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或愿不愿意承认,人,就是一再寻求他人认同的生命。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博他人眼球,都在抢版面,而其中藏有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或愿不愿意承认,人,就是一再寻求他人认同的生命。政治不正确的说法,就是做了一堆事,不过是为了博取他人注意,彼此只是程度差异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贬义说某人“很歇斯底里”,不过是想指责“他在演”、“博眼球”、“抢版面”──要不然我们怎么会有“烂瑜冲树”?──因此可以说,歇斯底里的本意,无非就是想吸引他人注意与认同的倾向 [1]。

事实上,若自我够诚实,人们会发现自己在生活里常常“做得太多”,不论是为了刷新自己的存在感而提高音量、不经意地在交谈中表达自己的见闻或成就、一再挑起八卦话题来串场,甚至是故意不跟别人打招呼或过度礼貌,也是其中之列。

而今天社交媒体充斥各种“吸睛”的影像,从文青型帅哥美女、露肉的男神女神、到假鬼假怪的各种网红⋯⋯没有人不是为得到按赞分享而贴文的,所以这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时代。只是,人为何要一再的渴求注意与认同呢?

“诱惑他人,从小做起”:要求注意与认同

让我们说一点点理论,因为“渴求注意与认同”是一道心理学的问题,而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成立,按精神分析师 Reik 的说法,是人因为分裂而能够达成“自我观察”,就是“主格我观察受格我”(The “I” observes the “Me”)[2]。

不过,人不是一开始就学会自我观察,因为他最初对自己没有概念,就像小婴儿牙牙学语时,妈妈不能教他讲“你叫家明”,却要说“我叫家明”,可见这时候他还没有主格我与受格我的区分。

推荐阅读:“越渴望人陪,越孤单”能忍受孤独的人,是知道接纳自己比找伴更重要

然而,小婴儿从小就会观察周围的他人,而且是观察到大人们或多或少,会因为他的一些表现而注视他、给予回应;换言之,小婴儿是由于发现到“他们”正在观察“自己”,后来才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渐渐达成自我观察。

这时候,他开始思考大人们的动作与反应:他们喜不喜欢我?是高兴或生气?我是不是他们带着笑容的眼神中的好小孩?⋯⋯“观察”从此跟“评价”的感觉相连──“主格我评价受格我”──事情亦从此被赋予价值而二元化。这些“评价”最初从父母亲的眼神中表达出来,后来被小婴儿内摄(introject)成为自己的一部份。所以:

我们从襁褓时期就学会做尽各种展演,以诱惑他人的目光,力图征服别人,得到他对自己的爱

因此,一旦今天得不到注意与认同,这种感觉就潜意识地连结回小时候(1)观察父母时,认为他们不喜欢自己的目光,或(2)从小自我评价而不满足于所得到的注意;从而对自我认同产生焦虑起来,或总是贪婪地希望得到更多。如是者,不满的人们就会做更多展演,在最坏的情况下以会欺瞒与控制等,来试图得到注意与认同。


图片|来源

网红与粉丝的关系:彼此的附加价值

从小婴儿开始就诱惑、吸引注意与获取认同的歇斯底里质地,我们不禁想到网红与粉丝的关系,到底是谁需要注意?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要解除自我不满,就需要一种“附加价值”[1]!

好比人们追踪某位 IG 网红,在版面留言或私讯给对方。如果网红回覆了,粉丝自己彷佛就得到某种别人得不到的附加价值而满足,因为这就是一种注意与认同。与此同时,粉丝潜意识中也嫉妒他是网红而自己不是,因为直接得到认同的人是他,而自己所得到的认同是需要先付出关注的。

因此,网红要是哪一天已读不回、略过留言、回应的热度不如往昔,潜意识中在嫉妒的粉丝,便开始想像对方可能默默讨厌自己、拒绝满足自己的期待。这些想法回到自我观察或评价中,便是“你看你多烂,曾关注你的网红都不理你了”,最终演变成一种没有人愿意喜欢自己、认同自己而失落,产生忧郁的苦闷感受。简言之,就是没有一个愿意成为弥补我的空缺感的人。

然而,事实上许多网红也跟粉丝经历类似的事,即他同样在索求一种“附加价值”,那显得自己“天生”就跟别人有点不一样,能够和值得吸引更多目光注视的价值。再者,他也会嫉妒得到更多粉丝留言与私讯的网红──即便他绝少回覆讯息,因为得到的认同就不再贵重,他只要还未得到的──哪一天照片的按赞和流量不及预期的时候,心里就开始担忧,因难以忍受失去粉丝的关注与认同,最后他来到忧郁的苦闷之中。

而为了处理这个忧郁的空缺感,他就会回到潜意识小时候观察父母的反应般,思考到底要怎样展演才能诱惑到更多目光:多语症,图文不符的多语,或脱掉衣服,吸睛为重。

推荐阅读:给自卑者的阿德勒心理学:就算过去很糟,你也能重新决定未来方向

因此,即使网红与粉丝的关系,也许是生活中最明显的歇斯底里式关系:一者以潜抑嫉妒的方式,辛苦换来被认同的“附加价值”,一者则以否认所得到的实为自己渴求已久的方式,忧虑地留住被关注的“附加价值”。

把目光与认同,留给自己

由上文可见,即便再文青、正能量、励志、做自己的文字,或符合资本主义社会供求逻辑的健身猛男或窈窕魔女的“冰淇淋照”,在某种起源的意义上,其实就如同渴求注目与认同的小孩,发出诱惑式叫喊与脱掉让大人们兴奋的衣服。而追逐这些炫目影像的人们,内在也同样渴求被关注。所以说,歇斯底里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

因此,是时候放下对大吼大叫的歇斯底里女人的标签,好好承认我们就是一个就有着歇斯底里倾向的人,同时,及早认清那些只在意你有没有给他按赞分享留言送礼物的缺乏认同者的存在(如果你有被这种“附加价值”关系所迷惑和困扰)。简言之,请试着把目光与认同,留给自己。

不过请放心,诚如精神分析师 Marie 所说 [1]:

如果没有歇斯底里,人生将索然无味。正因为需要得到认同,人们才有动力去引诱、创造、发明及追求所有能为我们排遗无聊的人事物。

笔者从来不是甚么“放下一切”的虚无主义者,因为没有一点歇斯底里的倾向,我亦不会书写。同样,要不是歇斯底里的倾向,台湾单口喜剧演员曾博恩(旧艺名:钢钢)就不会好奇怎么拥有许多同志粉丝的自己,却未曾收过任何一张屌照──作为异性恋的他,认为收屌照算是一种网红必经之路的成就解锁 [3]。

因此,歇斯底里的倾向竭力抵抗无聊,让人们有动力去创造,一如博恩能够创造“收屌照”的脱口秀片段,让正在收看的你我排遗无聊,使平淡的生活中多了一份趣味。所以我想重点是,先看见自己的才能,我们才能真正的创造、发明、追求属于自己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