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不会痛过一次就没事。谈儿童性侵对受害者的影响,在痛蔓延以前,关注性暴力的学者 Jennifer Freyd 提出“机构勇气”,看我们能如何以行动做出改变。

文|徐思宁

谈校园内发生的儿童性侵害,我们必须从儿童的角度来理解。当我们理解校园性侵受害者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校园性侵对他们生命的独特影响时,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讨论学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但童年性侵受害者的声音,我们又可以从何得知?

沉重的叙说

为了深入理解童年性侵所带来的影响,澳洲政府在 2013 年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The 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针对在学校、家外安置机构、宗教团体、体育俱乐部、青年感化院等机构发生的儿童性侵进行全国调查。经历五年调查、57 场公听会、8013 场保密面谈后,共有 6875 位幸存者叙述了受害经历。

出席保密面谈的性侵受害者,57.4% 超过五十岁,年纪最大的是九十三岁。虽然对大部分受害者而言性侵事件结束已久,但性侵所带来的创伤,不但显着地影响他们各个生命周期,而且复杂的弥漫于生命所有面向。

94.9% 出席保密面谈的受害者表示,精神健康受到性侵害事件的影响。焦虑、忧郁、创伤压力症候群、恶梦、罪恶感等困扰,普遍地影响着大部分受害者。67.6% 的受害者表示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及教养孩子时遇到困难。超过一半的受害者求学不顺及经济拮据。约四分之一的受害者的性认同、性取向及性行为受到性侵害事件的影响。对某些受害者而言,童年性侵害事件造成他们自杀的后果。


出席澳洲皇家调查委员会保密面谈的童年性侵受害者之年龄。图片|来源 [1]

儿童性侵对受害者的影响 比例(%)

精神健康问题

(忧郁、焦虑、创伤压力症候群、恶梦、睡眠困难、罪恶感、低自尊等)

94.9

人际关系问题

(难以建立及维系亲密关系、难以信任他人、没信心教养小孩、与孩子身体接触或建立亲密关系时感到困难等)

67.6

教育/经济问题

(低教育成就、学习困难、难以专心、辍学、被退学、失业、低度就业、低薪工作、经济拮据、游民等)

55.7

性行为问题

(对性别认同感到困惑、对性取向感到困惑、性障碍、害怕/厌恶性行为、性欲亢进 hypersexuality 等)

24.2

参与犯罪行为

(曾犯罪、被提告、被定罪、坐牢)

22.7

身体健康问题

(睡眠困难、暴食、高血压、严重头痛、严重背痛、严重脖子痛、肾病、肝病、胃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肌肉与骨骼疼痛、关节炎、慢性疲劳症候群、牙齿问题等)

7.2

直接的后果

(怀孕、性病、受伤等)

6.9
其他 0.5

表格|来源 [2]

机构脉络对性侵的后果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澳洲皇家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儿童性侵所发生的机构类型(type)、所提供的活动(activity)与功能(function),会为受害者带来不同的困难。

在学校脉络受到性侵害的儿童,常常感到在学校不快乐、学习困难、学业表现下降。受害者可能会尽力躲避身处学校的环境,或最终提早辍学。因为曾在学校受害的经验,受害者之后的生命也感到难以再参与教育相关的活动。

家外安置机构的儿童在离开原生家庭时,很可能已曾受到严重虐待与疏忽照顾。若儿童在家外安置期间遭到性侵,可能会造成复合性创伤(complex trauma)与累积性的伤害(cumulative harm)[3]。在此脉络中遭到性侵的受害者,容易感到受背叛及失去信任感。若照顾机构缺乏能力承接儿童有关性侵的揭露,以及无力回应儿童呈现的复合性创伤的身心状况,更会恶化安置的稳定度,使儿童摆荡在不同的安置机构中。

社团、课后活动、社区活动或运动团体脉络下受到性侵的儿童,可能会对他们曾经喜爱的运动或创作活动感到抽离,或在这些团体中被孤立。侵害也可能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此外,家人、照顾者以及活动社团相关的人,都可能受到性侵事件影响。

宗教机构下受害的性侵受害者,精神上可能受到的冲击与其他脉络下受害的小孩不同。在宗教团体脉络下受害的儿童,可能会经历灵性上的困惑、失去对宗教的信心、感到被信仰抛弃、远离宗教社群、家庭破裂及对权威失去信心。

许多生活在少年拘留所的青年,在进入少年拘留所前曾经历过其他类型的虐待或疏忽照顾。当他们在少年拘留所经历性侵,性侵在他们原有的创伤上累积更多的伤害。受害者在拘留所经历的侵害,可能造成他们对权威与机构明显的不信任与敌意,也可能会在他们之后的犯罪行为扮演某种角色。

滞留在移民拘留所(immigration detention)的儿童,经历了逃离家园的逆境、流亡的历程和拘留所环境的挑战,使他们面对性侵所造成的累积伤害时更为脆弱。再加上遥遥无期的自由、恶劣的生活环境、缺乏心理谘商等复原治疗,可能使受害者及其家人对机构与权威感到恐惧与不信任。受害者从拘留所释放后若缺乏资源或机会适当处理这些伤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生活等面向,会持续受到影响。

