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最藏不住秘密的地方,不是嘴巴,而是眼睛。一起用心理学角度看,眼神交流如何出卖一个人,不要被自己卖了都还不知道(恐吓语气)。

KY 作者/ 影子
编辑/ KY 主创们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去谈论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事实上,形成这种第一印象可能只需要 7 秒钟的时间。一位资深的 HR,Anna Pitts 表示,“从微笑、握手到眼神交流,在形成第一印象的会面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一项信息。”

我们也常常会说,“想知道一个人爱不爱你,就看对方看你时的眼神”、“眼神是不会撒谎的 / 是藏不住的”。这些是真的吗?眼神会暴露我们的哪些秘密?通过眼神我们到底能“识别”哪些信息?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关于眼神的有趣研究。


来源|unsplash

眼神可以暴露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眼神来描述一个人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比如说,在我们的印像中,“眼神呆滞”似乎就可以用来暗示一个人“不够聪明”、“有些木讷”,或是正在经历负面情绪。事实上,眼神的确可以科学的暴露一个人的智商与个人特质。

1. 眼神会暴露你的智商

早在 1965 年,着名的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就提出,当我们在完成一些认知类任务,比如记数字时,我们的瞳孔会随着数字的增加而稳定的放大。当这个任务的难度越大(比如从 9×13 的乘法运算变成 29×13),瞳孔的放大程度就越高。Kahneman(2011)在《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书中说,“我完全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一个人瞳孔的缩小,来预言他是否已经放弃心算。”

心理学家 Sylvia Ahern 等人(1979)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相比那些更聪明的人,不够聪明的被试者在完成认知类任务时,瞳孔放大的程度更多。研究者解释说,瞳孔大小精确地反映了我们脑力(mentaleffort)的使用程度,而聪明的人之所以在完成任务时瞳孔的变化不大,是由于他们更有效的利用了自己的脑力。

2. 眼神会暴露个人特质

眼神会轻易暴露我们的个人特质。心理学家 Jari Hietanen(2015) 认为,人们对于“眼神交流”的自我意识在 2~3 岁就已经开始了。换句话说,在我们还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我的时候,眼神可能就已经“出卖”了我们的气质特征。(延伸阅读:)

相比内向的人,外向的人在与人交流时会期待更多的眼神交流(Furnham,2007)。具备神经质特质(情绪稳定性较低)的人,则会习惯性的迅速打断别人的凝视(Uusberg, Allik, & Hietanen,2015)。

除此之外,那些自信的,善于交际的人,也会更倾向于与人进行眼神交流,他们在人际交往时面对他人的眼神是放松与自然的;而社交焦虑者则倾向于回避人际交往时的眼神交流,他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眼神交流给自己带来的压力(Furnham,2007)。研究者解释说,这可能与他们的“高自我意识(high self-consciousness)”有关—— 越是在意自己的眼神是怎样的,就越是容易对眼神交流感到尴尬。

推荐你看:言语、气味、走路姿态!从这些小地方,能判断他人人格

我的一位社交焦虑的朋友曾经向我详细描述过这种“不知所措”的尴尬:“我不知道我的眼睛该看向哪里,是盯着对方的瞳孔还是眼白?我也常常感觉盯着别人看似乎不够礼貌,到底什么时候该眨眼,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什么时候该看向别处呢?” (所以,光看眼神就能知道对方是不是社恐,这可能是真的)


来源|unsplash

对方看你的眼神透露了对你的想法

作为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信号”(non-verbal signal),眼神也暴露了很多人际关系中的信息。

1. 你的眼神暴露你被(性)吸引

眼神与“吸引”及亲密关系息息相关。

一方面,特定的眼神会帮助人们增加自身的(性)吸引力。在速配约会/相亲实验中安排“相互凝视”的环节,被证明有助于双方好感度的增加(Rubin,1970)。

除此之外,瞳孔微微放大还会让人看起来更具吸引力。心理学教授 Adrian Furnham(2007)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研究人员给被试们观看一名女性的两张照片,两张照片唯一的不同在于,其中一张照片中瞳孔被修改为正常大小的两倍。接着,被试们给两张照片打分,选出他们认为更具吸引力的一张。结果显示,接近 80% 的人都选择了瞳孔放大的照片。有趣的是,当研究者让被试指出两张照片的不同,只有极少数人发觉到了照片中瞳孔大小的差别,绝大多数人都猜测被选中的照片中,是皮肤、嘴唇或脸型被修改了。(研究者还提到,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女性利用莨宕植物的提取液,来达到扩大瞳孔的“美颜”功效。似乎现在的美瞳也是异曲同工呢。)

