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就要温良恭俭让?男人就是有攻击性又残暴?我们细看,社会结构里的性别问题:无论性别,我们都应该平等。

文|杨雅筑(心曦心理谘商所 谘商心理师)

女性受驯化是打从娘胎就开始的。

经过家庭、学校环境、社会文化/价值观/氛围等,个个都存有性别特质的期待与想像,每个过程都在驯化女性成为特定性别角色,温驯、良善、柔和、亲切、可人、善于照顾他人等,这些特质往往也都是促使女性成为完美被害人的特性——具同理心、容易亲近、不会反抗、少攻击性、容易受制的目标。

女生就是要玩洋娃娃—婴幼儿用品的性别分野

从孩子出生前,所预备的婴幼儿用品就有很大的差异。给女婴的衣物大多数清一色都是粉嫩色系,走进婴幼儿用品店,有的店面更明显的是一边蓝色、一边粉红色。给女孩的玩具,更是倾向于绒毛玩偶、芭比娃娃、扮家家酒、护士照护玩具、婴儿宝宝奶瓶照护玩具等,此类型的玩具多半具有温柔、照顾、护理、甚至家务劳动等特性。

那给男孩的玩具呢?车子、战士、机器人、恐龙、钢弹模型等⋯⋯,有的更会偏向具攻击性的枪类、刀剑等战斗类型玩具,此类型的玩具多半具有战斗、侵略、攻击,或是偏向所谓较为理性、逻辑的特性。


图片|来源

从以上分野就能看出显着差异,从玩具的特性上,我们给予且鼓励孩子所具有的性别特质是完全不同的,婴幼儿起,我们就从玩具上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要具有什么“性别特质”,而且你身为该性别最好具有该性别的特质,例如:男孩你最好玩男孩的玩具,不然就是娘娘腔;女孩如果玩男生的玩具就怪怪的。

这么说似乎显得我很偏激,试问,幼小的你或是你观察过孩子的游戏过程,若你跟其他人不一样、或是你跟其他跟你相同性别的人不一样,那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有人跟你玩吗?或许有吧,但这会不会造成你另一种隐性的压力?驱使你“导正自己”回你原本性别该有的那样?那一类型的人际圈、甚至是环境?

或许你觉得“唉唷,不过就是小小孩的玩具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也太小题大作、大惊小怪了吧?!”

女生数学不好是正常的?教育现场的性别政治

但当孩子再大一点,玩的、用的就更不同了,有些大人会给男孩玩组装机械式类型玩具、给男孩玩数学游戏、玩科学实验、玩电脑程式等,透过这些游戏活动多可促进孩子空间、数理、逻辑、分析思维,但这些活动可能就不会提供给女孩。

相反的,我们可能会为女孩安排烘培课、音乐课、艺术课等,最好是属于琴棋书画那类型的,女孩应该要“有气质”、“温柔可人”。


图片|来源

进入教育现场之后,就更明显了,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氛围:“女生数学不好”、“男生读文科怪怪的”,这种氛围也隐微的影响着孩子,直至今日,在国高中分类组时,文组与理工组还是存在着悬殊的生理性别差异。

延伸阅读:打破刻板印象:男人女人,勇敢拒绝不平等标签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孩子自己选的”,但我们曾经试图提供给孩子“无特定性别”倾向式的环境吗?或者是,我们曾经提供给孩子相同的资源、创造一个友善且平等的环境吗?

如果我们告诉女孩的是“啊妳不行啦!”、“哩卖憨阿啦!”、“女生数学不好是正常的啦!”、“就凭妳怎么可能啊?!”这些话语看似日常,但透露出来的都有批评、质疑、嘲讽、贬抑的意味,女孩怎么会有信心去尝试?或如何觉得自在?或是觉得“跨出那一步去尝试、去争取”是被允许的、被接纳的、甚至是被鼓励的呢?

生养女儿的恐惧:柔弱的公主需要被锁在高塔保护?

除此之外,我们对孩子所抱持的情绪感受也是相当关键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养育女孩往往存在着一种“恐惧、不安”,来源于我们对于女孩的认知:“女还是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容易被欺负的”想像,因此我们的教育中也会存在着:“妳晚上不要那么晚出门!”、“早点回家!”、“女生晚上在外面不安全!”

在在传递着对女性主体的不信任、恐惧、不安之外,也充满了控制,一个被过度保护的个体,也不容易发展出主体性与自信。

相反的,要是生养男孩,就少有和女孩一样的门禁,很多同时育有男孩与女孩的家庭,常有一种情况是,哥哥或弟弟都可以在外面玩得很晚,但姊姊或妹妹就是得早点回家,也不可以谈恋爱、交男朋友,更不能在外面过夜,但哥哥、弟弟想怎么在外面玩,交女友、过夜都可以。

是不是也存在着男孩具攻击性、性欲是正常的?但女孩就是得被保护,不然就会受伤、就会“坏掉”、甚至“没价值”。

那如果我们觉得男性生物是“具攻击性的、危险的”,我夸张的说,为什么不是把具攻击、危险性的关起来?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惩罚坏行为一样?既然男性那么危险,晚上不要放男性出来乱啊!为什么不是处理所谓危险生物?反而是处理我们认知里“脆弱的”?且当所谓“脆弱的”受侵害时,还是受害者的错?而不是攻击方的问题?

如果今天有人抢银行,我们总不会说是银行的错,那为什么今天有人强占、侵害女性,却变成了女性的错呢?


图片|来源

社会上往往存在一种二分法的过度简化认知,认为你若不是好的、就是坏的,特别是当今天坏事发生在你身上时,一定是你坏掉了、坏事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过度推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过度合理化了我们对于“女性是脆弱的、应该要受到保护”的认知,因此当今天有女性跳脱出了“女性是脆弱的、应该要受到保护”的规范时,我们也会直接倾向于去责怪那个打破此规范的女性,彷佛将指责的手指向那个“打破规范”的“坏掉的”女性时,就可以确保了“女性是脆弱的、应该要受到保护”的正当性,特别是伸出指责的手的人都置身事外时,当我们越批评、越指向受害者,就越能确保自己是“好的、正确的、正常的”,把所有的不好都排除在外、或是归咎在受害者上,就能够撇得一干二净,幻想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安全的氛围与位置上。

却大大的忽略了在强暴案中,若没有加害人,强暴案是不可能发生的重要前提。(延伸阅读:)细看《冰与火之歌》:性爱即武器,王国内的强暴为何发生?

性别特质的过度放大与过度合理化往往加深了对受害者的谴责

难道男性具有攻击性、情欲是正常的?合理的?正当的?因为我们的社会习惯了男性所具有的“攻击性”,我们也非常容易合理化男性的“攻击性”与“性欲”,更能一言以蔽之的正当化男性的“无法控制”,而怀疑或指责女性的“不懂得自我保护”。

但不论是什么性别的人,在法律面前,我们都应当平等的在社会上享有相同的权益与待遇——一个不用担心受怕的生活环境。

#onlyYESmeans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