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快时尚吗?从 Zara 到 H&M,当人们抨击快时尚=浪费的同时,不妨想想快时尚背后,是否正反应着我们“衣橱永远都少一件衣服”“搭配选择要越多越好”、渴望廉价商品的心态?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引用 Virgil Abloh 老大哥的话。

“别让 Zara 或 H&M 来教育你何谓服饰‘真正的价格’,那种狗屁可称不上时尚。这些快时尚品牌让你就像每天吃麦当劳一样,把健康绑在 1 美元不到的鸡块或薯条上。”

OK,所以衣服也能牵扯到民生议题,若说吃好、穿好在社会上就是一种阶级比较,那么,是否快时尚也是种阶级议题(Class Issue)?


图片|@zara_daily

我们身上所穿的一切,上头挂着的品牌标签、印拓在表面的标志 Logo,和你究竟是从何处何地入手,一直以来都属于阶级议题的一份子,服饰终究还是成了和金钱、地位相对应之符码,人类也从不避讳的把“自我意识”和“上街购物”混为一谈。


图片|@zara_daily

前阵子 Livia Firth 在《Teen Vogue》发表了一篇关于快时尚的真正代价,内文写道:“时尚是世上最庞大的企业之一,难过的是,也是最污染环境的行业之一。”不过,假使有人购买 Stella McCartney 的衣服或 Vivienne Westwood 的皮革配件、看似初衷一切良好,但你真的忍心因而批评那些领着少得可怜薪水、刻苦过日子的人在岔路中选择了快时尚,进而背负着伤害地球的天大罪名?

然而,我必须在这说句老实话,快时尚不代表都是坏的,永续时尚也不一定代表是好,钱花的多也不一定会换来好品质。


图片|@zara_daily

正如同伦敦 Centre for Sustainable Fashion 的主任 Dilys Williams 教授所说:“我们必须多注意修辞手段,尤其当品牌强调“永续时尚(Sustainable Fashion)”便等于“高价值(High Value)”时。”纵使有些高街品牌瞄准“符合道德标准意识”的消费者、进而推出永续系列产品以及“回收机制”,试图尝试纠正错误(嗯,不就是为了挽回形象?),但别忘了,品牌依旧灌输着“便宜等于多买”的概念,从其他系列海捞消费者们的荷包一笔,眉头也没皱过一下。


图片|@zara_daily

然而,从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台湾 20 至 45 岁民众每人平均拥有 75 件衣服,其中有 15 件衣服等于是空挂在衣柜里、完全没在穿,而超过 5 成的民众也表示了在近两个月内,有在衣柜找到许久未穿的衣服的经验。

推荐阅读:给自己的 29 岁挑战:为什么我再也不买新衣服?

这样的比例,其实早已无关永续、快时尚、道德意识等词儿,因为当人们买了不穿、过度消费,一切根本都是浪费。这些数字证明了时尚已被视作“抛弃式”、彷佛廉价商品般,不值得人们去珍惜(再补充一下,根据统计,台湾 20 至 45 岁的民众,每年至少丢弃 520 万件衣服和 540 万双鞋,你说吓不吓人?),虽说人受到新奇事物刺激而做出某种行为,好比消费,是无法被谴责的天性,但过度刺激并非健康之道,因为如今我们都低估时尚了。


图片|@zara_daily

快时尚反映的是社会对廉价商品的渴望,我们持续不断的被灌输衣橱永远都少一件衣服,搭配选择要越多越好,但是所谓“好的时尚设计”是要合乎人们所处的时间和地点(这样大家买了才会穿),一笔好的交易不再是价格合宜,如果你买了衣服却从来没穿过的话,这就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如今的时尚比较像是因为肾上腺素的冲动和购物带来的刺激感,但我们理当都该重视自我表达和服饰的制作过程,还有相关从业人员、运用的技能、耗费的时间和自然环境。

关心环境和重视衣服无关你今天赚了多少钱或是地位多高,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该在乎的事。这一切无关阶级收入与否,毫无疑问,这是我们都该面对的议题,所谓的品牌都只是形象标签,重点还是人的心态和浪费的存在与否。

推荐阅读:其实不需要一直买新衣!旧衣新穿,用一件衣服打造四种造型

“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 Quality, not quantity.”

啊,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所讲的始终都是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