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爱情,也一直相信真爱存在。不是没有过恋爱的机会,就是觉得还没有遇到对的人。”爱情是一场宿命,还是培养与磨合呢?相信哪一种观点会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一点呢?其实最好的幸福公式,应该是一点点宿命+对成长的信心。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前几天,在后台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留言:

“小姐姐你好,我长这么大从没谈过恋爱,但我向往爱情,也一直相信真爱存在。我倒不是从没有过恋爱的机会,但就是觉得还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也有几次开始感觉还不错,但约会接触多了,又觉得差点什么。

我的好朋友都劝我要求低一点,可我觉得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他们还让我别太执着,找个喜欢自己的、不反感的人体验一下,慢慢培养感情。但我做不到将就。可我也真的想恋爱了,为什么那个人就是不出现呢?”

这位小伙伴的留言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了。有一些人相信真爱,不愿将就。也有另外一些人认为感觉是可以培养的,没有一个特定的、唯一的“对的人”。

那么,爱情究竟是一场宿命,还是培养与磨合呢?相信哪一种观点会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一点呢?今天就想来聊聊这两种不同的恋爱观。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对于关系所抱持的信念——关于关系是如何形成、改变和发展的信念,会影响他们在关系中的思考,感知以及行为的方式(Knee & Petty, 2013)。这种影响从关系还未建立时就有所体现,并一直持续到关系结束。

说到对亲密关系的信念,最经典的便是 Knee(1998)提出的关系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 of Relationships)。在该理论中,他将人们的爱情观分成了两种类型:宿命型(Destiny Belief)和成长型(Growth Belief)。


图片|knowYourself


图片|knowYourself

人们对恋爱的信念有两种:成长型和宿命型

顾名思义,宿命型的人相信爱情是命运安排,命定之人是存在的;而成长型则认为好的伴侣是培养出来的,而爱情是共同成长。研究指出,我们对爱的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Franiuk et al., 2002; Knee et al., 2003)。

来看看宿命型与成长型在关系的各个阶段的具体表现:

未进入关系时:

  • 宿命型

他们对恋爱及伴侣有很多的、具体的想像或要求。他们相信一见钟情,注重第一印象,并认为一段关系只有“命中注定”和“不适合”两种情况。

他们容易陷入对他人的短暂迷恋、但恋爱的次数并不会太多(或者维持时间总是很短),他们中有许多长期单身。他们总因为对方某一点满足了自己对“对的人”的想像,以为对方就是那个人,接着又在迅速进入关系后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人。宿命型的人,一直苦苦等待着“对的人”出现。

  • 成长型

他们对伴侣和关系没有太多具体的要求。即使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像,但这些想像并不影响他们的实际行动。他们相信感情可以培养,愿意抱着“相处看看”的心态开始一段关系。他们相信日久生情,也更加接受朋友变情人的情况。

关系初期:

  • 宿命型

他们会很注重一些很小的信号和细节,并坚信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推测对方以后的行为,准确预测这段关系的未来。比如,“一个刚在一起就不秒回我的人,以后肯定连我消息都不会回”、“没有删前任的绝对是渣男”。他们时刻在评价、检验和考核对方,看对方到底是不是那个“对的人”。

  • 成长型

他们更加接纳对方的优点与缺点,在一开始相处和磨合时,更多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发,怀着从新认识一个人的心态,发现对方的特点,而不太想“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关系中:

  • 宿命型

当关系已经稳定,他们基本确定对方就是“那个人”时,遇到矛盾他们容易过激反应——难以接受“对的人”怎么会这样?会因为一些非常细节的事想要分手或者彻底抛弃关系,因为他可能不对。他们容易陷入轻易给伴侣或是一段关系下结论的情况。

  • 成长型

他们在关系中整体上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会主动地去发现关系中的问题,很愿意和伴侣一起磨合,解决问题。他们不会轻易做出结束关系的决定,也不会轻易地给一个人下结论,或是在整体上否定一段关系。在他们看来,矛盾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被解决的。


图片|来源

成长型的人在爱中做加法,宿命型的人在爱中做减法

两种类型的人在处理恋爱中的理想与现实时也是很不同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恋爱的不同信念,决定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关系,以及伴侣的满意度。(Knee, Nanyakkara, Vietor, Neighbors & Patrick, 2015)

宿命型的人通常无法区分对爱情的理想理想与现实,而成长型则能够将两者分开对待。因此,当宿命型人发现恋人和自己理想中有差别时,会因为这种落差而感到深深的失望。这种落差会真实地影响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

而成长型人则会将这种落差解读为一种自己开始深入了解伴侣的信号,认为落差是由于自己正在认识真实的他。他们虽然可能也会有短暂的失望,但他们接受这种差距,并不仅不会因此给伴侣或是这段关系扣分,还会在日后相处中看到伴侣的改变和成长时给他加分。

还有一些成长型甚至会完全分开看待理想与现实。比如,一个人清楚自己喜欢好看的人,但自己的伴侣长相普通,但他可以坦然接受:我喜欢外貌出众的人,我的伴侣并不是,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他。

而宿命型由于无法处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加上他们本身对于另一半的“理想”就更不切实际,所以一开始怀抱高期待的他们,就会在进入关系后不断给对方“扣分”。

在爱情中过于崇尚宿命,注定无法如愿以偿。

这是因为首先,宿命型认为关系中对另一半的投入、承诺和爱应该是一步到位的。他们眼中的“宿命”是电光火石,是一见钟情,是“见到他的第一眼就在内心和他走完了一生”。但,就像上面提到的,他们一直在评估和审核对方——自己都做不到一步到位的投入和承诺,却如此要求他人。

其次,宿命型对于爱的认知是不切实际的。与自己完美契合的、“对的人”是不存在的。且契合与否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及环境变化,双方在价值观、个性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改变。一个自始至终完美契合的对象,只可能存在于想像之中。

什么样的人相信成长,什么样的人相信宿命?

