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旅行中遇到的女人,她离婚了。嘿,过去的时间与精力并非浪费青春的投资失利,反倒是透过一个人,更认识自己的心;透过他,才了解原来爱并非依恋;透过他,得到一个很好的礼物: 何谓真实的爱。

文|欧欧

她看着我,一边吃饭一边幽幽地说:“我前不久离婚了。我前夫决定和一个小他 20 几岁的女人在一起,那个女人看起来就像是年轻时候的我,我们长得很像⋯⋯。”

当下一时语塞,我清楚“加油”两个字并不适合安慰她,或许她要的也不是安慰,而是倾听与陪伴,即使来自陌生人。很奇妙,有时有些话在陌生人面前能坦然、揭露许多心事。在独旅的过程中,碰到不少旅人如此,有时自己也会这样。

她看上去 50 几岁了,忘了她的名子,我们的相识仅止于那一顿饭。傍晚走在 Cappadocia (土耳其着名观光景点) 石阶上晃荡,看上一间顺眼的餐厅便信步走去,服务生帮我安排并桌,我并不排斥,在旅途中并桌用餐常常能认识新朋友,开启各式各样的话题。


图片|来源

来自欧洲的她与我文化背景迥异,但感情问题好像是跨文化般地蔓延。记不得她的名子与国籍,但记得她那张忧忧戚戚的神情。她说着她的故事,“消逝的青春”似乎是她感情问题的罪魁祸首。

爱是一个很深的议题,分离有各式样的理由与原因,可以肤浅(如消逝的青春)、也可以深层(如失去连结)、也可以两者皆俱。我们充满着期带与盼望走进社会定义的爱里,却在依赖、依恋、掌控里伤痕累累。这个时代应该教导人们如何好好地爱与回归自己,而不是知识与价值观的暴力填塞。

延伸阅读:爱会在最恰当的时刻来临:最好的缘分不用寻找

前些日子去泰国进修,课程带领者在一堂讲课里探讨“爱”,她要学员集思广益: 什么特质被归于“love”与“non-love”,大家举了很多例子: attachment(依恋)、co-dependence(互相依赖)、jealousy(嫉妒)、obsession(迷恋)、inertia(习惯)、compromising(妥协)、compatibility(匹配性)、fear(恐惧)、lust(欲望)、power play(权力游戏)、spoiling(宠爱)等不一而足。然后再逐一检视这些“特质”是否真能跟“爱”挂上钩,当更深一层去看对这些特质的索求时,便能发现这些“要求”其实跟“爱”没有关系,或是两者其实是不同面向的议题,却容易跟“爱”连结一起,导致我们深陷痛苦。

举例来说,有人容易在关系里玩测试对方的游戏,要看到对方升起“嫉妒”、“掌控”才会觉得对方是真正爱、在乎另一伴。但“嫉妒”、“掌控”等同于“爱”吗? 是否“嫉妒”、“掌控”的背后是没安全感、是恐惧? 值得我们抽丝剥茧逐一检视真正的原因。当你看的越清楚,你越有能力将自己带往真爱的路径。

在旅途中那位欧洲女人忧戚的神情烙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原来人人一样纠结在如何处理“爱”与“分离”的课题。若关系里已尝不到相爱的品质与连结,或许是该放手的时候,你放不开的并不是你爱他的那份感情,而是那份不甘心,还异常地执着,好似投注的时间与精力必需要是“正报酬”与“完美的结局”才可以。其实你知道吗?


图片|来源

过去的时间与精力并非是个浪费青春的投资失利,反倒是透过他这个人,更认识自己的心;透过他,才了解原来爱并非依恋;透过他,得到一个很好的礼物: 何谓真实的爱。 事实上,爱从不会伤害任何人,如果你曾经感到受伤,那是你内在某种非爱的品质感到受伤,OSHO 曾如是言。

延伸阅读:爱情有时如此匆忙:分手是,即使缘分不够还是要爱一场

曾经,我写了以下这段话给自己,久久以后当我再次回顾这份温柔宣言,心里有着朴实的踏实感,真希望那位一面之缘的异国饭友能同样体悟到这分离后的收获:

“你我因缘聚合而相遇,日后也会应因缘而散。我渐渐在修行中明白到,“我”和“你”跟世上一切事物一样,互相渗透在其中,在不同的时空里,互相构成对方。当我看到变化,才能转化爱情患得患失的痛苦,明白到爱恋的种子一直都在我的生命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或许多年后我回顾这段,我没有不爱你、你也没有消失,而是你一直都在,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愿你我在这段人生旅途中,练习逐渐在自己身上找回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