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酷儿”还有点陌生,分享给你,3 件酷儿研究带给我们的勇气、改变与影响力。

文|叶奕均 Adrian Yeh

我从基础“酷儿研究”课中学到的三件事:放下、勇敢地做自己、重新学习。


图片|来源

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我修了一堂“酷儿研究”的基础课(Introduction to Queer Studies)。还记得在修这堂课的同时,身边有不少朋友问了我一些问题:酷儿是什么?修这堂课对你有什么帮助?这篇文章我将先与大家简单地介绍“酷儿”,再针对“修这堂课对你有什么帮助?”,列出三件我从“酷儿研究”基础课中所学到的事。希望大家也能在这三件事的引领下,突破框架、勇敢地做自己。

“酷儿”(Queer)是什么?


图片|来源

“酷儿”这个词原先有着不寻常 / 奇怪(Strangeness)和不同(Difference)的意思,也因为这样,随后“酷儿”这个词成为了一个辱骂他人的词汇,但是,现在“酷儿”这个词已经被重新声称为一个“正面的”词语了。

“酷儿”这个词是一个雨伞术语(雨伞术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表示此术语涵盖几个术语而成的术语),它代表着所有的非异性恋者和非顺性别。(顺性别:指个人的性别认同和出生时的生理性别相同。)

(一):在做自己前,必须先摘下面具


图片|来源

你的强悍是因为爸爸不准你哭,才展现出来的吗?妳的温柔是因为有着妈妈的寄望,才表现出来的吗?身为男生的你,有没有想要依偎在他人身旁的时候?作为女生的妳,未来想不想往理科发展?你(妳)到底有没有完全地认识自己啊?

延伸阅读:阴柔的“中二男孩”?为什么我们期待男生要有男生的样子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们都“没有完全地认识自己”。

有一天,教授发下一篇学术文献给我。当我把此文献阅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多数的人们都尚未卸下“演员”工作。那篇文章的标题为 Gender Performativity(性别操演),作者是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 Judith Butler。Butler 指出:

(1)性别和性别特征无关,性别是被社会演化出的观念

(2)性别被看作是天生的,是为了保证对繁殖效率以及男性优势地位的持续维护。

也就是说,情绪化、敏感、温柔等等的特征并不能完全地被归类为“女性化的、女性持有的”,而强悍、独立、有侵略性等等的特征并不能完全地被归类为“男性化的、男性持有的”。因此,在这个被父权制控制已久的社会中,有三个现象被称为“正常状态”:

(1)人们对异性恋的自然化

(2)人们对非异性恋的反常化

(3)男孩要成为“大男人”,女孩要成为“小女人”

我们都没意识到自己当了那么久的出色演员,乖乖地、完全地按照社会(父权制)给的剧本演戏,也因为这样,老旧的性别观念持续地依照我们所展现出的性别特征进行区分、束缚我们,将我们局限于框架中,导致我们身受性别观念的桎梏。现在,我们必须卸下演员的工作,摘下那副在我们脸上的面具,突破框架、获得自由是我们要一同追求的目标

(二):别害怕做自己,根本没有人在监视你(妳)


图片|来源

还记得在某一次的“酷儿研究”基础课堂中,教授问道:“有谁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吗?”我看了看四周,发现完全没有人举手。此时,教授又接着问:“一件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极为的困难,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坐在我旁边的女同学举起了手,并回答:“我知道!以我为例,当我在做一件大家都认为是简单的事时,我相信大家都会先在脑中预设立场,预设一个我“把事做好、做对、做成功”的立场。因为我知道大家会先预设立场,因此我变得极为畏惧,甚至不敢做那件简单的事。我害怕让大家失望。”教授听了女同学的回答后,笑了笑,并说道:“是的。相同的,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背负着‘社会期待’,也因为这样,大多数的人们变得极为在乎他人的看法,或是觉得其他人随时都在监督自己。”接着,教授便走向黑板前,拿起粉笔,并写上了“The Panopticon”(环形监狱)。教授并将“尚未突破框架的我们”比喻成“被关在环形监狱里的犯人们”。这是我听过最恰当的比喻了。

“The Panopticon”(环形监狱)是一种监狱的设计方式,设计者是英国哲学家 Jeremy Bentham。设计方式如下图所示:四周的环形建筑分隔成一个个囚室,囚室的一端面向外界,用于采光,另一端面向中间一座用于监视的高塔,这样这座高塔中的监视人员可以时刻监视到任何一间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为逆光效果,无法看到监视人员,会疑心自己时刻受到监视,因而恐惧不安。


图片|来源

在如此现代的社会中,我们身上背负着社会期盼,并且被父权制给紧紧地束缚着,因此我们随时都在担心自己是不是不符合他人 / 社会的期望,也因为这样的关系,造成了一个社会现象:“因为害怕被处罚、被奚落、被拒绝,人们开始‘自我监督’”,就如同那些疑心自己时刻受到监视的囚犯们。

我希望藉由上述的例子,促成大家勇敢做自己的动力。大家想一想,到底是“无忧无虑地做自己”比较困难,还是“做一位社会认为‘正常’的人”比较困难呢?

推荐你看:“你就好正常,我就不正常?”:《一念无明》里的城市集体忧郁

(三):重新开始,重新学习


图片|来源

生活在一个多元共融的社会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必须去试着学习、适应、抛弃和改变的。我将列出六项教授给我的期末重点,这六个重点的共同点为:“引领大家去试着换个角度思考、换个生活方式”。这堂“酷儿研究”的基础课率领我们去用前卫的眼界,重新观察社会,并以抱有尊重的心态,去理解身旁的人,消弥对他人的歧见、突破框架。

  1. 试着去抛弃“两极分化”的观念(Try to avoid polarizing into either / or binaries):在一个充满着多元性的社会中,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截然对立的。举例:男性/女性、异性恋者/同性恋者、好/坏、真/假、阴性/阳性。
  2. 记住 “Queer = Doing, Not Being.”:突破框架、不照着剧本走是酷儿们一再追求的目标。
  3. 试着去脱离“普遍化/一般化”(Try to avoid universalizing):切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性质”。
  4. 打破现状:我们必须做自己,活出自己的价值。
  5. 揭露规范性(Normativity)的丑陋:我们必须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是住在性别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的框架中,并进一步去寻求框架外的自由。
  6. 试着去脱离“统一化”(Try to avoid unifying):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各的特色,也无形地绽放着各自的光彩,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被社会统一。