,爸爸又是一个“没有声音的男人”,所以好顺从太太的意见,无奈的把他们丢掉。

这个故事有很多值得分析和玩味的地方 [1-2],不过碍于篇幅,我只想谈一件事情:这对姐妹一开始就面临了食物的匮乏,这个匮乏也是隐喻爱的匮乏,所以当他们在森林里面遇到了糖果屋, 就会像是饿死鬼一样,不断地狂吃——直到遇见了巫婆,他们才发现自己是掉入了陷阱。

如果你对于食物有某一种成瘾、或者是经常情绪性进食,那么很可能就是你所匮乏的那种爱,被换成这个食物,换句话说,食物就是你的糖果屋 [3]

奇怪了,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糖果屋性格”呢?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和你被家人的“喂养模式”有关。想一下,自己的父母亲是不是属于下面几种类型之一 [4]

  • 给你你不想要的爱:小时候你的家人总是会帮你准备便当,可是里面都是你不喜欢吃的菜,并且逼迫你一定要吃完。
  • 过度匮乏的爱:其实你很期待能够为家人准备便当,但每一次家人都是拿钱打发,要你去订外面的食物。一开始你觉得不错,可是后来慢慢发现,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自我说服“自我独立”,是一种很悲哀的救赎。
  • 来不及的爱:你很可能符合上面的任何一种情况,但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情况是,每次过年过节回家,你的后车厢或者是手上都会塞满打给你的食物。你很清楚这是他们爱你的方式,但他们从来不知道,你真正喜欢吃的是什么。而且更难过的是,其实你看穿了,他们给的这些,是一种补偿。

你能够拒绝“不想吃”的食物吗?

如果你曾经面临上面这几种情况,或许会让你长大以后的生活,对于“要与不要吃”之间有一些纠结,例如:

  • 同事团购牛轧糖或者是泡芙麻糬的时候,你要不要一起跟。你明明没什么兴趣,却不知不觉一起跟了。你的脂肪并不是来自于你的贪吃,可是你害怕,如果拒绝了,就变成“不合群的那个同事”。
  • 同事请吃东西的时候,其实不是你喜欢吃的东西,但你依然不好意思拒绝。想说人家都已经请客了,就算是一块蛋糕、一杯饮料、甚至是一块饼干,都可能让你非常纠结。上面这两种情形可能都来自于“对于食物和被爱的难以拒绝”,如果你过去对于家人帮你准备的便当往往都无法拒绝、被逼迫一定要吃完,不然有可能在人际关系当中,你也没有办法拿捏被爱的界线,含着眼泪,吞下你不想吞的东西。
  • 伴手礼症候群:这跟前面两个刚好相反,是一种“给爱的模式”。你或你的朋友曾经有这样的“症状”吗?觉得两手空空去别人家,就会有罪恶感;每次出国旅游回来,总是要带一点东西分给同事,不然就会被同事酸。不过,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有考虑过那些接受食物的人,他们有想要吃这些食物吗?如果没有,那么你和那个硬把食物塞到后车厢的长辈有什么两样呢?

上面这并不是说不要送东西给别人、或者是不要随便接受同事的东西,而是在说明一件事情:接受食物和拒绝食物,往往也对应到我们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能力。你的身体是你的,没有人可以替你负责,为什么明明是不想吃的东西,但还要委屈呢?

除了爱与被爱,食物还扮演另外一种角色:情绪宣泄。


图片|《一起吃饭吧》剧照

情绪性进食

如果你曾经因为担心自己太胖而过度节食,或者是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情绪性进食,那你就非常明白情绪和食物之间的关联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她从小学五年级妈妈就帮她买减肥药,然后从小的教育就让她知道,女人要有苗条的外表,才会被人爱(当然过程当中她也真的感受到胖和苗条,在人际关系上面有多大的差别)。所以长期下来她都一天吃一餐,过度的营养不良。

另外一个朋友,在非常高压的公司上班,老板脾气相当不好,她白天都没有正常吃东西,晚上睡觉前才买一大堆消夜来狂嗑,纾解一整天的闷气跟压力。一个月下来,肚子胖了一圈,后来她又很厌恶自己这个样子,就跑去催吐,没想到这样竟然就渐渐对“催吐”上瘾了。

这两个朋友有许多不同的遭遇,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们的父亲就不在了。在母亲有许多情绪的状况下,她们不知不觉成为了母亲的情绪配偶 [5],吸纳了过多母亲的情绪。可是她们自己的情绪,却无处可去。她们目前都在找一个可以让她们有安全感的人、能够依靠的“家”,可是在这个对象出现之前,她们只能够靠食物来“调解”他们的情绪。

发现了吗,你真正缺乏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好好被看见、好好被呵护、好好被放在手心照顾,然后从这一个又一个的“好好”当中,看见自己的值得,而不是只值得那些你不想吃的食物、暴饮暴食、过度节食。你真正想要的不是食物,而是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家。

当你能够改变对待食物的方式,你也才能够慢慢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

海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