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

隋棠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近期她仍在个人脸书上说到“要如何将他们视为平等的一个人,而不是‘我的’孩子来对待?总觉得自己做得到,但还是时常不经意就失去控制。”

隋棠坦白的教养心得,让我们一起思考,当每个人都想介入你、“教育”你如何带大一个孩子,但最好的教养方式真的存在吗?

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的隋棠,在脸书写下她的教养心得,以“要相信孩子,更要相信自己”作结,感动社群十几万人。她的发言让我们重新思考:当教养参考书满天飞,各路爸妈都绞尽脑汁想找出“教出 OOXX 孩子的 SOP”时,会不会其实,标准答案始终不存在?


图片|来源

孩子不是“我的”,但我们常忘记这件事

在亚洲文化里,成为父母是一件焦虑的事,那份焦虑来自四方,担心和伴侣教育理念不合、在意公婆亲友眼光,最害怕的,是孩子没有快乐地长大。教养孩子,成为爸爸妈妈人生中最漫长、最沈重,也最难以估量的“成绩单”。

所以,做父母的总是好努力,他们看书、问朋友、找老师⋯⋯,试过各种教养方法,只希望孩子们成为理想的自己。但生儿养女从来就不容易啊,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隋棠想:

生养到第三个孩子,只觉得,这些迷人的小小独立个体,除了各自不同之外,也和我们不同。

如何将他们视为平等的一个人,而不是“我的”孩子来对待,是个总觉得自己做得到,却时常不经意就失去控制的课题。

这两三年看了很多教养的书,希望我书写教养书的邀约更多,但教养何其容易?

经验越多,自觉到的不足、疑惑和反省,都只会越多。

她的一席话,无论大人或小孩,都被感动的原因,或许是,我们都曾怀疑过自己:到底要多成熟、多有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母”?
在没有谁真的清楚人生中“长大变老”是怎么一回事之前,父母却日夜想着:我还可以分享什么给我的孩子呢?

大多时候,父母只能依着自己成长的脉络,想着:念书时的迷惘、恋爱时的心碎、工作后的不安⋯⋯,梳理那些好的、不好的经验,想找到方法让孩子不重蹈覆扯,快快乐乐地长大。

但下一刻却矛盾,你期许自己平等地看待孩子、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是让他们能更全然地去经历生命。你知道,要活出自己的模样,就得亲身从冲撞、跌倒中学习,我们每一个个体才能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和自信。

延伸阅读:梅根X蜜雪儿欧巴马的教养哲学:当妈妈,是一次次学习“放手”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养真的好困难,是吧?你知道孩子不是你的,他是一个个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但即使超级明白这一件事,作为一个父母,还是很难不去控制小孩。

其实,我们知道每个父母心底都想说:孩子,原谅我的啰嗦或多心,请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更好的人吧!

最好的教养方法,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对孩子来说,长大过程里,每一次听到父母说自己教育失败,都好心碎。其实,孩子知道教养不易,所以我们想一起讨论,教养如果不单单是照书或照猪养两回事,我们又该如何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

在隋棠的贴文下,我们看到好多网友共鸣,有护理师写下:“每个孩子脾气性格气质都不同,不是一本教养书就能应对自己家中的宝贝。”其实,不只孩子是独立个体,大人也同样是,在这样的关系里,隋棠这么说教养:

照书养还是照猪养其实都极端,也不适用于每个孩子和大人。因为它们都是主观的、来自各自经验的判断,再经过各自的感受去消化并解读出来的。

所以别人的经验或许看看即可,参考些许也无妨,但怎样都不如母亲透过自己专心的眼耳鼻口手和心,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来的宝贵。

换句话说,理想的孩子不存在,更没有理想的父母。我们都是不理想的儿子 / 女儿,也可能是不理想的爸爸 / 妈妈,但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用真心和五感去经验亲情,我们能看见彼此眼里的需要,拉拔对方成长。

社会学者蓝佩嘉,曾写下:“思及自己失落的童年,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经历一个抚慰或疗愈自己‘内心小孩’的过程。”我们常说,孩子与父母一起成长,是生命中尤其美妙的体验,但过程一点也不容易,有碰撞、有摩擦,也有谅解、有相惜。

而亲情只能经验,无法复制。

延伸阅读:安洁莉纳裘莉的教养哲学:当好妈妈之前,更重要的是先“爱自己”

即使是三宝妈的隋棠,她也没有一个小孩只要完全照教养 SOP 就能带大,也不会说养完老大,老二、老么就跟着养,所以,我们何谈最好的教养方法?这件事根本不存在。

如果真要说,她想唯一一件事是:

要相信孩子,更要相信自己。

如果你不信任孩子,其实是你还不够相信自己,还对自己有所害怕。

 

重新定义快乐家:孩子不是成绩单,也没有不及格的父母

隋棠口中的“相信”,大概就是面对未知最好的心法。她更点出了一种亲子关系的新可能,是我们都放下对外界眼光的在意,跳脱世俗对教养的观念,用纯然的好奇与真心,去重新认识孩子,同时聆听自己的声音。

多希望,孩子们都能在被充分信任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道路;也多希望,不再听到父母说自己“教育失败”,放下把孩子当作成绩单的焦虑。让我们想像教养的画面,重新定义“家庭教育”:是不需要被比较、不必向任何人交代的;是父母跟孩子都像第一次爬,一步一脚印地靠近对方,摸摸头、碰碰触角,相信对方能接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