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韩国《Dispatch》公布具惠善与安宰贤通讯纪录后,我们急着想知道,到底是谁负了谁。但或许我们可以停一停,抽离一点看看自己与另一伴——在关系里,我们所说的话,是不是反而让我们离对方越来越远?

自 8 月 18 号安宰贤与具惠善传出离婚消息后,近日(9 月 4 号)韩国《Dispatch》公布了两人之间的讯息对话纪录,社群上开始出现“选边站”的情况——部分舆论认为,从每一次的社群贴文,及她与安宰贤的同居公约来看,具惠善就如同“恐怖情人”,透过各种方法控制、质疑安宰贤;也有部分认为,如果不是安宰贤曾经犯过错,具惠善也不需要紧紧盯着安宰贤。

于是整个讨论环境中,弥漫着“离婚,必定有一方对有一方错”的氛围,而我们急着想知道,到底是谁负了谁。

可是或许,如果我们抽离一点距离来看这段关系,会不会,自始至终,我们其实会看到两个想要为家付出的人?一方因为孤独在家,不断传讯息追踪,一方则不常回家,但希望赚钱照顾这个家——只不过他们照顾家的方式,没有达成共识,最终在你来我往的讯息中,关系越来越糟。而直到最终的分手,他们还是对彼此说了“再见,希望你遇到好人”“加油,谢谢你。”

具惠善曾在社群写下“如果那时候我没说爱你,我们会幸福吗?”。

在这段关系里,我们也看见自己——有许多状况我们也都经历过,很多时候,一段关系走向破裂与分离,是因为日常无心的堆叠与累积:一句随口的话,藏着伤害的内核,可能一点一点地拉远彼此距离。

就像到最后,他们从跟彼此说“晚安”“我爱你”,变成对彼此质问与冷语,“为什么不跟我说你去哪”“你已经破坏了我的信任”“好的,我知道了”

三句不知不觉伤害彼此的话,你也曾经挂在嘴边吗?


图片|官方 IG

是什么语言,让我们越离越远?

“我知道了”:剩下的就别谈了吧

当两人都在情绪高点,有些人为了减少冲突、希望结束讨论,便会直接回说“我知道了”。可能初衷良善,想用最快的方法让对方冷静。但是听者或许会误解,将“我知道了”视为一种冷处理:反正怎么说都说不过你,随便你、你不值得我花心力、这件事情就这样定案了。

“我知道了”在某种语境下,象征着消极、无奈,让另一方感觉到事情再无解决的可能,而且你也不在乎能不能修复关系。

“为什么不回覆我”:你接下来说什么,都是藉口

你曾如此追问过另一方吗?

“为什么不回覆我”这句话带有强烈的质疑与不信任,思考看看你当下说出这句话,是不是多少带有怒气呢?它可能暗示着接下来对方说什么话,都不再值得信任,因为你们之间的信任早就因为“你没有回覆我”而打破。可这让对方感受到强烈的被指控感, 而他无法反驳。

英国 Harley Therapy 在这篇文章中谈到“怀疑”在关系中的有毒性,表示怀疑是一种伪装,潜藏你的恐惧、对自己的怀疑。更进一步谈怀疑,它其实是因为两人之间缺少沟通。

所以再开口之前,不妨先与对方说出你真正的担忧吧。

“你这就是不尊重我”:你任何话都是为了伤害我

在关系低点,一句“你就是不尊重我”,就像为对方贴标签,接下来对方说出口的任何话,都是为了伤害自己。在这样的前提下,会让对方无力回应,无法尝试修复关系,也更容易引起对方愤怒:为什么我要被你贴标签呢?

一段婚姻的结束,不是突如其来,更多是潜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一个无意的动作、一句无心的回应,若没有对对方多一点关心,都有可能被误解,成为这段关系里的毒药。

多一点沟通,以及聆听的空间,都能帮助彼此理解的范围更宽敞。

当我们凑着热闹看着他们一来一往争吵,会不会反而是更好的时间,我们也想一想自己的——我们所说的话,是不是反而让我们离对方越来越远?而不论最后是否爱着彼此,又或者决议要分开,但愿我们都能坦然地说:不管怎样,谢谢你曾经的照顾,谢谢我们曾经爱过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