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一直被社会所避讳,因此存在许多对自杀者的误解。为什么要伤害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心理师告诉你。

文|邱淳孝 谘商心理师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想自杀,而大多数的人因为不理解,所以产生恐惧,也因为恐惧,所以会想逃避,会想轻忽与淡化其重要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遇到有自杀危机的人时,会脱口而出:“他只是在吸引注意力,不要理他就好。”“既然他想死,不如去死一死。”“不要想那么多,人生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想想你的父母吧!”

不过,这些言论在想自杀的人耳里,都非常刺耳,但那也是因为大家对于自杀,充满了恐惧与不了解。

推荐阅读:只会加油、努力、好起来?面对忧郁症患者,关心请换种方式


图片|来源

一、自伤不等于自杀

首先,要区分自伤与自杀的不同。这两者同样都是一种自我伤害,相同之处,是都有严重的情绪困扰,以及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低落;但背后的动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自伤的人,主要有几个动力:

(一)控制感

“当我用刀子在手上划出一道伤痕的时候,我顿时觉得,身体里的一些脏东西,好像慢慢地流了出来。而在那瞬间,有一种非常非常放松的感觉。好像我所有的烦恼,在那一刻,都已经不再重要⋯⋯”

这是一种在心理上看起来很吊诡,但却是非常多有自我伤害的人,曾经描述过的一种体会。而我认为,之所以自我伤害能够达到某种程度上情绪宣泄的效果,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自我伤害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某种“控制感”。在一个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心中,往往会觉得事情是失控的、情绪是失控的、伤害是不断出现的,或许自己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身体──我能创造自己的伤口。

(二)转移注意力

第二个原因是,透过这种强烈的刺激,来转移注意力。透过肉体的痛苦,转移心里的痛苦。

不论是自残、撞墙等,透过强烈、外在的刺激,造成具体身体上的痛苦,而这种身体上的痛苦,能够让自己把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而可以暂时地不用感觉自己心理上的痛苦。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是让情绪得以宣泄的其中一个原因。

推荐阅读:为什么割腕?之所以伤害自己,是为了抵挡内心痛苦

(三)感觉自己的存在感

在一个有强烈痛苦情绪的人心中,往往有个习惯,就是会给自己打麻醉针,以减缓心中的痛苦。那痛苦可能是被霸凌的痛苦、父母离婚的痛苦、对自己很自卑或自我否定的痛苦、人际孤独的痛苦。

无论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因为找不到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所以就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不要感觉”,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情绪隔绝”的机制。

但是“不要感觉”,并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而且一个“不要感觉”的人,关掉了痛苦,也关掉了快乐。会感觉自己像是行尸走肉、像是个空壳子一样。整个人空空的,失去了存在感。

而这时候,若能在自己的手上创造出一些伤口,创造出一些痛感,那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好像还活着。

(四)吸引注意力

最后的一个动力,是吸引注意力,但其实“吸引注意力”并不是每一位自我伤害的人都会有的动力。

反过来说,在我的经验中,其实大多数的人,并不希望自己自我伤害的事被发现。因为大多数会想自我伤害的人,对自己很没自信,也会特别在意他人的眼光,因此一旦被发现自己自我伤害,必定会招来身边的人过度的关心或是责骂。

对自己自我伤害的行为,也带有许多羞愧感,所以若割腕,他们会选择在手臂内侧、大腿内侧、衣服遮住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比较不被发现。

当然,也有另外一类的人,可能在意识或潜意识上,希望透过这种方式,让身边的大人们,知道自己正在痛苦。所以,他们以一种自我伤害的方式,变相控诉着身边的人:“你看,都是你们害的,让我这么痛苦”,又或者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可以因为伤害,而被注意到。