儿童无条件的信任与机构背叛

学校、教会及育幼院的生活,是很多儿童生活的重心。当中牵涉了求学的机会、灵性的指引、归属感的追寻、自我认同的建立,甚至是“家”之所在。这些地方有他们相信的成人,有安全的空间,是儿童赖以成长的地方。

延伸阅读:为你选书|儿童性侵绘本《蝴蝶朵朵》:性教育,是每个家都该开始的事

儿童往往对身处的学校或教会投放绝对的信任。多数受害者在受害前,深信机构会履行保护及照顾的责任,会保护自己免于更多的伤害,同时保护其他孩子免于受到伤害。受害者期望得到聆听与信任,期望机构能对侵害事件作出有效、公正及同情的回应,并承认自身疏失的责任。

然而,这并不是大部分受害者的经历。

很多受害者向澳洲皇家调查委员会表示,当他们向学校、教会、育幼院等发生性侵时所身处的机构求助时,大部分机构的回应及处理方式让他们更为痛苦。

许多机构指责受害者说谎,不相信受害者的话,没有采取行动保护受害的孩子。

有些机构对性侵缺乏认知而淡化事情、对事件沉默,甚至否认性侵。

有些机构因受害者揭露性侵罪行而惩罚他们、排挤他们、受害者甚至被求救的对象性侵 [4]。

有些机构要求受害者原谅,要求受害者不可以再说。

有些机构给予的回应让受害者感到羞耻、自责、无助、绝望。

有些机构只在意保护机构的声誉,包庇加害者,掩盖罪行,让性侵持续发生。

这些机构对受害者的态度,以及对性侵事件的后续处理,背弃了孩子对他们的信任。

当儿童被依赖及信任的机构伤害时,构成对受害者的“机构背叛”(institutional betrayal)[5]。

机构的伤害包括掩盖性侵罪行、使受害者难以举报性侵、不适当处理已发生的性侵事件、营造性侵容易发生及隐藏的环境、性侵没什么大不了的文化、以及没有积极主动预防性侵的发生等。

这种共犯结构构成了对受害者的背叛。


图片|来源

当伤害蔓延

澳洲皇家调查报告指出,机构背叛使性侵受害者承受的伤害显着倍增。

当儿童揭露性侵时遇到机构不适当回应,会构成儿童的二次创害(re-traumatisation)。受害者会更为焦虑,创伤症状及解离身心症状会加剧。

受害者普遍会对学校、其他机构、拥有权威或权力的人士感到恐惧、难以信任及蔑视,继而影响受害者再次揭露性侵、接受医疗服务、建立谘商关系及寻求倡议团体协助的可能性。

学校不当处理儿童性侵的揭露时,更令受害者处于持续受侵害的危险。这同时也增加了校内其他小孩受侵害的风险。

儿童性侵及机构背叛同时也对受害者以外的人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发生性侵的机构在当地是有影响力的组织,如明星学校或重要的教会组织时,受害者的家人、照顾者、朋友、伴侣,甚至下一代,均受到牵连,严重的会受到学校、相关团体及整个社区的排斥。

延伸阅读:【性别观察】《逃离梦幻庄园》:麦可杰克森与以爱为名的儿童性侵?

儿童性侵受害者,很多时候更在体制中遇到不同机构不适当的回应。学校的忽视、警方的质疑、医疗系统的指责,体制的背叛使受害者隔离于社会之外。

学校的勇气

过往有关校园儿童性侵的讨论,大多关注在性侵事件本身带来的后果,而忽略学校、警政、司法、医疗及支持系统对受害者的回应与互动如何一层层形塑儿童的创伤。

学校不适当的回应儿童性侵事件,会构成对受害者的打压,加剧性侵带来的伤害,同时更添加一层又一层新的创伤。反之,学校若能给予同理、支持及诚恳的回应,可减轻性侵带来的影响并支持孩子的疗愈。

长期关注性暴力的学者 Jennifer Freyd 提出“机构勇气”(institutional courage)作为对抗“机构背叛”的策略。“机构勇气”提倡的十项原则,包括:

1. 遵守法令,但不止于守法而已

2. 性侵受害者揭露时,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回应,避免谴责与攻击

3. 勇于寻找证据、承担责任、给予道歉

4. 嘉许性侵举报人

5. 机构定期自我监测

6. 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积极理解校内是否有受害者

7. 确保校园的政策是创伤知情(trauma-informed)

8. 校园的政策及问卷的数据必须公开透明

9. 管理阶层及职员接受有关性暴力防治最新研究的教育

10. 投放资源执行上述原则

终止性暴力是整个社会的挑战。只有我们每人都鼓起勇气保护孩子,一起积极讨论儿童性侵防治的有效策略,社会才能往儿童安全的理想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