1. 成长型想要成功,而宿命型害怕失败

在 Elliot 和 Church(1997)提出的动机模型中提到,人们选择做或不做一件事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获取成功(Approach Motivation)和避免失败(Avoidance Motivation)。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些人就算知道有失败的风险,也想为了成功一搏,他们对成功的渴望盖过对失败的恐惧(例如:“哪怕终不遂我愿,试过就不后悔”);而还有一些人比起可能面对的失败,宁可选择不要成功(例如:“如果迟早会受伤,那我宁愿不开始”)

成长型的人之所以在爱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包括关系开始前和关系进行中),正是因为他们渴望一段好的关系,并且不逃避犯错,也不害怕“试错”。而宿命型的人则显得被动和保守得多,他们的顾虑更多,总是担心对方是错的人,所以遇到了困难和冲突,他们只想早早抽身。

2. 宿命型与成长型的不同也体现在人格特质上

 在大五人格模型中,宿命型的人体现出了更低的开放性和更高的神经质水平,而成长型的人展现出了更高的责任心和宜人性水平(Knee, 1998)。这种差异与我们前面的讨论也不谋而合—— 宿命型的人更加保守和敏感,成长型的人则更愿意承担责任,擅长与人相处。 

3. 成长型多为安全型依恋

Rusbult, Zembrod t 与 Gunn(1982)的研究则提及,人们对恋爱的信念可能与依恋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他们认为,重视相处与磨合的人更有可能是安全型依恋。这主要是由于,安全型的人在关系中更加能够去信任和依赖自己的伴侣,因而也更愿意和对方共同努力,并相信两个人可以共同努力,让关系变得更好。

最好的幸福公式:一点点宿命+对成长的信心

宿命和成长看似是两种对立的观念,但研究发现他们并不互斥。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可以既相信宿命,又相信成长的。因此,关系内隐理论的提出者又在后续研究中,将这两种类型的爱情观进一步划分成四个不同的维度(Knee et al, 2001, 2003)。


图片|knowYourself

从图上来看,那些不太相信宿命,高度相信成长的人,被划分为培养取向(cultivation );那些不太相信成长,高度信奉宿命的人,在关系中是评估取向(evaluation )的。我们可以把这两种取向简单理解为文章中讨论的成长型和宿命型。

而那些既对没有成长的信心,也不相信宿命存在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是彻底的无助(helplessness),他们可能就是人群中的爱无能。最后一种,是那些既相信命运般的爱情,又愿意在爱中成长的人,被称为优化取向(Optimization)。

成长型也会遇到他们自己在感情中的问题。Knee 等人认为,培养取向(成长型)的人纵然有更大机率获得长久、稳定的关系,但一味地相信矛盾可以解决,伴侣可以成长,也可能让他们陷入一段有毒的关系中无法脱身。比如,坚信一个对自己很差、劣迹斑斑的伴侣会改变,或是对一段实际上已经无可挽回的关系盲目乐观。

而评价取向(宿命型)的人即使不切实际,也很难获得满意的关系,可是他们也更加容易放下一个人,在关系中受伤时能够更快走出失恋的阴霾。因为他们要做的只是说服自己:他不是我的那个人。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哪一种恋爱观是“好的”,哪一种是“不好的”,它们各有利弊。不论处在哪一种的极端,都可能阻碍我们获得幸福。而最理想的恋爱信念则是宿命加上成长,各取所长,也就是图上优化取向所在的区域。

那,好的宿命+成长型,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是需要对另一半、对亲密关系有要求。宿命论的人对于另一半有很多的要求和想像。其实有要求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我的建议是,将要求化作一些明确、清晰的原则问题(deal-breaker)。比如,“他不能抽烟”、“他得是一个对我父母好的人”、“他必须要尊重女性”,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要求不能太高,不能太模糊,也不能太多。一个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也是最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的人。

另外,像宿命型一样重视“感觉”这件事也很重要。感情虽然是可以培养的,但面对一个完全没有好感、甚至反感的人,也能够把感情“处出来”么?答案大概是否定的。虽然有互相吸引的化学反应不一定就是真爱,但如果毫无化学反应的感觉,爱情显然也并不存在。

不过,在确认了关系之后,我们就需要像成长型一样去经营。一段越来越好的关系,绝不是因为没有问题——看似没有问题的关系可能才是最不堪一击的。相对的,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问题,然后你们面对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促进了彼此的成长,也完成了这段关系的成长。

完美的伴侣纵然不现实,可“足够好”的伴侣却是存在的。希望你能抓住那个“足够好”的人,一起成长成彼此那个“对的人”。一个人尝试开始,然后两个人保持努力,足够好的幸福就离你不远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