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生生理女孩或男孩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地带着性别意识去生活,希望有一天孩子能不再被“性别”定义。

文|双女

年近三十,朋友们一个一个结婚生子,职场上也常常听到谁谁谁又生了儿子或女儿,接着就会聊到生男生女哪个比较好的话题,而身边越来越多人的回答是:“我比较想要女生”,现在我听到这句话,心里面却是五味杂陈。

他们想生女孩的理由通常很普遍也很简单,不外乎是小女孩的时候比较乖、会听话、可爱、不像男孩那么野、可以帮她们打扮得像公主,再来就是说她们长大后会比较孝顺、贴心、愿意帮忙家里、比较擅长做家事。

但正是这种普遍,富含着隐忧。

女孩本性真的比较乖而男孩比较调皮捣蛋吗?还是这只不过是父母和社会把男孩女孩分别教育成这样的呢?还有,乖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一个孩子听话,就是乖吗?为什么大人们总是开口闭口都是乖呢?如果孩子都必须透过听话、达到父母眼里乖的标准,才能知道自己个体的价值以及决定自己的事情,那么符合这种标准,可能一点意义也没有。

我想,如果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照着父母亲的价值观和思想走,那么这个社会大概一点进步也不会有了。

延伸阅读:当女儿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当女生

况且,孝顺、贴心、愿意做事及擅长做家事等这些特质,很难判断是个体本身就具备,还是生长过程中父母及周遭的人试图强加上去的,如果一开始就设定女性应该有这些特质,那么本身并没有这些特质的她们,又得承受多大的压力?相对的,如果一开始也认定男性不具备这些特质,是不是抹煞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及能力呢?甚至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像女生很娘”,怕被其他人当笑话。这些特质应该成为个人的选择题,根据能力和意愿,让每个人选择要不要培养,而非仅仅是因为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就被迫依据刻板印象来发展。

另外,这个社会目前对女性其实还有太多歧视及不友善的地方,出社会以后遇到的事情只会更加复杂,不单是小时候那种规定女生要穿裙子男生得穿裤子的情况了,比如职场性骚扰、孕妇工作权、育儿权益等等。有时候是制度上的问题,有时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以及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就算制度变得相对友善或有保障,但身边的人如果观念没有跟着改变,整个情况恐怕也不会太乐观。  


图片|来源

像是最近讨论度极高的日剧〈我要准时下班〉里女性角色所遇到的问题,一位生产后重回职场的职业妇女,一心急着要让自己赶紧回到工作岗位,而失去以往工作的初心和行事风格,让同事间的气氛紧绷,太过于想证明自己的同时也疏忽了一些细节,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又操之过急的情况下,反而坏了事情。虽然公司福利完善,产假及育婴假这方面看上去也没有刁难,但当初宣告怀孕的时候,公司就马上把她从负责的专案中退出,让她产生了不信任感及压力,回归后也逢人就被问“职场跟家庭真的能兼顾吗?”,彷佛生育后回归职场,是一件必须被质疑被放大的事情一样。

延伸阅读:【周芷萱专文】我不当社会的宝贝女儿

工作时鞭策自己不要太在意家里的事情,孩子发生状况时又确实无法专心一意于工作上,同事和上司单纯的关心也都会让人过度敏感,职场与家庭间的进退,的确很难拿捏,尽管先生已请了育婴假要负责照顾孩子,但世俗的眼光和旁人的言语都会不经意透露出“有个好老公,妳真是太幸运了”或者“有这样的老公,真是太难得了”,彷佛维持这个婚姻全是先生的功劳而自己一点努力也没有一样,她的母亲甚至还苛责她没有尽到做妻子跟母亲的责任,只因为轮到先生照顾孩子。

先生愿意照顾孩子就被捧得像是救世主,可是同时在多少人眼里,身为一位好妻子却只是“应该的”而已?

婚前,那位女性也是个勇于争取自己权益,在职场上叱吒风云的角色,当时能为自己权益说话的那些过往身影,婚后好像风轻轻一吹,就烟消云散了。

生女儿真的比较好吗?我反而觉得令人担忧的问题会更多呢,担心受欺负、权益被剥夺、不被珍惜、生孩子的时候还要承担莫大的风险,光是想到这些,我就不会说出那样的话了。

生男生女,都是礼物,只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父母能抛开性别刻板印象,让每个个体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