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国际社会调查计画”的问题中,有一题描述是“看着孩子成长是人生最大的喜悦”,有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法国成人回答“同意”或“非常同意”,而美国成人如此回答的比例为百分之八十五.五,英国成人如此回答的比例为百分之八十一.一。因此,法国父母其实非常关心孩子,他们也知道要让自己的心肝宝贝远离恋童癖患者、过敏和窒息的危机,并会做一些合理的预防措施,然而他们不会时时刻刻担心子女的身心灵是否健康快乐。法国家长比较冷静,因此比较能够订下合理的规范,同时让孩子保有自主的空间。

美国中产阶级的育儿方式需要改进,我绝对不是第一个点出这件事的人,成千上百的书籍和文章都针对这个问题仔细地分析批评过了,专家甚至还替这些问题取了术语,像是“过度教养”、“超过度教养”、“直升机教养”(指父母过于关注子女,像直升机般成天盘旋在孩子身边)等等,还有一个说法我特爱:“孝子孝女”(kindergarchy)。作家约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表示这个问题是“对育儿过度投入,对子女有害无益”。另一位作家茱迪丝.华纳(Judith Warner)则将这种现象称为“子女至上的文化”(totalmotherhood),意指社会对于母职的极大化期待,认为一个母亲从怀胎起就要竭尽所能增进子女身心灵各层面的福祉,而且隐藏着母亲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是相冲突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华纳女士也是从法国回到美国后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美国,“育儿”似乎是含辛茹苦的同义词,不只专家颇有微词,就连美国家长自己也不爱。

自一九八○年代起便有大量的资料数据和舆论宣称,家境不好的儿童之所以课业表现不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外界刺激,且幼儿时期的教养尤其重要。中产阶级的父母就信了这套理论,认为给孩子的教育和刺激越多越好。突然间,美国父母有了迫切的压力,开始忙着将孩子培育成菁英,让孩子从小(最好还要抢先其他同年龄的小朋友)学习各种该学的技能。

除了这种竞争式教养之外,我们的社会也出现另一种日渐普及的观念,那就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需要严加保护。现在的年轻家长正好是最信仰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代,我们认为父母做的每个决定都有可能伤害到孩子。除此之外,我们这一代成年的时候,正好是美国掀起离婚热潮的一九八○年代,因此我们会更希望自己别像父母当年那么自私,应该以孩子的福祉为优先。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美国人发展出一套充满压力的教养方式,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然而现在到了法国,我却看见另一种可能。我下定决心要查个清楚,了解法国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就姑且称我的行为是一种“研究型教养”吧。为什么法国小孩不会随便乱扔食物?为什么法国爸妈不会失控大骂?环绕着法国人的那种隐形的“文明感”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可不可以调整脑袋里的育儿电路,用法国人的方式教养我的小孩?

我深信只要好好观察,一定可以找出法国父母的锦囊妙计,只是以前没人留意过而已,因此我在妈妈包里塞了一本笔记本,展开调查生涯。从此无论去看医生、赴晚宴、带小孩去找其他小孩玩或去看布偶戏,我都会抓紧机会观察眼前这些活生生的法国爸法国妈,试图找出他们“不能说的育儿秘密”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我又在巴黎生下两个孩子,这段期间我仍继续寻找各种线索。现在,我想我终于洞悉了法国父母独特的育儿之道。

我所说的“法国父母”当然是一个概括的集合体,实际上每个人的情况应该稍有不同。我所认识的法国家长大多住在巴黎市或巴黎郊区,几乎都有大学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工作,且收入在法国社会的平均之上,但并非极端富裕,也不是什么媒体菁英,简而言之就是法国社会中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中上阶层,而我用来对照的美国家长也是差不多的社会身分。

尽管如此,我到法国其他地方时,仍在法国各地劳动阶级母亲的身上观察到与巴黎中产阶级差不多的育儿观念。事实上我十分惊讶,法国父母对于自己的育儿哲学虽然没什么意识,但他们教养孩子的方式几乎差不多。我很快便意识到,原来在法国育儿并不需要“选择”某一套教养哲学,因为法国人心中有同一套不容置疑的大原则,光是这点就可以让为人父母的心态轻松许多。

尽管法国家长很认真养儿育女,却不会过度投入,他们认为即便是再称职的父母,也不该让孩子有求必应、随传随到,在他们眼里,父母无需因为自己无法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感到自责。曾有一位巴黎妈妈这样对我说:“我认为晚上就是父母自己的时间,如果我女儿想,我可以让她待在我们身边,但总之晚上就是大人专属的时光。”法国家长也希望提供孩子许多刺激与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并不认为孩子需要每天从早到晚密集教育。当美国父母忙着让他们的幼儿学中文或接受识字前训练的时候,法国幼儿却在做幼儿该做的事:摇摇晃晃地四处走动,以他们自己的步调认识这个世界。

除此之外,法国人养儿育女的比例非常高。许多欧洲国家都面临人口衰退的危机,但法国却正掀起一股婴儿潮。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在二○○九年的调查指出,法国在所有欧盟国家中生育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爱尔兰。法国的社会福利措施非常完备,这的确让生儿育女显得比较吸引人,压力没那么大,毕竟法国家长不必付托儿所学费,不必担心医疗保险,也不必替小孩存大学学费。不少法国人就因为生了孩子,每个月都会有补助款项直接汇入他们的银行户头。

但这些社会福利绝非法国式教养与众不同的成因,我感觉法国人育儿的观念框架简直和我们天差地别。每次我请教法国父母如何管教孩子,他们总会愣上好几秒才意会过来,然后便说:“喔,妳是说我们都怎么教育小孩吗?”很快我就明白了,对法国人来说,“管教”是个狭隘且他们不常用的方式,管教的目的是惩罚,而“教育”(与教育制度无关)则是他们认为自己每天对待孩子的方式。

多年来,报章杂志上不断疾呼美式教养的失败,坊间光是教导美国人养儿育女的书就有数十甚至数百本,每一本都宣扬着截然不同的理论。而我没有理论。我有的,就只是眼前活生生上演的情景:我看到的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所有小朋友吃得好、睡得好,父母也轻松自在。这个成果就是我的出发点,我设法从这个令人欣羡的成果反推回去,试图瞭解法国人的秘诀。

结果我发现,原来想成为不一样的父母,不一定要换一套育儿哲学,只要重新了解“孩子”是什么就够了。

更多资讯请阅读《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

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孩子犯错时,这三句话千万别说!
〉〉亲密是教养的起点:给孩子自由
〉〉芬兰教育这样改:教得愈少、学得愈多

图片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