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为你读诗,用逝去之人的视角自白,抚慰在世的我们。

文|张绮容编译/赏析

玛丽・伊莉莎白・弗莱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1932)

不要站在我的坟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沉睡。

我是千缕微风吹,

是轻轻的飘雪,

是柔柔的落雨,

是成畦的吐穗。

我是早晨的静谧,

是优雅的疾飞,

是群鸟的回旋,

是夜晚的星辰。

我在花朵的盛开里,

我在安静的房间里,

我在鸟儿的鸣唱里,

我在可爱的事物里。

不要站在我的坟前怅望,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离去。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

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 am in a quiet room.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bereft

I am not there. I have not left.


图片|来源

【 作 品 赏 析 】

牛皮纸袋上的素人创作

本诗作者玛丽・伊莉莎白・弗莱(Mary Elizabeth Frye,1905-2004),是美国家庭主妇,三岁时失去双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从出生地俄亥俄州移居马里兰州。婚后丈夫在此经营服饰业,她则莳花弄草开设花店。

一九三○年代,反犹主义风起,在德国尤其猖獗,德裔犹太人因此流亡他乡避居,包括美国在内。玛丽不顾当时因经济大萧条(1929-1939),排犹声浪日渐高涨,毅然收留德裔犹太少女玛格丽特・施华蔻(Margaret Schwarzkopf)。

1932 年,施华蔻母亲病危,无奈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变本加厉,1933 年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上台后更展开犹太人大屠杀,施华蔻回乡奔丧无望,满腔悲痛只能向弗莱倾诉。

弗莱听施华蔻哀叹自己连站在母亲坟前哭泣的机会都没有,顿时文思泉涌,随即在牛皮纸袋写下这首小诗,起句就是“不要站在我的坟前哭泣”,安慰施华蔻逝者已化作她身边的微风、白雪、阳光、星辰,告慰生者无须伫立于坟前落泪。广为传诵至正式付梓。

本诗共 16 行,每行八个音节,格律接近抑扬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尾韵韵式为 AABBCCDDEEFFGGHH,每两行构成一组对句(couplet),开头和结尾连用三个否定句,强烈反对生者对逝者垂泪,宛如严母在训诫女儿不许哭,中间六个对句则换上肯定句温柔宽慰,殷殷期盼女儿在昼夜交替、四季更迭中缅怀母亲。整首诗用字简洁、情感真挚,虽然未曾公开出版,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1995 年, 英国军人史蒂芬・柯明斯(Stephen Cummins)在北爱尔兰遭共和军炸死,遗物中有一封信,信封上写着“献给我的挚爱”,信笺上则抄写了这首〈不要站在我的坟前哭泣〉,柯明斯的父亲因此受邀上英国广播公司朗诵这首诗,悼念所有为国捐躯的青年,在英国引发广大回响,短短数周便有三万多位英国民众请求英国广播公司刊行这首诗。

当时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书蠹”(The Bookworm)正在票选全国最受欢迎的诗作,最高票的前一百首将集结成册出版,〈不要站在我的坟前哭泣〉虽然来不及入围,但却收录进隔年出版的诗集《英国最爱诗选》(The Nation’s Favourite Poems)。

编辑在〈前言〉表示此诗虽未参赛、也不清楚作者是谁,但因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不啻为英国最受欢迎诗作,因此将全诗刊行于〈前言〉中,这是书中最显着的位置,列于第一高票吉普林(Rudyard Kipling)的诗作〈如果〉(“If”)之前,亦是本诗第一次付梓。

〈不要站在我的坟前哭泣〉问世后,于无数告别式上为人朗诵。从 1938 年美西战争退除役官兵追思会,到 2001 年九一一事件纪念会,六十多年间,这首诗作抚慰了一亿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