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难回家哭诉时,你打算怎么做?作者凯若说: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爸妈负责安抚情绪。你觉得呢?

认真父母们的苦恼

周末夜,竟然不约而同地收到两个苦恼妈妈朋友的讯息。妈妈 K,有个和我家女儿一样十四岁的女儿,“最近女儿回家就是抱怨学校和某位同学,我努力聆听,忍了很久才终于说了几句话,她竟然从餐桌站起来就冲进房间,还对我甩门!”

另一位妈妈 D 的儿子刚满三岁,正值“应该”很喜欢爬上爬下的年纪,但她的儿子只要接近同龄孩子最爱的绳索架,就哇哇大叫要妈妈抱,碰都不碰!“我每次都故意故作镇定很开心地带他接近,但他就是很怕,我也不知道他在怕什么!而且我牵着他过去,他还哭得更大声。我担心他这样会太胆小,这样每次抱他会不会变成‘妈宝’啊?”

她们都问我“怎么办”,然而我并不认识这两个孩子,也不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该要怎么办,我想妈妈们应该是比我清楚得多。我想就和妈妈们聊聊天吧!很多时候,妈妈也只是需要个情绪支持,吐吐苦水的对象而已。

妈妈 K 说,她其实是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总是“负面思维”,很希望她学着“正面思考”,但也知道该要聆听,哪知道忍住不说话这么久,才讲了一句“别这么负面啊!”就被女儿甩门,她觉得实在很冤枉也很受伤。而妈妈 D 则是因为婆家的人总是说:“这男孩怎么都没‘男孩样’?这也怕,那也怕!就是因为喂母奶太久,太黏妈妈”,虽然她理智上知道不该因为这些话而改变对儿子的态度,但她有时看到儿子害怕的模样,就自然而然会担心自己太“宠”儿子了。

其实,这两位妈妈们,都是很疼爱孩子,也很认真教养的母亲。但他们都过于认真想要“帮”孩子,想要“教”他们怎么面对问题,却把状况给弄得更拧了。其实,孩子此时需要的,或许不是解决方案!

无论大人小孩,有时只是要“讨抱”而已!

我同时用键盘回覆着她们,说:“有时候我们跟老公抱怨家事好多,孩子好吵,工作好烦,只是讨个安慰吧!这时老公如果给我们一堆解决方案,还说‘怎么不这样做’、‘怎么不那样看’,我们是不是会觉得更生气啊?”,这时候其实老公只需要说句“辛苦了!”或给个拥抱,根本不需要给什么方法,我们还是有能力面对的。“讨拍”和“讨抱”就是这个意思啊!

不管大人孩子,我们都有觉得烦恼或害怕的时刻,而很多的问题,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只是需要“感觉被了解”和“感到安全”后,才更有力量去面对,对吧?

成年人尚且都偶有这种时刻,而话还说不清楚的孩子,以及贺尔蒙高张的青少年,比起我们更不知道如何“理清楚”自己的情绪,好好说出自己的需求,更需要身边的我们多表达“情感”上的支持。至于这些要面对的问题,自然在他们感受到安全与温暖时,能够在我们的陪伴下渐渐长出自己的“抗体”的!

这倒也不是说就完全不理会孩子学习或成长的需要,只是就像我们自己面对许多事,不也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思绪”的吗?有时,过了一天两天,当我们不是身处在那样混乱的负面情绪时,再来讨论或研究事情怎么解决,是更有智慧的做法。

推荐阅读:“我不是你的附属品”控制型父母下,急着想“长大”的孩子

一天晚上,女儿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而情绪暴走。我原本准备了很多“妳不能这样乱发脾气”与“这样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的大道理,但走入她的房间,看着她气鼓鼓的模样,我想这绝对不是个“讲道理”的好时机。我就坐在她的床上,两人安静地看着房间地板五分钟之久,脑中想着的是自己青春期时乱发脾气的模样。我不记得当时为什么那么气,但我还记得那些两人甩门狂吼的画面。我想:“如果当时别与妈妈真的吵起来,应该会好很多吧!”

于是我决定,安静地起身走出她房门,先睡觉去。

隔天睡饱饱了,两人似乎都觉得什么事也没了!如常生活。当天下午,女儿突然在逛街的时候对我说:“我不知道最近怎么了!昨天就很容易发怒。”我笑笑没说什么,我想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但人总有无来由的情绪,我十分相信她也不喜欢乱发脾气的自己。少了一个晚上的争执,得到了她自己的一句反思,我想应该还算值得。

我很喜欢一句话,就是当妈妈的三个要诀:静、弱、慈。

静,代表的是不先抢着说话,先静静聆听,好好观察;弱,代表的是别处处为孩子出头,总为孩子搬走路上的石头,要让孩子反过来认为自己够“强”,得以解决自己问题之外,还能帮忙家里分忧解劳;慈,则是仁慈而有爱,有一颗温暖接纳孩子的心。

这样的母亲,绝对不是真“没办法”的妈,反而是有能耐“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与手,控制得住自己情绪,真“有办法”的母亲啊!这真的不容易,但我们逐步进化,也努力修炼。


图片|来源

孩子的挑战我们或许帮不上忙,但他们需要爸妈给的温暖

看着我自己的两个孩子,就正在这样两个阶段。我有时想想他们要面对的人生课题,真的是吓人的多!

推荐阅读:别急着把孩子拉进“现实”世界,顺其自然的教养让两人更快乐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身体正在快速地成长,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到哪,有时会过头地冲,所以跌倒受伤,有时又会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只如此,他们还开始注意到了身边其他的小朋友。或许妈妈 D 的儿子就是因为看过其他小孩从上头跌下来,所以害怕。也有可能是他认为自己做不到,却一直被勉强着去尝试,更觉得恐惧。

这时候的孩子,“妈妈”通常是他们的“Home Base”,当他们感觉到害怕或威胁的时候,就是去抱妈妈!我的儿子,有时自己玩一玩就突然叫声“妈妈~~”跑过来熊抱我,当我用力地回抱他十秒钟后,通常他也就蹦蹦跳跳地继续回去玩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我把这种动作看成“回母舰充电”,所以他来抱我,我就温暖地抱他。曾经看过儿童心理学的书籍里头说,越是感觉到自己可以随时被拥抱的孩子,越有勇气独立面对挑战。这也给了我更深的信心:拥抱我的孩子,绝对不会让他们过度依赖,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有力量,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虽然语言能力足够,却有着太多生活与身体的变化,让他们难以很简单地表达出当下的情感需求。我的女儿已经比我高一个头,生活起居都能自己打点,但她偶而又会回到两三岁的状态,需要比过去更多的拥抱与温暖,让她知道自己有个“城堡”随时都能回去歇息取暖。

他们要面对的这些“重要人生阶段”,有很多的挑战是我们无法“帮”他们走过的,甚至,最好我们别插手太多,在旁边看着,当个有点距离又随时在旁的“监护人”就是了。“温暖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把问题留给他们自己面对”,是我常常要提醒自己的。

别因为太想要“拨乱反正”,而用对他们不一定有帮助(或听得进去)的建议“轰炸”他们。更别因为想当个“好妈妈”,或怕自己是个“坏妈妈”,所以就像是手持着“遥控器”般地想要控制他们的思想与行动。

“家庭”最大的作用,在于给予“心里的力量”,至于许多人生各自要面对的挑战与课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运用这些力量,长出“能力”来吧!

然而我非常清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这时候,就找个妈妈好友吐吐苦水,而且记得提醒她们:“就听我叫一叫就好!”。当感受被理解了,被温暖了,隔天早上起来我们又会是一条好汉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