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你的另一半带了工作上的不满回家,想分享怕被拒绝,不分享但又按奈不住不满而生气。该怎么办才好呢?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在这个节奏明快、人们上瘾于速度的时代,各式显性或隐性压力如影随形的盘踞在人们的肩头。以心理学三大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看,大脑因应承受不了的压力所做出的反应,便是将我们承受不了的压力,压抑到潜意识中,投射出各式情绪。而平均占有人生三分之一时间的工作,便成了日常压力的主要来源,而也是人们的日常情绪源头。

而我们面临事业带来的情绪,该怎么办呢?此时,有人认为工作与生活要切割开来,自己应该把工作中承受之压力所投射出的情绪适当处理,不把情绪打包回家加班。也有人认为,一个人无法处理所有因压力投射出来的情绪,需要最亲密的伴侣成为分摊工作压力的载体,不然亲密伴侣的意义在哪呢?


图片|来源

以为把情绪都锁在办公柜中,实际上情绪成了我们的影子,悄悄打包回家了

在表达笔者自己的立场前,我想先说明前者——不把情绪带回家的选项是没意义的、是不可能的。人们时常想要用异化(Alienation)的方式,否认自己的一部分。什么是异化呢?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公司遭到主管怒斥,批评工作产出有巨大瑕疵。遭到批评后,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景象:可能在年底无法有年终奖金以及升迁机会,甚至可能会遭到解雇。然而,下班回家后,伴侣沈迷于手机世界中,孩子又有很多问题得处理,我们试着忘却上午被批评的焦虑、难过,再试着用温柔的态度请求伴侣放下手机处理家务,接着又试着耐心地处理孩子的问题们。但,往往真实的是,我们的尝试皆以对伴侣的怨怼以及对孩子的怒吼作收。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将上午的情绪锁在办公柜中,不打包带回家。我们也以为我们对伴侣的怨怼、孩子的怒吼是与工作情绪无关的。实际上,那些情绪被我们粗暴的压抑到我们的潜意识中,就因我们总被告知要自己好好处理情绪、不带回家,我们的大脑就用看似狡讦的方式,把情绪压抑进了自己的潜意识中,看似它们被留在了公司,但实际上他成了我们的阴影(Shadow)悄悄地被打包回家了,仅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另外,对伴侣与孩子的情绪,实际上是我们把我们阴影中的情绪,投射到了伴侣与孩子身上。所以我认为,不把情绪带回家的选项是没意义、是不可能的。

推荐阅读:走出压抑的三个练习:压抑不可耻,但长时间可能会伤害你

这里可以引用格式塔疗法的创立人皮尔斯的看法,他承袭了弗洛伊德对情绪的观点,认为:‘一但投射发生,或者一但我们投射了某种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开始反作用于我们’,我们以为情绪留在公司,但实际上它们却投射到了家人身上,而家人对自己情绪的反弹,又回头伤害了自己,只是我们往往没意识到,家庭中的摩擦,是来自上午工作事件的蝴蝶效应。

不管笔者有什么样的立场,我们的情绪终究还是打包回家了,差别在于,究竟是有意识的打包回家(主动带回家)还是无意识的打包回家(藉由潜意识的阴影带回家)。因此,对于工作情绪是否打包回家,我们别无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要有意识地带着它们回家,抑或是丝毫不受控地无意识的带回家。

由搜寻引擎的搜索结果看:越是压抑,情绪越是深埋入潜意识;情绪越是深埋入潜意识,越是难以控制的爆发

这时,我们可以看一下搜索结果,一但打入了工作情绪,Google 在进阶搜索建议中的第一列中便出现:工作情绪带回家,并出现许多反对将工作情绪带回家的文章。显示网路的舆情是一面倒地几乎不支持将工作情绪带回家的。然而,不断出现并鼓吹人们处理自己工作中情绪的文章,认为将工作情绪拒于家门之外是“应该的”,彷佛这是一个好家长、好伴侣的公认标准一样。

如此将工作情绪自行处理的行为隐隐提升到道德层次,使缺乏情绪调节能力的大多数人,只能无意识地把压抑情绪当作处理的唯一方式,还可能在压抑的当下,为自己符合道德规范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是工作中压力在家庭中反噬的前奏。

为什么一件舆论几乎一致认同的理论,却一直难以真正落实呢?就如同那些心灵鸡汤不断鼓励人们要在生活中保持正能量一样,我们总是被标语们灌输该如何做,但殊不知对自己的各种情绪缺乏足够认识,导致我们知行难以合一。藉由成熟的心理学理论更加认识自己的阴影,是转变我们生活状态的实在方法之一,而不是使用道德标准、座右铭、心灵鸡汤,假自我激励之名,行自我欺瞒、压抑之实。


图片|作者提供

将情绪有意识地带回家,是一门亟需觉知与修养的艺术

在此,鼓励大家将情绪有意识的打包带回家,避免造成无意识的宣泄而不自知。然而,如何将情绪有意识地带回家,是一门亟需觉知与修养的艺术。

延伸阅读:恋爱言语学:没勇气说出真心话,但忍耐不会让你更开心

因为从过去人们的经验来看,纵使主动将情绪带回家,想要伴侣一同分摊,往往与压抑不带回家的结果差异不大。伴侣可能无意愿分摊,这让我们感受到不被理解的孤独与受伤,我们受到第二重的打击。此时大脑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强烈情绪的自我侵害,便将孤单与受伤的感受否定掉,逃离这样的痛苦感觉,并将之投射到伴侣身上,成了对伴侣的愤怒。似乎与不将情绪带回家的结果大同小异,家庭还是因为工作上的情绪,遭到伤害。

那看起来似乎带与不带回家,都是一样结果,那这篇文章不就是在陈述死胡同一般地废话吗?

