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 feminine (女性化)’这种形容词有损女性,相反地,觉得女生就应该接受自己先天的女性特征 。”女人味和女性主义,真的互相抵触吗?

文|胡芩

前几年义大利朋友要出一本新书,我问他内容关于什么? 他说,是集合多年生活在亚洲(东南亚)得到的心得 — — 探讨“为什么亚洲的女生比较有女人味?”

我听完他的概念之后无法认同,对方对于“女人味”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男人视野中,好比民初的徐志摩诗中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或许大部分西方男人对于亚洲女人的印象就是温柔、听话且羞涩,但这就等同于“女人味”吗?

身为女人,不用太在意男人所评价的女人味

其实女人味本身不是一个很具体的形容。

根据维基百科:女性化或女子气、女人味指的是某种行为或事物体现出来的、令人联想到女性化印象的现象,它不单取决于生理特征,在不同文化中也会有不同的、具象或抽象的表现形式。女性化的行为或事物一般可以与男性化的行为或事物形成鲜明对照。

女性化是相对于男性化的特征,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日,大多数对于女性的描述都还是来自于男人的观点。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也提到,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文化建立出的产物,女性一直被迫活成男人理想中的女人形象。

因此,有些女性很排斥被形容有女人味,她们觉得这会降低身为人的独立性,有损自己偏向女性主义的一面。其实也是女人们并不认同男人所喜欢的温柔、听话,而男人的看法并不能完整表述“女性化”。

身为独立的女人,不需要过度解读那些关于性别表征的形容。

我并非认为“ feminine (女性化)”这种形容词有损女性,相反地,恰恰觉得女生就应该接受自己先天的女性特征 。

有段期间,女权运动者推广女生也可以站着“方便”,把女性天生的身体构造看为“弱势”,这样想学习男生行为的心态,就不是真的了解“女权”。

她们因认为男性较具有优势,才学习男人的行为模式。但身为女人,首先应该认同自己的生理状态,才能追求内在的独立性。


图片|来源

女性主义,并不是要去除女人味

这个问题,早在七十年前的欧洲就已讨论。

女性主义始祖西蒙波娃打破过往的女性刻板印象,讨论为何女人必定要按照恋爱、结婚和贤妻良母的三部曲来安排人生?女人和男人本质上有甚么不同?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基础是甚么?

延伸阅读:【如果你想】理解女性主义!五个推荐给你的女力 IG 帐号

西蒙波娃认为女性不需要按照常规的套路生活,她的父亲原来想要的是儿子,而索性她当成男人来培养,因此有了与当时女性不同的观点,成为“女性主义”却也没消除她外在的女性形象。

而西蒙波娃出生的那一年也恰好是义大利的蒙特梭利女士( Maria Tecla Artemisia Montessori )创立了现今几乎全世界的孩子都使用过的蒙特梭利教学法。她出生于1870年,高中念科学学院,之后进入医学大学专研胚胎学和进化论,成为医学博士。

她在医学与教育学的成就即使是放在今日都是少见的,蒙特梭利是一位专业又追求自我的女性,终身未嫁且拥有一位儿子,她的生活不按照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规范。若你Google其照片,则会看到她穿着标准的女装,女性化的穿着并没有损害到她的成就。

因此,女性化与是否为女权是完全不抵触的。

再举一例:二战时期的义大利第一女记者法拉奇(Oriana Fallaci)也是标准的传统女性穿着,她总是穿有腰线的洋装展现女性魅力,跑遍第三世界报导女人的故事,她愿意温柔的对待自己爱的男人,同时也跳脱了波娃在《第二性》讨论的女人常规生活。

这些优秀的女人并不会为了表现独立性而故意忽略身为女人的魅力,亦从没利用“男人化”的包装来追求人生的成就。

真正有自信的女人,是能够承担起“女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