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Friend Zone”?对于那些不想与朋友进入恋爱关系的人,会将他人划入“Friend Zone”。那么,这时我们该怎么面对这种棘手的情形呢?

文|KY 作者/缩飞,编辑/KY 主创们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在一个好朋友的婚礼上,我曾经听到过一段很动人的新人结婚致辞。其中一位新人是这么说的:“很幸福,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结婚了。”


图片|《我们不能是朋友》剧照

我们可以看到朋友关系与罗曼蒂克关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相反来说,能够与自己最好的朋友开展一段罗曼蒂克关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向自己喜欢的人表明心意的时候,有些回覆却是以“朋友之名”来拒绝的。他们往往会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

今天,我们就想和大家来聊一聊“friend zone”。friend zone 指的是:在两方的人际关系中,有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罗曼蒂克的感情。但因为种种原因,另一方却希望维持“做朋友”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方就陷入了 friend zone。 

在中文中,friend zone 还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汇出现,所以我们暂且用英文词汇来指代这种人际关系中的特别现象。要注意,friend zone 是一个比单纯的“友情”或者“爱情”要复杂得多的概念哦。

为什么人们会进入“Freind Zone”?

在了解为什么人们会进入到 friend zone 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friend zone 到底包含了哪些涵义。

当人们向自己心仪的人表达心意时,却收到了一个貌似答非所问的回应——“我们还是做朋友吧”。这个微妙的回答既不是完全肯定的,也不是完全否定的。事实上,friend zone 本身就包含了双重含义。 

从本质上来说,friend zone 就是“对于罗曼蒂克关系的拒绝”。即使包裹上了“做朋友”的糖衣,friend zone 依然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拒绝的形式(Gion, 2017)。而社会拒绝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心理,甚至生理上的真实痛苦。但与直接拒绝不同,将他人划入 friend zone 往往是当事人有意识地想要降低他人痛苦的做法。

而 friend zone 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肯定了双方在“熟人——朋友关系区间”上的连结。为了能够更好的分类人际关系,人们对于既不是亲属又不是恋人的关系,往往会以“朋友”解释(Grace& Muehlhoff, 2016)。所以“做朋友吧”也许不是真的肯定了“友情”,而仅仅是对人际关系中连结的一个肯定。

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人会选择以 friend zone 来回应他人的心意。这种做法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刻板化的社会礼仪认为,“拒绝”都是不善意、不礼貌的(O'Malley, 2011)。作为一种形象管理的策略,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以朋友之名”来粉饰自己的拒绝。另一种可能的原因就是,当事人也会真心希望对方少因为自己受一些伤害。


图片|来源

对于很多“被 friend zone”的人来说,他们也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彼此能够成为很熟悉的熟人或者亲密的朋友,却不能进一步发展成罗曼蒂克关系。

双方互相的“性欲望”(lust)、“吸引力”(attraction)和“依恋”(attachment)是建立罗曼蒂克关系的基本三要素(Fisher, 2004)。

  • 性欲望(lust):性方面的吸引力和渴望。
  • 吸引力(attraction):心理上的吸引力和形成稳定关系的动力。
  • 依恋(attachment):相互之间的连结感、安全感和责任感。

研究罗曼蒂克关系吸引力的心理学家 Jeremy Nicholson(2013)进一步指出,只要在这三要素中缺乏一个,就可能被划入 friend zone。

“性欲望”和“吸引力”往往是原始的、不能完全受主观控制的感觉和情感。人们往往无法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是否被吸引或者被性唤起(Nicholson, 2012)。 而人们却往往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出“依恋”的情感。比如说,人们会有意识地选择和谁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是有意识地选择与一个“安全可信”的人相处。

所以在 friend zone 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他真的是我的好朋友,但我不想和他发生任何性或者罗曼蒂克关系”——这可能是缺乏“性欲望”,但存在“吸引力”和“依恋”情感的关系。

除此之外,friend zone 是一个存在多种可能性的复杂情况。有可能是彼此的关系中只存在“依恋”,从而形成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彼此的关系中只存在“性欲望”,从而形成一种“炮友”(friend with benefit)的关系。

与喜欢的人“做朋友”,会不会伤害到自己?

