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状态下,我们可以远离外在的干扰,用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增进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孤独也不是坏事!

文|许皓宜、周思齐

很多时候,你可能会误以为“孤独”不是好事,但在追求梦想与目标的过程中,你终会明白,其实“孤独”可以让人产生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把“孤独力”拉出来,变成一项锻炼心智的重要指标。

“孤独”真的会产生力量吗?

如果你不要只想着“孤独”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发现“孤独”反而提供了很多空间来造就“专家”,所以这世界上有很多一流的专家和运动员,其实都是“杰出的孤独者”。

发现地心引力的牛顿,便是史上最知名的“杰出孤独者”之一。离群索居的牛顿几乎没什么朋友,以现代观点来看,根本就是个宅男,但他心里想的既不是线上游戏也不是正妹,而是满脑子流动着他最热爱的数学运算公式。

每天宅在家的牛顿,不但发现了微积分、万有引力,还提出三大运动定律。

有人问他怎么办到的?牛顿回答:“我没特别用什么方法,只是对一件引发我热情的事物长时间去思索罢了!”你看,这么“出世”的答案,让牛顿孤家寡人一辈子,但他一生孤独的研究,却让人类见证了知识的伟大。


图片|来源

现在你应该更明白,“孤独”在成就专业的路上,是多么有力量。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数》(Outliers)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法则”。

他指出,这些世俗眼中的“天才”,其实是付出了超过一万小时的努力练习,才造就惊人的成果。比如,NBA 最会投三分球的雷.艾伦(Ray Allen)在名人堂颁奖典礼上就说:“我不相信天赋。我之所以能站在这里,是因为苦练再苦练。”

推荐阅读:人生不就是这样:你要什么、如何得到、愿为此承担什么代价

还有日本一流运动员铃木一朗,从小就立志当职棒选手,于是开启了每天规律又无聊的练习,即使成功进入职业棒球领域也不中断,不但每次比赛都提早两小时抵达球场,赛前还做足挥棒三百次的自我训练。直到累积了挥棒百万次的练习成果,铃木一朗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生涯巅峰。

虽然,提出“刻意练习”的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补充:努力除了“量”,更要兼顾练习的“品质”;不可否认的,“大量付出努力”仍是许多成功者的共同点。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羡慕那些能达到“顶尖”的人士,却很难看见,他们背后原来付出了这么多的代价。所以,日本人把“孤独”这件事,称为“侘寂的美学” 。

总在独自一人时,我们更能静下来觉察自己的限制,然后在这种对于“有限性”的体会下,想办法突破自我的极限。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棒球选手站上白色小圈圈时,在做的事情吗?

你会喜欢:放下手机、泡杯茶、自问自答,找回自信光彩的 3 个方法

“孤独力”的内涵,可以用“极”这个字来形容。

(极,金文)=(木:房柱)+(亟:限度)

“极限”的意思,是从“极”这个字来的,它的本字是“亟”,意思是“房屋中最高位置的那根正梁”。你可以想像,早期的房子,正梁的位置可是在一个好高好高,和人离得最遥远的地方,而那些“杰出的孤独者”,却是那么心甘情愿地守在这遥远的角落。

当然,如果你觉得那么高的地方实在太冷了,你并没有打算离人群那么远,那么你可以在心里画上一个“白色小圈圈”。网路时代,众声喧哗有时实在是一种干扰,所以我们心里总要空上一个“孤独的角落”,才能更清晰地看见自我潜力,往那个突破极限的更高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