推荐你看:理解的关系心理学:因为你懂我,我也更喜欢我自己

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我们会“控制不住”地希望与对方进行更多的眼神交流,比如长久的凝视对方的眼睛(这也被认为是在鼓励对方给自己更多眼神互动的反馈)。不仅如此,当我们遇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会有“被唤起”(aroused)、兴奋的感觉,我们的瞳孔此时会不自觉的放大(Furnham,2007)。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吸引是“一见钟情”还是“见色起意”,也会被眼神出卖。

那些想爱你的人会去“寻找”你的眼睛,并长久的凝视你的脸,而那些想“上”你的人,则会倾向于凝视你的身体。

2. 眼神会透露更多人际交往中的关系与态度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眼神会实时暴露我们当下的关系与状态。比如,当人们处在争吵或较量中时,强势的一方会更多的看向对方的眼睛,以宣示自己的“支配权”,同时,直接的凝视(direct gaze)、直勾勾的看向对方的眼睛,暗示了“威胁”的态度,而主动切断这种直接凝视或主动转移眼神,则暗示了“威胁”的解除或和解的开始(Furnham,2007)。可以说,在争吵等情境中,眼神所能显示出的态度信息丝毫不比语言少。

不仅如此,除了“看人方式”,眼神投向的位置也会反映出双方的关系与态度。研究人类行为学的作者Vanessa Van Edwards在她的着作《捕获人心的科学》(Captivate: The Science ofSucceeding with People)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凝视,它们分别暗示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态度。

  • 社交凝视(Social Gazing):凝视双眼与嘴巴的三角区域。这是没有攻击性的,给人以“舒适”“亲和”感觉的凝视。
  • 亲密凝视(Intimate Gazing):与关系亲密(或想要发展进一步亲密关系)的人之间的眼神凝视,这个凝视包含了从眼睛“划向”嘴唇以及嘴部以下(身体)区域。
  • 更具“较量感”的凝视(Power Gazing):凝视双眼与额头的三角区,这个区域回避了任何显示“亲密”的部分。常常出现在一些具有“较量感”的时刻。


来源|unsplash

被当做“观察”与“操控”工具的眼神

由于“眼神”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将眼神交流等作为观察工具,利用眼神来捕捉细节的场景越来越多。

最近,英国一家提供庇护场所的机构声称,他们拒绝了一批申请庇护所的难民,原因是这些申请者在面试中全程没有与面试人员进行眼神交流。而研究显示,成年人在一场对话中,双方有眼神接触/交流的时间大约占到整个会话时长的 30%~60%(Shellenbarger, 2013)。相比那些有更自然、直接的眼神交流的申请者,被拒者被评估为“有悖常理而需要提供更多真实信息”。

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积极利用眼神来进行观察甚至“操控”的场景,除了开头提到的,资深 HR 会在面试伊始就通过眼神对面试者进行评估之外,在一些“消费”场景中,我们也常常被眼神“出卖”。比如说,在我们感到兴奋/感兴趣的时刻,我们的瞳孔会放大,眼睛也会不自觉地微微睁大。一位懂得察言观色的高级销售,往往会利用这一点,通过观察你在看到(或听到)不同商品时的眼神,进行有的放矢的“安利”。

延伸阅读:【姐的狂语录】姐不是看不上,是你根本没在我眼里

不过,利用眼神来进行观察与识别也并不总是成功。尤其是,当我们试图仅仅通过眼神来辨别真实与谎言,结果往往并不准确。

2010 年的一项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显示,来自 75 个国家的参与者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常识”,即认为撒谎者会在撒谎时转移目光。但研究团队(The Global Deception Research Team)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印象。研究者解释说,我们对眼神交流模式的习得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如果照料者没有给予婴儿正确的眼神交流示范,比如总是转移眼神、切断眼神交流等,婴儿在长大后便很难与人保持正常的眼神交流。另一方面,“转移眼神”是一个过于笼统的印象,人们可能会因为害羞、尴尬、惭愧或是承受巨大的社交焦虑压力等各种原因,去转移眼神或切断眼神交流。

推荐你看:服装、肢体、说话,六个你该注意的职场形象管理建议

不仅如此,由于人们的这一错误的刻板印象,真正撒谎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可信度,反而更有可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更加谨慎的对待“转移眼神”这种被认为会“泄露真相”的行为。

总之,无论是想要了解一个人,还是想要判断你们之间的关系,都不妨从了解对方的眼神开始。你有利用眼神去捕捉细节的经历吗?在你心目中,有没有一个眼神曾经击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