正如我们说过的:friend zone 是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进入到 friend zone 到底会不会让自己受伤害,取决于这段关系中的双方。

说出“我们做朋友”的这一方:

即使当事人会选择“以朋友之名”试图降低给他人带来的伤害,friend zone 的存在,本身就必然会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

真正有效降低这种伤害的方法,应该是当事人“清晰”地传达出“自己当下对于两人关系的真实看法” (Gion, 2017)。 这里的“清晰”包含了两个维度:

  • 对自己心意的清晰:确定自己现在以及未来,真的完全不想与对方发展出罗曼蒂克关系。

  • 表达的清晰: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上都明确传达出“做朋友”的意思。在语言上,明确表明彼此的“朋友关系”。在交往时会使用朋友之间应该使用的语言和称呼。

在非语言的表达上来说,不做超出友情的肢体接触。也不会超出朋友关系的范畴干预或者参与对方的生活。同时不会接受和允许对方一些超过友情的边界突破——可能是性范畴的、也可能是经济或者情感范畴的。

由这两个维度的“清晰”,演化出了 4 种 friend zone 当事人的状态。 不同的状态,也会给“被划入 friend zone 的一方”不同的影响。

  1. “心意模糊,表达模糊”=完全不明晰的自然状态
  2. “心意清晰,表达模糊”=“利用——被利用”关系
  3. “心意清晰,表达清晰”=真实的友谊
  4. “心意模糊,表达清晰”=平等、尊重的良好关系

1. 心意清晰+表达清晰

当事人能够清楚地明确,自己对于对方没有罗曼蒂克之情;在表达上,也能够将这个意思准确的传达给对方。

对于“被划入 friend zone 的一方”来说,这种情况也可能是最好的一种。虽然他们在短期内一定会因为被彻底拒绝而感到失落。

但这种清晰的表达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定——是坚持继续对对方怀有罗曼蒂克的爱意;或是接受现实维持彼此的友情;甚至是因为伤心失落而中断两人的任何联系。

从长期来看,对方的清晰传达能够帮助人们尽快走出这段感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心意清晰+表达不清晰

还有一些人明明对于自己的心意是很清楚的——他们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对方发展出罗曼蒂克关系。但是他们会有意的在表达上含糊其辞。利用 friend zone 来作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去暗示对方:“我们的关系还是开放的”。

这种模糊的答案其实是利用“暗示”去完成有意的操控和利用。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包含着“社会交换”,而 friend zone 就预示了不公平的施予——收获关系(Conyers, 2015)。一方以朋友之道对待对方,而另一方以恋人的方式相处。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会以“潜在恋人”的身份去接受对方的付出,而同时又不用相应地承担作为恋人的义务和责任(他们只需要承担作为朋友的义务和责任)。

在生活中,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常常被称作“备胎”关系。不过,这种非良性的依赖共生关系反而可能是十分持久的。也就是说,一方需要对方在实际生活上的付出和好处。而另一方愿意为了“模糊飘渺的可能性”不断地刷新底线、继续付出。

在这种有意识的操控中,“被做朋友”的一方可能会面临心理和实际资源的剥削和利用。

最近新上映了一个综艺节目《请与这样的我恋爱吧》(是的,努力学习综艺的 KY 小姐姐是我了),里面有个小哥哥说:


图片|《请与这样的我恋爱吧》节目截图

看完正在写这个稿子的我就哈哈笑了,“逼”有很多微妙的方式。一些细微之处的暧昧,比如“不拒绝”,其实就是长期吸引付出的一方无法退出的方式。

3. 心意模糊+表达模糊

比起有意识的拒绝或者是操控,friend zone 还很有可能是因为当事人既不明白自己的心意,也没有有意识说明现下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给予了双方一个模糊不清,甚至前后矛盾的关系。比如说,明明说了要做朋友,但是却在深夜酒醉时亲吻对方。

