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分手,想必会感到失落,而这份失落有时会持续作用,影响你选择下一个伴侣的标准。

文|哈理斯 │ Harris

用“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句话来形容每个人的初恋,是最适合不过的,因为人们只要对自己诚实,就会发现自己今天的生活,有着许多初恋对象所留下的影子。跟初恋分手后,你开始拥有某个对方的喜好、爱上用某个对方习惯的品牌、说起某句对方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且这些习性,更被带往你日后的关系里面,被当作是你自己一些嗜好、迷人、品味等的特征。

初恋让人难忘,或想忘也忘不掉,正在于那份青涩岁月是如斯地投入过,使得失恋时,人们以为自己只是失去了情人,殊不知更是失去了“被爱的感觉”而痛苦不堪。不管是谁先提分手的,一但要处理那份覆水难收的情感或寂寞难耐的失落感,就只能把自我的一部份划给对方,也就是人们心里总是有一块留给对方的位置,潜意识地跟对方保有某种关系,总是以某种不自知的方式缅怀着那段过去。

以佛洛伊德的理论术语来说,就是人们“知道失去了谁,但不知道自己真正失去了甚么”,为此,不知所措的原欲(libido)只能撤回自我之中,让部份的自我认同(identification)于那失落的客体,继而与原本的自我分裂 [1]:客体失落被转化为自我失落。因此,人们才常常形容初恋的痛为“从此,心里少了一块”。

一谈到理论,初恋和分手都显得有点病态?不,事情往往只是程度上差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问这个“初恋后遗症”常常怎样影响日后的关系,以及我们能够怎样应对。

推荐阅读:16 型失恋人格:你是什么性格,就会如何面对心碎

初恋后遗症:心里少了一块,但把对方留在心底

如果说有甚么初恋后遗症,那就是人们从此“心里少了一块”,但“少了一块”只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事实上,却是多了一块——

那已然逝去的初恋,已经偷偷进驻内心,成为潜意识的房客。

即在某种心理机制处理下,这段与初恋的失落关系被潜意识保留下来,成为日后对每一任交往对象的“度量衡”。

在相对糟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放下初恋,心中更不时徘徊着一些念头:“除了他/她以外,我不可能再爱上别人”、“我会孤独终老,不可能再有人像他/她那样爱我”、“我是个烂人,所以对方才会离开我/我才会傻傻的跟对方提分手”⋯⋯甚至是分手一段日子以后重新联络时,人们心中又抱持某种信念“他/她心里,其实还是喜欢我的吧?!”

然而,说到底,上面这些念头,都是由于潜意识地希望保留彼此的关系,是自己打从心底放不下对方所致。同时,又以某种隐讳的方式斥责对方“你把我害惨!”,这源于“客体失落被转化为自我失落”的处理后,自我斥责某程度已经等同斥责对方。

推荐阅读:【为你点歌】面对分手的心理学:告别彼此伤害,把自己认领回来

因此,失恋者可能要试着先暂停、克制对彼此的斥责。你/妳可以允许自己暂时就是无法放下,得了初恋后遗症,在生活上耽溺于缅怀,但无须指责分手一事是谁对谁错(因为那些想法常常只是一个人在脑补而已);反之,可以尝试回想初恋之前,自己还是一个人活了十几二十年,不是吗?所以人应该是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给自己于伤痛中继续前行的信心,慢慢找回生活的步伐,且让时间去处理余下的事。


图片|作者 提供

“为何下一任总是有前任的影子?”二人关系里必有第三者存在

如果跟初恋分手的打击没那么严重,或在相对好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有动力去找新的对象。只是现在的问题会变成:人们以初恋作往后每一任交往对象的“度量衡”!

要度量和比较的东西有很多,从“他/她有没有像我的初恋体贴和让人心动?”、“能不能像初恋般注意到我的各种内心戏”,以至“他/她的亲密技巧能否像初恋般让我满足?”⋯⋯然而,说穿了,初恋也曾经被比较过,因为父母才常常是每一个人的“初恋”,而人们也倾向爱慕自己的样子,这就是佛洛伊德认为人们在寻求爱情时,离不开以下两种选择的类型[2]——

1. 自恋型(narcissistic):指一个人倾向于爱上(a)他现在是甚么人、(b)他过去是甚么人,(c)他想要成为甚么人、(d)曾经是他某部分形象的人。

2. 依靠型(anaclitic):指一个人倾向于爱上(a)养育他的女性、或(b)保护他的男性,以及陆续取代这些位置与形象的人。

因此,如果要细究人们在初恋之后,在找寻下一任的时候实在考量着甚么,其实可以分为上述六种。从(“父母式前初恋”→)初恋开始,人类的恋爱轨迹已经有了六个基本款,且在“客体失落被转化为自我失落”的前提下,使得所找到的每一位,也必定有着前任的某种影子。不夸张的说法,我们总是以“初恋 + n”的方式去找下一任,即在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关系以后,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房客(前任们)也越来越挤拥,在所谓的二人关系中,总是有第三者存在。因此精神分析才会说:从来没有二人关系,这根本是个剧团吧?!