第一步:在我们分享任何刺激或激烈的事物前,先温柔的请求同意

越是涉及到潜意识阴影投射的事情,越是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学习与觉察。

当然,在这个对速度上瘾的时代,人们往往是缺乏耐心,何况对事物的觉察呢?因此情绪的沟通与处理,往往是一个家庭是否能稳定维系的关键因子,相信由读者对周遭朋友家庭的观察便略知一二。

在工作中积累的情绪,可能是对他人富有刺激性的,而且伴侣可能也因自身工作的情绪缠身而缺乏意愿。因此,第一步,我们可以温柔的先询问伴侣的意愿,是否愿意倾听自己分享工作中的情绪。但这时,有人会说:都是伴侣了,分享还需要先问意愿,干嘛那么客气?不过,往往我们认为伴侣的“应该”,这种理所当然的义务概念,正是冲突的催化剂,相信伴侣盼望的不是义务的履行,而是温柔且充满爱的尊重。

第二步:不论伴侣是否同意,或是分享后是否认同,需要自己有高度的自我修养与对内觉察

接着,我们可能面临伴侣的拒绝,或是伴侣聆听后,不同意自己的处境。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触发狡诘大脑的投射机制,便将我们被拒绝或不被认可的挫败感,加上工作的情绪,一并投射到伴侣身上,转化成强烈的愤怒,因此各式冷热暴力因应而生。而伴侣也因我们的愤怒,后续面对自己的分享,选择退避三舍,更加深‘工作情绪理应自己处理’的成见,这也逼使我们选择了压抑它们,但无意识地打包回家,并无意识地肆虐着自己的避风港,成了自己栖身港口的台风而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要有很强大的觉知,不把伴侣的拒绝与不认可当作工作情绪的延伸或投射的催化剂,或当我们还无法做到面对拒绝与不认可时,可以不产生强烈的情绪投射,那我们可以先寻求其他管道,例如向亲近友人倾诉,或谘询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公司内外皆可),先找寻成熟的对象分享,藉以逐渐学习分享情绪过程中的觉察与修养。

接受情绪的分享,伴侣与自己都需要足够成熟的内心

除了我们分享情绪时,是否足够有耐心与觉知,也能同理伴侣也是常人,可能因此有各种反应。在与一个对象分享自己的观点与事情之前,是否准备好平静接纳各种后续可能性(不被认可、被拒绝)是我们是否足够成熟面对沟通的标的。

然而,我们也要考量分享对象的成熟度,这里可以视为伴侣的成熟度。伴侣是否足够成熟到有充分的同理心?是否足够成熟到真实倾听、理解而不是听而不闻;是否足够成熟到不将自身的日常情绪也参杂进沟通分享中?

倘若自己的评估是自己或是伴侣都还不够成熟,那笔者在此不建议一开始就将工作情绪带回家邀请伴侣分摊。倒是可以先从朋友或是人力资源专家开始分享,先让自己培养足够成熟的修养。


图片|来源

专注觉察自己的情绪投射,并清楚不将他人的情绪当作针对自己的情绪,是逐渐成熟的必要能力

至于,这样的成熟如何培养呢?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理论给我们了一盏明灯。

我们如何清楚地将不同压力造成的情绪分辨出来,且尝试不压抑,因为压抑势必产生投射,投射出的强烈情绪,将会反击到自己身上,进而造成家庭的伤害。而在分享过程中,伴侣可能会对自己的故事有些情绪反射,那这时可以了解下精神分析学派之父弗洛伊德的观点。

他的学说中,有一段话可以很适切地解释我们的心理状态,他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和内在个人的,而不是心理间和人际间的。”,因此,可能是我们的事件刺激了伴侣内在自我的不良感受,可能我们在工作中发生的种种,让伴侣回忆起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而不是我们行为本身对伴侣造成了伤害。

推荐阅读:陷入无止尽抱怨怎么办?让“翻牌法”帮你改变心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分享后不被认同而产生情绪的原因,我们并非被伴侣的不认可本身伤害,而是我们唤起过去自己关于不被认可的痛苦(可能是上午被主管批评、不认可的感受),此时若不加以觉察,并不愿意感受这股痛苦,我们便会试图投射这些痛苦的情绪到伴侣身上,形成强烈的怨恨,并认为是伴侣的过错,于是我们便开始细究伴侣的罪行。大脑巧妙的移接了我们情绪的焦点到了伴侣身上,看似逃离了自身难受的感受,但同时也铸下了伤害家庭的后果。

最后,还是一样的原则,我们可以先选择其他管道排解情绪,避免压抑,而不一定要坚持选择心智不够成熟的伴侣抒发,或坚持在自己不够成熟的状态下找伴侣分享。但在自我催熟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家庭中分享,分享产生真实的连结。毕竟我们待在家庭中的时间可能是工作以外,另外人生的三分之二,与伴侣的真实连结是稳定的家庭支持根基,也会给自己状态稳定平和的良性循环。

想将情绪打包带回家,达到调适工作中情绪,又不伤害家庭的前提下,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成熟度与责任感有足够的信心与觉知。面对最亲近的人给予温柔尊重、对于自己和情绪的深刻了解与倾力觉察,以及不把他人的情绪当作针对自己的情绪,是需要大量耐心培养的。但当有一天,我们有信心平和的与伴侣分享了,这样的沟通能力的飞跃成熟,除了与伴侣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工作上的压力又可以适当排解,带给事业与家庭源源不绝的正向循环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