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绘本,可以教孩子如何说“对不起”?邓惠文医师绘本《我不想说对不起》,如果我们重新定义道歉的意义,将可以如何改变彼此间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会渴望别人对自己道歉?不愿意说一句对不起的人,心里又有什么样的缺口?

邓惠文医师的儿童绘本《我不想说对不起》,女主角爱丽想出门玩,妈妈不在家,她于是去找了爸爸。但爸爸不愿意。于是在父女拉扯间,打翻了爸爸手上的热咖啡。然而两个人都不愿和对方道歉。接下来,该怎么处理眼前的问题?邓医师表示,这部绘本不只是如何指引孩子说对不起,而是大人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去感受内心的需要与缺口。整个家,都可以一起感受“对不起”背后的秘密。

藉由绘本导读,一起看邓医师要写给家的三个情绪修复课:

第一课:“爸妈是因为我不开心的吗”为什么成长过程中,多少有点孤单?

“在做心理治疗师工作时,我发现大人往往太低估我们让小孩看到了什么。”

邓医师表示,孩子会跟心理治疗师说的事情让大人很惊讶。例如,大人自认从来没让孩子感受到家中的角力,但孩子却很准确地跟心理治疗师说,爸妈感情不好,或是阿嬷不喜欢妈妈。

于是,这部绘本很在意如何呈现爱丽眼中爸爸妈妈的状况。今天爸爸在家、妈妈出门,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协定?爸爸是不是在家要陪我,可是他也想工作?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我再不乖的话,爸爸发的那个脾气,有多少是纯粹针对我做的事,有多少其实是有点不高兴“妈妈为什么在这时候出门”?

“我自己觉得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在感觉上都是非常孤单的。并不是因为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不关心自己,而是觉得心里面感受的那种困惑、那种闷,为什么大人都不能讨论?”

邓医师认为,大人之间的角力,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这也会连带影响孩子的感受和反应。孩子的感受远比大人想像中复杂。但邓医师也观察,大人很难去相信孩子心里有那么多的东西;再加上孩子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或者去思考他感觉到的事,因而经常容易被忽略。

“所以在我的工作,以及我自己跟小孩相处的经验当中,从她很小的时候,我就会试着跟她聊聊‘感觉’、聊感觉里面的事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聊的很有限。但你也会渐渐发现,大人有关注的事情,孩子其实都会吸收。而我们可以从中试着开始去陪伴彼此。

第二课:“认错是不是代表我不值得被爱”为什么我们难以开口说那句“对不起”?

在绘本故事中,爱丽打翻了爸爸手中的咖啡,但却不愿道歉。为什么呢?此刻她心里在想些什么?邓医师表示,“不愿意说对不起的人,大部分都是认为,‘对不起’代表‘我错了’。”

那么,“我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错了’就代表‘我不值得你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不愿意说对不起。但同时间,当我们被别人所伤,或是觉得彼此之间有裂痕的时候,又会很希望对方能说对不起,来修补彼此之间的爱。“如果这一点能够让小朋友们可以在行为当中感觉到,他们其实是可以很快松绑、学习的。”

于是我们看到绘本中,妈妈回家后,她开始透过话语试着引导孩子思考。从反问“妳爸爸怎么那么坏”、“爸爸怎么都只关心自己”的过程,爱丽也开始反省自己,并且愿意去思考。

“试读这个故事时,有些妈妈惊讶地问我,妈妈怎么可以跟小孩谈‘妳爸爸怎么那么坏’,小孩已经不懂事了,这样说,他们会不会更加不会思考?”邓医师表示,这点她自己并不那么担心,也建议各位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格斟酌:“我的经验是,想要协助孩子看到人我立场的冲突时,可以先靠近孩子那边,再慢慢带到客观的中立点。如果一开始就坚持中立,可能拉不到孩子;孩子因为感觉不被瞭解,会更固守她自己的观点。这是所有心理治疗中,同理心的运作原理。”

如何教导孩子有同理心?邓医师提示,去让孩子生活在被同理的经验中。当孩子知道母亲正接纳自己的感受,他也会一边因为知道母亲重视自己说的话,而意识到自己(说话)的责任。同时间,因为母亲的作为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他确认了自己不会因为犯错、认错,就失去爸妈对自己的爱。

接下来,他才会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第三课:“对不起,不是只在做错事时才能说”道歉的修复力

在同时间,我们也看到爸爸坚持要爱丽说对不起时,绘本画出了爸爸的影子,影子中看见他的心有一个缺口:“这时候,爸爸其实正在跟爱丽索讨一个可以填补缺口的道歉。”

邓医师表示,大人孩子都是一样的,当我们需要一句对不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受伤、有缺口的。因此,当无法修复关系,是因为看不懂自己或对方内心的破洞。

在这个时候,妈妈做了一个示范的动作──她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没有办法帮你跟爸爸和好。”但你可能想问,为什么妈妈需要道歉呢?

首先,我们可以回到这个故事当中,母亲的心理照顾:“我自己的经验是,出门时孩子有问题,我会感到愧疚,愧疚造成压力,压力太大时,就会需要排除,需要确认‘不是我的错’,这时就会很想责怪别人。这种状况下,妈妈的心也是破了一个洞。一家三口心都破洞了,谁能着手修补呢?那就要靠心理承载力了。”

也就是,不让自己被愧疚感淹没,不为了排除压力给出更多的责怪,而是愿意提供一个“大人般”的承载力。邓医师提到,每个家都需要至少一个这样的人。试着同理孩子的感觉,为了孩子的难过而感到难过。于是,当大家都等着一句对不起来填补心的破洞时,妈妈先跨出第一步,做了这个示范。

同时间,全家人也一起理解到此刻“对不起”的不同意义。前述提到,不愿道歉的人,通常是将对不起连结到“我不值得你爱”的情绪上而产生退却。然而邓医师提醒,就像你在受伤时也希望对方道歉,若能思考这一点,“对不起”连结的抗拒,就有松绑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充分的支持下,藉由“对不起”表达“我很在意你”。

“我也希望大人们可以在这里头也感觉到自己内在的那个需求。其实大人也很需要被小孩爱,需要被另一半爱。”

对不起,不是只有在做错事的时候才可以说,对不起有一个秘密的意思,就是我很在意你。这样想的时候,也许关于家的很多情绪、很多事情,就会开始变得不太一样。

《我不想说对不起》同时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的心理,也从小孩的视角看见大人的缺口与渴望。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怎么去说出那一句“对不起”,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同时感觉到自己的需要。如果以前来不及,不管你已经长得多大,也能从中再次修复自己。

编辑推荐:邓惠文:练习承接对家人的失望,才会变成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