后遗症之后:要如何找下一任呢?

佛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最基本面对欲望的方式:歇斯底里式和强迫症式。如果试着把佛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到初恋后遗症之后人们是怎样寻觅爱情的话,至少能分为下面四种方式:

面对欲望/选择类型 自恋型 依靠型
歇斯底里式 (1) (2)
强迫症式 (3) (4)

先谈“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的歇斯底里式追求[3]——

(1)歇斯底里式 x 自恋型:人们会把他们从初恋中所学到的或自认为最棒的所作所为,作为一种展演,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能教他喜欢的对象,必然要认同他身上的特质,一切暧昧的火花都由你追我躲的游玩中开展;然而一旦得逞,对象的魅力与价值就退减,因为他们真正要的,是让自己能傲娇般被欲望的感受。换言之,人们以索求被认可的方式,来决定某人值不值得他的爱。

(2)歇斯底里式 x 依靠型:这时候人们彷佛得了多语症,总是向某人讲授自己的初恋经历,且内容主要是关于自己的奉献、委屈、痛苦。可以说,他们依然在索求,却是以“卖可怜”的方式,试图诱惑一个照顾者角色的怜爱与认可——即俗话说“可怜惹人爱”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人们总是想像对象会给自己怎样的评价,并努力塑造一个理想的形象来讨好对方。

虽然歇斯底里式的追求看似是被动地出击,但依然是要求立马的满足,这跟“为了最后能获得他人认同,牺牲自己当下的欲望”、“能一再延后满足、忍受孤独”的强迫症式追求十分不同。

(3)强迫症式 x 自恋型:这类人常常执着于自己在初恋中所犯下的罪与错,所以得在下一段关系中好好克制,这想法背后其实反映他自命不凡的感受,所以能让他心动的对象,必须能看见他对自身言行调整的努力、欣赏他为自我下的苦功。可是,他们总是躲在墙后,把明显的求偶举止收起来,彷佛他们是没有欲望的圣人一样,只是事实上,他们心中有一个秘密的虚拟世界,可以想像各种跟对方爱情到情色的剧码,就是没有要跟对方表露情愫。

(4)强迫症式 x 依靠型:人们耐心地服务所钟情的对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持之以恒的奉献,终将被对方认可而脱颖而出。而在此之前,他们又会对自己会有许多怀疑:到底值不值得这样奉献?如果表现出明显的欲望,对方是否就会讨厌自己?如果我某一天怠惰了,对方就会对我没兴趣了吧?⋯⋯总之,他们以一种善尽职责般的方式追求情人,并认定对方会被自己这样的行为打动而认同他。

这四种方式,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程度上的差异,因为没有人不是或多或少地拥有歇斯底里及强迫症般的特质。在最健康那端,就是人们追求伴侣的技艺,在最失衡的那端,则是人们受制于潜意识而做过头的僵化手段。


图片|来源

总结:认出自己身上的前任们,与他重新相处

上面所整理的图表和说明,只是我把理论结合到日常临床观察的一次尝试和心得分享,它需要更系统与仔细、根据每个人独特的生命经验来扩展与修正。但无论如何,为看见初恋后遗症的影响,我们都要认出自己身心里头的前任,并与他们重新相处。

想像人们一路走到婚姻,床上其实不只有两个人,而是有双方所交往过的每一位前任们。换言之,人们的个性,有一部份是在还不知道(实为一种自己不知道的潜意识却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塑造,那在里堆积与烙印着生命中每一位潜意识房客的一些特征。要是没有注意到自己怎样被他们影响,以及用甚么方式面对下一个欲望,那婚姻真的很可能会同床异梦。

每一个生命之所以独特,为我而言,正是我们所爱所恨以后所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经历。所以,那很值得我们好好回顾,也顺道重新安置心中的房客们,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房东。

你会喜欢:《王牌冤家》关系心理学:分手后不用放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