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绘本,让孩子有机会挑战爸妈的权威?邓惠文医师新作绘本《妈妈变成鸭》,当一个孩子有了能挑战父母的机会时,在这个家里头,会发生什么不同的变化?

身为父母,你允许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吗?你的孩子,可以对爸妈不满吗?

精神科医师邓惠文儿童绘本《妈妈变成鸭》中,描述有个小女孩,觉得妈妈总是很啰唆、整天碎碎念,于是与父亲联手将妈妈变成一只鸭子的故事。邓医师表示,透过这部绘本,她想让孩子有机会可以掌管一次自己具有攻击性的情绪、父母可以从中练习及协助的地方,以及当妈妈的功能性削弱以后,整个家要如何共同适应与承担。

透过这部绘本,我们也一起看到邓医师要写给每一个家的三堂情绪练习课:

第一课:“原来我的爸妈并不完美”让孩子练习接受生命的挫折

绘本中的小女孩因为受不了母亲的捞叨,而决定展现自己的攻击性──将妈妈变成一只鸭!

对于这个行为,邓医师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真实的情绪展现。

“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对母亲的期待非常巨大、非常全能的。即使你每天把他照顾得很好,而且和颜悦色,又美丽又亲切,孩子可能还是会期待他的人生不应该遇到任何的挫折。这是一个内心的本能。”

于是,如果你是每天跟小孩相处的爸爸或妈妈,你的小孩不可能对你没有不满。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孩子的攻击性是最难被大人协助的地方,因为它总是很容易被忽略:“比方当孩子骂爸爸或骂妈妈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只是不懂事。但事实上在荣格心理学或精神分析里面,都会看到人的本性里头本来就有一些阴暗的部分。”

但如同邓医师继续提醒到的,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小孩必须去学会处理他的失望、去感觉自己的攻击性。孩子必须承接他对父母亲的失望:“但也请大家留意,失望不代表你是不好的父母。”而是它就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孩子们必须去突破这个感觉,并慢慢从中得到一个适当的平衡,才能够独立与长大。

于是,邓医师鼓励所有父母亲放下自己的权威,让自己可以被孩子的攻击性稍微碰触到,并从中观察孩子有攻击的面向,“这是他自主跟形成力量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第二课:“原来妈妈不会毫发无伤”共同发现家中的脆弱情绪

在绘本中我们同时也看到家中角色分工与权力分配的调整。

也就是,当妈妈变成鸭子、不能再管东管西,碎碎念的时候,本来由妈妈管理的事情要改由谁来做呢?这时候你看到,爸爸开始变啰唆了。

“明明家里有很多事,但妈妈会最先看到、最先去做,然后做了又被家人嫌啰唆。”不是妈妈本身就是很啰唆,而是她普遍承担了比较多的家务的关系:“试试看妈妈还存在,但她的影响力削弱的话,家庭里面的角色跟权力分配会重新调整。我们也从这个调整里面,看到了小孩子的一些思考跟成长。他会观察到,其实他把这些不满都针对着妈妈是合理的吗?”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绘本中,爸爸或小女孩都无法靠独自的力量将妈妈变成鸭子,但当父女联手时,却威力惊人:“其实做母亲最落寞的是什么?就是发现爸爸跟孩子联手的时候,例如两个人天翻地覆的玩,然后觉得妈妈是一个找麻烦来管你的、不讨好的人。”邓医师提到,当家里出现这样的选边站的情况时,“被排挤”的那方会觉得特别的脆弱与受伤。

“而同时间,孩子们也会在这里面承受一些压力。因为他可能会慢慢体会到自己无意中伤害了他所爱的家人。”

邓医师提醒,大人能不能在这方面也有所成长?让全家可以共同组织一个互相尊重、互爱的环境。

第三课:“原来我伤害了家人”你有修补机会,也要承担失去

而绘本里的第三课,就来到孩子发泄了自己的攻击性后,他也必须看到其中的后果。

小女孩在将妈妈变成鸭以后,她发现母亲不能读故事给她听,玩游戏时也少了一个玩伴。“这时候我们会开始怀念你破坏掉的原有的东西。这是在心理学成长中,我们体验自己攻击性的后果。”

而同时间,我们也开始学习怎么调控自己的攻击性,“我们要开始承担一些不满。不要有不满或失望的时候马上就回击。”

邓医师继续提醒,但要让一个孩子有安全感的话,也要让他有机会知道,当自己去攻击了一些东西后,我有修补的可能。就像故事中当孩子想要把妈妈变回人时,他是有机会的。

“但他也需要知道,妈妈被变回来后,不是跟原本一模一样的妈妈。因为当妈妈觉得累觉得烦,当她不想做事不想回答你的问题时,她又就会自动变成鸭子。”而孩子将从中感受到失落:“这一点轻轻的失落感,或许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去承受的。”

《妈妈变成鸭》用破坏、失落到修复,三个阶段沟通练习爱与包容的重要性 ,虽然看似是在和孩子们对话,但它其实是给整个家的情绪练习绘本。因为在一个家里头,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孩子会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愤怒,父母也同时会无助于孩子的攻击。但只要愿意开始理解,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练习成为更好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