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儿童一直到进入青少年甚至成年时期后,尿床的情形仍然无法改善,严重影响自尊心、情绪健康和日常生活,包括学校和社交表现。因此,到底儿童在几岁后还会尿床时,家长就应该考虑带他们尽速就医呢?请专家来解答。

杨绪棣医师访谈|照护线上编辑部 

年幼孩童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生尿床的情形虽然很常见,而且大多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的情形就会渐渐消失。然而,还是有少数儿童一直到进入青少年甚至成年时期后,尿床的情形仍然无法改善,严重影响自尊心、情绪健康和日常生活,包括学校和社交表现。因此,到底儿童在几岁后还会尿床时,家长就应该考虑带他们尽速就医呢?

尿床其实很常见

尿床,也称为夜间遗尿症,即在睡眠期间膀胱发生无意识排尿。临床上定义“尿床”为五至六岁的小孩仍然持续每个月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在夜间尿床;或六岁以上的小孩,仍然持续每个月有一次或以上在夜间尿床。

尿床其实很常见,根据统计,男生尿床的比例较高,大约是女生的 1.5 倍到 2 倍。若不分性别,则每 100 位五岁的儿童中大约有 15-20 位有尿床现象,到七岁则下降至 7%。尿床的问题其实会影响学龄孩童的自信心,造成心理的焦虑以及交际的困难,并影响孩童的夜间睡眠及日间生活品质,甚至也可能进而影响家长的日常生活及亲子的互动。

大部分的尿床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会渐渐脱离尿床问题,但是,实际上直至 12 岁时则仍大约有 1% 的人还持续发生尿床,而且尿床症状很有可能就一直延续到成人时期。随着年纪越大还持续有尿床现象的患者,其症状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而且痊愈的机会也越来越低,因此,儿童时期若能尽早接受尿床诊断并积极治疗,痊愈的机会便能增加。然而,依据国外报告显示,当孩童发生持续尿床症状时,仅有约 50% 的家长会带孩童就诊,因此,许多儿童错失及早接受治疗的机会。

导致孩童尿床的原因有哪些?

其实,导致尿床的原因包括各种生理或心理因素,或由多个综合因素所造成。睡眠时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大脑觉醒障碍、膀胱容量小、便秘、压力和遗传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尿床的原因。

膀胱就像一个由肌肉组织制成的小袋,可用以储存由肾脏生成的尿液。一般而言,在夜间的尿液产生会减少,进而使膀胱储存容量增加。当膀胱装满尿液时,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会将讯号先送到脊髓中枢,再传递到大脑皮质进一步产生尿意感(想排尿的感觉),以便在膀胱需要排空时醒来。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尿液的产生不会在夜间减慢,和/或大脑觉醒信号无法传达,使得夜间尿液产生和膀胱容量之间无法取得平衡,进而导致尿床。

因此,临床上认为导致夜间尿床的最常见因素主要可分为三类:

1. 夜间多尿症:睡眠时大脑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间尿液产生量过多。

2. 大脑觉醒中枢异常:夜间睡眠中当膀胱装满尿液时,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无法及时将讯号送到大脑造成觉醒,而是由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通知膀胱收缩及括约肌放松进行不自主排尿。

3. 膀胱过度活动:膀胱过度敏感或异常收缩,导致尿急、频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

少数孩童则因严重便秘,因此膀胱受到压迫而使得容量变小,也可能导致尿床。情绪问题如焦虑或恐惧亦可能造成少数孩童发生尿床的症状。遗传因素即父母或兄弟姐妹中会尿床者, 儿童尿床的机会也会是一般人的六到十倍。膀胱及尿道周围的肌肉发育未成熟,也可能增加尿床的机会。

依据国际间的临床指引以及最新台湾专家共识建议,五岁以上的儿童当发生持续尿床的情形,应考虑向医师进行医疗谘询。儿童在六足岁以后或是开始上小学时,如果还持续有尿床的现象,则应进行积极的行为调整或药物治疗,以免因尿床问题影响学龄孩童在社交和心理的困扰。

当孩子尿床时,家长可以做哪些评估?

当儿童持续发生尿床时,父母最重要的评估应该是先观察孩童在白天和夜间睡眠时的排尿状况。家长在带小孩就医之前,应该完成‘排尿日志(小便日记)’,也就是纪录全天 24 小时中孩童每次喝水的时间、喝水量(毫升数)、排尿的时间、排尿量(毫升数)。连续纪录两天 48 小时甚至三天 72 小时的排尿日志,可在就诊时帮助医师初步评估孩童尿床的可能原因。

当孩子尿床时,医师会进行哪些评估?