这种完全不清晰的关系状态可能是真实的,但被这样对待的人,难免会受到七上八下的煎熬。

4. 心意模糊+表达清晰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能绝对肯定自己的心意会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他们依然有意识地做出努力,明确表达出“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心意究竟是什么”。

虽然这样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模糊的,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更加困惑。但是通过真诚的沟通,他们给出关于自己足够多的真实信息。这种真实表达自己心意的举动,给予了对方更好行使自主决定权的机会。对方会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处境,从而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去做出选择。

比起“心意模糊+表达模糊”来说,选择将自己模糊的心意清晰地表达出来,本身就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被做朋友的一方:

friend zone 会不会伤害自己,还取决于“被做朋友的一方”在获得“做朋友”的答案后,对于这个答案的理解。

有一种情况是,把对方的回答作为最后答案。在基于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开始接受自己的身份定位并做期望管理。他们可能会选择降低对方的期望值,而自己也选择不以“恋人”的身份付出。

这种情况虽然在理论上能够降低人们的痛苦,但在实际操作上依然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人们会把这种“期望管理”的愿望当作一个借口,放任自己继续深陷在这段感情当中。

另一方面,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方某个小举动,就告诉自己“他一定还是喜欢我的,现在的状况只是暂时的。” (Hosie, 2016)。

除了认定对方的答案是最终答案,“被做朋友的一方”还可能对 friend zone 有别的理解。他们可能认为 friend zone 只是关系的一种过渡,将 friend zone 作为发展关系的一种策略。这也是抬高自己期望的一种做法,可能会在无法收到回应时,导致更高的失望。

同时,这种高期望会促使人们加倍地付出。对方可能会不接受这种付出,甚至因为人际压力而疏远这段关系。

“被做朋友了”,怎么办?

首先,我们都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不管说出“做朋友”的人是出于什么动机,被 friend zone 都是一种社会拒绝,可能给人们带来潜在的伤害。这需要我们设立清晰的个人边界,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图片|来源

在对方说出“做朋友”后,不论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么暂时就需要与对方划清作为朋友“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的边界。这个清晰的个人边界包含了心理层面和身体层面。

在心理层面,人们需要接受“朋友”这个设定。并且明白从朋友的标准来看,自己可以从对方那里期待什么、允许什么和付出什么。

而在身体层面,人们也需要划清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超过“朋友范畴”的。比如说,如果你并不认可“朋友之间也可以存在性关系”的观点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在“被做朋友”的情况下继续与对方发生性关系。

其次,人们需要尝试去了解对方的真实心意。“我们做朋友吧”这句简单的阐述下可能包含了太多的复杂意味和情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心意的不明确”,也可能是因为对方的“表述不明确”。但其实人们需要更加准确的信息,去帮助自己理性地判断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

如果对方真的尊重你、并且在意你们之间的这段关系,他是会明白即使坦诚地说出“我不清楚现在自己的状态”也是一种选择。重点在于“真实”和“沟通”。

最后,如果在沟通之后,你明白这段关系到底是什么状态也作了相应的尝试。但是这段关系依然让你觉得痛苦,那么可以尝试把关系降级到熟人关系。

退步不见得就意味着放弃。如果这段关系真的被双方珍惜的话,对方也应该在关系明显冷却后主动联系和维护。不管是真正的友情还是罗曼蒂克关系,关系都是双向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如果他是你值得珍惜的人,无论他是想把你当作好朋友来珍惜,还是真的对你有着某种还不明确的眷恋,他都一定会在行动上让你看见他的真挚。为真挚感动,不要自我感动。

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 friend zone。真实地看清自己和他人,才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