图片|来源

二、自杀

而自杀的人,背后则是不一样的动力。

(一)想解决自己的痛苦

想自杀的人,并不是真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想要结束自己的“痛苦”。

例如有严重的失眠困扰或是高敏感的人,会过度地受外在环境、声音影响,导致自己总是在高度警备状态;又或是从战场上退役的军人、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他们会在脑海里不断重复着一些创伤的画面。

当然也包含严重的情绪困扰,如忧郁症、躁郁症、思觉失调症,或曾经历重大事件,例如成功一辈子的大老板,却因为经商失败而负债累累,从此一蹶不振,无法东山再起;或是相知相守的老伴,已经在一起六十年,两人形影不离,但当其中一个人过世时,留下来的那一个,也不知道怎么继续活下去了。

而这些大量的,或反覆出现,无法停止的痛苦,会让一个人无比“绝望”,这时,就会很想透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因为,那是他们所想得到,唯一的一个出口。

推荐阅读:致陪伴自杀者的你:“他想结束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

(二)觉得自己是别人的麻烦

另外,自杀还有个意义是:“希望自己消失”。什么人会希望自己消失?有一类的人,当他们觉得自己是身边的人的麻烦时,就会希望自己消失。例如,可能是在生活中,不断地闯祸的人,或是经历大量被否定、责骂语言的人,还有可能反覆没有办法达到父母的期待,觉得这个表现不好的自己,是不被喜欢,甚至不值得存在的人。       

若走进这个人的心中,你会发现,这些人的内在往往会有一些很受伤,或被嫌弃的画面或语言。

例如,她会记得爸爸说:“如果没有你这个女儿,妈妈就不会气到生病了。”他会记得姊姊说:“我要不是有你这个弟弟,现在也不会这么惨。你最好可以消失。”

对很多人而言,即使知道这可能只是在当下情绪高涨,或是在冲突的情境下说出来的话,但仍旧会牢牢地记在自己的心中,成为困住自己的牢笼。

而这些“被嫌弃”的经验,就会让他们在心中相信“我是很糟糕的”,甚至相信:“如果我消失,其他人或许会更快乐吧。”

(三)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找回自由与控制感

第三类的自杀,是想要透过自杀,找回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与掌控感。

因此有人会说:“结束我的生命,这是最后一件我能为自己做的决定。”怎么说呢?有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长。一有情绪,他们就会被责骂;一有自己的主张,就会被指责太过自私、背叛家庭、对长辈不礼貌。在身体上,他们每天下课之后就要回家,不能到处乱跑;在心灵上,除了考试、念书,当个乖孩子之外,其他事情都“太危险”,所以不能做。

在这种身心都被禁锢的情况之下,他们的灵魂,会慢慢地枯萎与凋零。

在这种被压迫的情况之下,一个孩子的自我就会慢慢地被压缩。有的孩子,会透过叛逆、与父母冲突,或者展现一些心理问题来求救,以争取一些自我的空间。但有些孩子,并没有办法冲破这些枷锁。

又或者我也听过很多例子,孩子的外在表现高成就,但这表现是被父母的要求“逼”出来的。例如爸妈是医生或老师,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承袭家里的优良传统。不过,孩子虽然有“能力”可以做到父母的要求,但孩子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自己做的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完全是为了父母。

孩子的一生,都只是空壳,都只是为了别人而活。

因此,有些孩子会在完成了最后一张外在的学业成就表现之后说:“好,那我要走我自己的路了。”这是相对健康的做法,但也有人说:“在我毕业的那一天,我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希望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让自己自由。

因此“自杀”,就会变成是一种极端地,获取自由与控制权的方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里,有一篇〈妈妈的遥控器〉,内容是妈妈买到了一个可以遥控孩子的遥控器。一开始,妈妈觉得如获至宝,并且逐渐依赖遥控器的效果;而孩子,从一开始的顺从,到后来为了反抗妈妈对自己的控制,做出一件又一件愈来愈失控的事情,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妈妈的遥控器〉故事中,完全体现了这种悲哀的过程:拿自己的生命,博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