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段关系走不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又为什么,我们很难离开一段婚姻?


图片|来源

文|周慕姿

觉知:丢掉你的裹脚布

捆绑你的是什么?

绮茵面对丈夫长期、多次外遇,且对待她相当不尊重、轻蔑,其实已经忍受很久。

绮茵说:“我觉得我们之间已经没有爱了。在家中,我永远是要待在家里照顾家、照顾小孩的黄脸婆角色,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处去,我其实已经厌倦这个角色。我自己有经济能力,也不觉得自己没他不行。但是我很在意社会对离婚女性的看法,连我自己都觉得,‘离婚’代表这个女性可能是失败的,而且,好像我是‘被抛弃的’。这些别人的眼光,让我无法忍受。’

从绮茵的例子,可以看到“自我的需求”如何被那些一直传承下来的裹脚布捆绑着,以至于无法做自己最想要的选择。

绮茵很清楚,自己已经不想留在这个婚姻里,不想被当成“工具人”。希望自己可以不再被轻蔑地对待,可以被尊重、被爱护,但却因为他人的眼光,而无法做出自己最想要的决定。

这时候,或许我们就应该把裹脚布指出来,了解它的面貌,清楚它影响我们的方式。

婚姻不等同于女性价值

就绮茵的状况来说,“裹脚布”有两个部分:女性若婚姻失败,就是一个“失败者”,以及,当离开一段关系时,女性容易觉得,或是被别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

但,这是为什么?男性为何不像女性,容易有这样的感受,或被别人这么评价呢?

社会上对女性的期待,是“必须经营一段成功的关系”,男性是“必须要有成就”,因此“离婚”,在社会眼光中,对男性而言,只代表他生命中的一个面向;而对女性,则可能等于她生命中几乎全部的面向。

婚姻的好坏,可能就影响别人对女性的定义。

但实际上,社会风气不停在改变。不过,有时候,最困难改变的,并不是社会,或是身边的人对女性的看法,而是我们内化了这个“裹脚布”,把它用来捆绑我们自己的内心。

如果女性自己也认为,“离婚”等于“失败的自己”,就会更放大他人对自己离婚的看法。

但实际上,以现在的社会而言,每个女性的长成,绝对都不是以结婚为前提去学习、培养的。

女性一样有求学阶段,培养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就职后,有自己的工作生涯,累积了经济能力,拓展了朋友圈……婚姻与孩子,其实只占了长长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果婚姻等同于女性价值,这不是很吊诡吗?

离婚不等于被抛弃

另外,关于“离开一段关系”,女性会感觉到自己是“被抛弃”的,似乎自己是比较无力、不好的,使得有许多女性更难离开一段关系。

即使那段关系让自己非常失望,却会担心自己不好,难以找到更好的关系,因此“没鱼,虾也好”地留在原地忍耐。

但实际上,“被抛弃”这个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加诸在女性身上的裹脚布。

例如,若饲养宠物的主人,丢下饲养的宠物不管,我们会说宠物“被抛弃”。父母丢下小孩不管,而小孩还小,还需要父母的照顾,我们也可能会觉得小孩“被抛弃”;可是,如果小孩已经长大,例如已经是三十多岁、有经济能力的男性或女性,而父亲已经六十多岁,父亲对孩子说“我要跟你断绝父子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觉得孩子被父母抛弃吗?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这么觉得,为什么呢?

因为比起父母,长大成人的孩子,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也能够照顾自己。特别是,若今天两人在平等的位置,关系断裂时,只会让人觉得“两人分开”了,而不会觉得“谁抛弃了谁”。

只是,不论是情歌、媒体的戏剧呈现,或是社会价值观的灌输下,当男性与女性分开时,时常会认为女性是“被抛弃的”。

这代表着女性一直是较为“弱势”的一方,不能照顾自己,甚至“只能被选择”。两边的优劣就在这样的裹脚布下,让女性不自觉地认为自己需要有一段关系,需要依赖男性,才能是一个“被社会肯定的人”。

但现在女性多半有自己的经济能力,甚至可能比男性更好,也有面对生活、解决问题,以及照顾自我与他人的能力。

当实质上,并非没有对方就会活不下去,又何来“被抛弃”之说?两人分开,也只不过是彼此爱的消逝,或是目标不同,无法相处的结果而已。

所以,当女性需要离开一段关系,记得,那与你的价值无关,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被抛弃,只是因为:或许你们彼此已经渐行渐远,不再适合,而这是你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所做出的决定。

列出捆绑你的裹脚布:那些“应该”与“一定要”

那么,要怎么知道,现在捆绑着我自己裹脚布是什么呢?

首先,我会建议你,先重新评估你现在的生活,思考有多少决定与选择,是因为“你自己真的想要”,还是“为了别人的想法、感受”等做的决定。

面对是因为“别人”而做的决定时,练习列出自己“害怕”的理由,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害怕这个?这对我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以绮茵的状况为例:

◆ 目前的生活,我是不满意的,状况是:

先生长期外遇,对我不理不睬,且对我态度轻蔑。我在家就像工具人,但又被绑在家里。

◆ 我真正想要的改变是:

我想要让自己快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要忍耐别人对我不尊重的态度。

◆ 我目前做的决定是:

留在婚姻里面忍耐。

◆ 我现在做的这个决定,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如果是为了别人,我的害怕是什么?

是为了别人,因为我害怕的是:我怕别人觉得我婚姻失败、是个失败者。我觉得自己很像是比较差的、是被抛弃的。

◆ 这个“担心”对我实质上的影响是什么?请详细列出。

回娘家的时候,可能必须面对邻居的指指点点、亲戚的询问,或父母的不谅解。别人可能会觉得我有问题或很可怜。

◆ 如果我做了我真正想要的决定,实际上会有的影响(结果)是:

可能需要面对一些不熟的人的询问或怀疑,但其实父母知道我的状况,对于我要离婚的事情,也是支持的。朋友其实也都站在我这边。不熟的人跟我的交集很少,其实也不一定很需要在意。

◆ 我是否可以因应或承受?

如果我自己能够相信:离开一段婚姻,无损于我自己的价值,或许我会更能因应这些别人的看法。

若你已夹在一个进退两难的情况,上述的问题,或许可以帮助你厘清: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捆绑你的裹脚布(从社会因承的价值观)是什么?

但若你并没有一个明显清楚的“问题”或“困境”,只是长期觉得自己在他人的期待、需求下疲累不堪,或是不停重复同样的困境,例如同样的人际关系模式等,我建议你可以用以下的练习,找出“捆绑你的价值观、信念”:

★ 我应该……

★ 我一定要……

★ 我不能……

以这些句子开头,找一个可以沉静下来、一个人的空间。做几个深呼吸之后,让自己开始书写。

请尽量自由书写,挖掘出你的“内在信条”。这些“应该、一定要”,多半都是后天的训练,是一种无形的裹脚布,影响着你的每个决定与作为。

努力挖掘,你会越来越了解你自己究竟被哪些东西“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