医师问诊后,通常会先对孩童进行非侵入性的基本理学检查,例如检查外生殖器构造、腰荐椎检查、直肠检查、部分神经系统检查等,先排除一些少见的先天性病因。然后会进行尿液检查,排除泌尿道感染的可能病因。一些儿童在治疗好泌尿道感染后,尿床情形也能获得有效改善。理学检查及尿液检查的结果,通常能帮助医师正确判断孩童尿床的原因,进而选择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或考虑进行其他评估检查,包括尿流速和残尿量检查、膀胱和肾脏超音波检查或尿路动力学检查等,以评估是否有其他潜藏的导致尿床的病因。

尿床的治疗应从行为调整开始

在进入药物治疗之前,医师应提供家长充分的疾病资讯及谘询,并先指导家长协助儿童进行日常行为调整,包含调整喝水时间(白天可以多喝水、傍晚少喝水、睡觉前不喝水,让晚上小便制造量少一点),并鼓励孩童多吃青菜、水果预防便秘。儿童每天的总尿量若用体重来换算,一公斤体重则以 30 毫升的尿量计算,因此,以体重二十公斤的儿童而言,一天只要 600 毫升尿量就算正常,因此合宜的饮水量也可能改善尿床的情形。

改变孩童排尿姿势也可能改善尿床的症状。因为女孩坐在成人尺寸的马桶上排尿时双脚往往无法着地,使得尿道周围的肌肉不易放松,导致排尿不完全。男孩排尿时的理想姿势则应身体略向前倾,双足着地张开且与肩同宽,可以使尿道周围肌肉放松以利排尿。因此,建议家中成人尺寸的马桶前能放置一张小椅凳,协助改善儿童的排尿姿势。

如果家长跟孩子的治疗动机很强,可以考虑采用尿床闹铃行为疗法。尿床闹铃是在内裤上面贴一个感应器,尿湿时会发出声响提醒儿童起床解尿的闹钟,以便逐渐养成儿童不需闹钟就能自行起床解尿。研究显示尿床闹铃成效佳复发率低,可惜在台湾不易购得,且其声响也会影响家人的夜间睡眠,当治疗动机不强时则难以持之以恒。

尿床的药物治疗有哪些选择?

当尿床的症状经行为调整后仍然无法有效改善时,依据国际间的临床指引以及台湾专家共识建议,第一线推荐治疗药物是睡前服用抗利尿激素类药物 (Desmopressin)。众多研究中已证实Desmopressin可有效治疗尿床,藉由其抗利尿激素类似物之作用减少夜间的尿液制造,减少孩童尿床的发生机会。

第二线药物则为是抗乙醯胆硷药物(如Oxybutynin)等。抗乙醯胆硷药物可以降低逼尿肌的活性,改善频尿的症状,增加膀胱容量,进而改善孩童尿床的症状。

当接受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后,尿床症状改善情形仍未达满意时,医师会依据所评估的造成该儿童尿床症状的可能因素,考虑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和抗利尿激素类药物的合并治疗。而当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和抗利尿激素类药物的合并治疗后,尿床症状改善情形依旧未达满意时,医师或许会考虑使用三环抗忧郁剂(如Imipramine)以减少膀胱的不稳定收缩,其抗乙醯胆硷之作用可能有助于增加膀胱容量,改善尿床。需注意Imipramine过量时可能会导致心脏传导障碍,且曾通报小儿致死案例,因此使用时须谨慎注意。

复健治疗可以怎么做?

针对尿道周围的骨盆肌肉放松不良的儿童,则可以考虑复健治疗。括约肌是人体控制排尿的开关,生理回馈放松法是在尿道括约肌附近放一个肌电图的贴片,在肚子放一个电极的贴片,来教导孩子感受骨盆肌肉收缩的强度并练习掌控收缩及放松的技巧。

什么状况会建议手术治疗?

因为尿床而需要做手术的患者不多,最常见的是尿道狭窄,或者膀胱颈狭窄。如果检查发现小便速度较慢,或者膀胱颈一直打不开,医师可能会建议做手术。目前这类手术多使用雷射来进行,比较不会留疤,成效也比较好,到青春期还持续尿床,或是小便流速不足时,需要进行手术机率较高。

半夜叫孩子起来尿尿,有效吗?

为了避免尿床,很多家长会在半夜掀起床叫醒儿童起床如厕,但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持之以恒,而且家长的睡眠品质不佳也可能影响次日上班工作的效率。理想的儿童尿床治疗,应是兼顾儿童及家长的生活品质及彼此的亲子互动,与医师密切讨论治疗方案及治疗目标,并持之以恒直到儿童尿床情形有效改善。

世界尿床日 (World Bedwetting Day)

尿床不是儿童的过错,尿床对儿童身心的影响往往被低估,因此,2019年5月28日的“世界尿床日”目的就是要唤醒家长们留意这个可能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议题,并鼓励家长与医师积极讨论并获得需要的帮助,以支持儿童的尿床情形获得有效的改善。

※本文由 照护线上 授权使用,未经同意,请勿擅自转载。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